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爱国

作品数:24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小麦
  • 15篇基因
  • 12篇锈菌
  • 10篇性基因
  • 10篇叶锈菌
  • 9篇抗性
  • 8篇小麦品种
  • 7篇抗病
  • 7篇抗性基因
  • 6篇抗病性
  • 6篇抗叶锈基因
  • 5篇小麦叶
  • 5篇小麦叶锈
  • 5篇白粉
  • 4篇毒性基因
  • 4篇小麦叶锈菌
  • 4篇白粉病
  • 3篇小麦白粉
  • 3篇白粉菌
  • 2篇锈病

机构

  • 24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4篇郭爱国
  • 15篇朱之堉
  • 11篇王焕如
  • 5篇刘颖超
  • 3篇杨文香
  • 3篇刘国胜
  • 3篇张凤国
  • 1篇何运转
  • 1篇屈赟
  • 1篇张风国
  • 1篇张风国
  • 1篇刘廷辉
  • 1篇程茂
  • 1篇乔桂霞
  • 1篇李博文
  • 1篇冯圣东
  • 1篇王剑雄
  • 1篇李国平
  • 1篇贾海民
  • 1篇王智炘

传媒

  • 13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植物病理学报
  • 3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1997
  • 3篇1996
  • 3篇1994
  • 5篇1993
  • 4篇1992
  • 3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的利用及评价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对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间的相似程度及其原因进行了综述,对近等基因系的利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郭爱国王焕如
关键词:小麦近等基因系叶锈菌
河北省小麦品种(系)与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相互作用初报被引量:3
1991年
在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河北农大植保系锈病组利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先后研究了河北、北京、新疆、甘肃、陕西、山东和山西等省(市)的小麦品种与本省小麦叶诱菌的相互作用。
郭爱国刘国胜张凤国朱之堉王贺军张书敏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抗病性
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重复鉴定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1996年
为避免基因推导的简单化以及增强基因推导的准确性,本研究利用多菌株分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室和人工气候箱),用直接比较法在不同年份对同一批小麦品种进行了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系谱分析,在10个小麦品种中得如下结果:京农86-161和京农86-6554含有Lr26;H88-65含Lr15和Lr26;唐麦4号、京农86-74和农大84016含Lr26和另一个未确定的抗性基因;京农89-S4069和太原163所含的抗性基因与供试的已知Lr基因不同;
郭爱国刘颖超朱之王焕如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抗性基因
中国三麦区小麦抗叶锈基因部署研究被引量:7
1996年
利用已知抗叶锈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推导了来自中国3大麦区(东北春麦区、华北平原冬麦区、江淮半冬麦区)的主要小麦品种,待推广品种(系)和抗源材料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分析了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春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有Lr16、Lr20、Lr17等11个;华北平原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26等7个,江淮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3Bg、Lr10、Lr26等9个。对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表明,V1、V2d、V3、V10、V26、V33等13个基因是3大麦区的优势毒性基因,但个别毒性基因在3大麦区的出现频率仍有较大差别。根据基因对基因概念,在基因部署上建议,东北麦区减少含单个无效抗病基因的品种如90-05744、91-1179、东农88-5797等的种植面积,适当控制含Lr20、17、15、30、3Ka的品种,增加沈免系统及小冰麦系统的种植面积;华北麦区增加含Lr14a、14ab、15的品种的种植面积,如CA9069、CA8646、CA9070、C894和冀87-5108等。
刘颖超郭爱国朱之王焕如王剑雄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抗性
锈菌的人工培养
1990年
本文综述了锈菌人工培养的研究进展,对锈菌培养的方法、条件、用途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郭爱国朱之堉
关键词:锈菌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4
1996年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
刘国胜董金皋邓福友郭爱国张凤国臧漫辉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毒性频率命名法
小麦品种对小麦叶锈菌稳定化选择的初步研究
1989年
本研究将小麦叶锈菌小种261,362和370组成两个或三个小种的4种组合,分别在抗病、慢锈和感病品种上进行7代的继代培养,利用鉴别寄主检查各小种在各代中所占的比例,以了解各类品种对小种组成能否起稳定化选择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洛夫林10和洛夫林13不能起稳定化作用,慢锈品种冀麦3号、感病品种5389和东方红3号对某些小种组合能起稳定化作用,但对另一些小种组合则不能起稳定化作用.一个品种能否起稳定化作用,取决于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在感病或慢锈品种上各小种在混合小种中的竞争力,表现在侵袭力而不是毒性的差别上.三个小种与上述三个品种互作,都明显地表现小种261的竞争力最强,362的次之,370的最弱.一般讲,品种对混合菌中小种竞争力相差大的就不能起稳定作用.分别用6068和山前麦作鉴别品种来检查各小种在继代培养的各代中所占的比例的结果不一致,这是由于各小种的侵袭力不同所致.这是侵袭力决定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的例证.
郭爱国朱之堉张海英王焕如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
40个Lr基因在河北省抗病育种中的可用性研究
1993年
本试验采用相对严重度的比较方法,对40个Lr基因系(品种)在河北省抗病育种中的可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r2d,Lr3等7个基因的相对严重度值高于82.35%,对叶锈病的抗性很差。Lr9,Lr19等7个基因抗性虽强,但能否转育在我国生产中应用不得而知。Lr1,Lr2a,Lr26等16个基因的相对严重度值为19 03—74.74%,在我国不少品种中已含有其中许多基因,它们的利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遗传背景对某些基因的表达有很大影响,在利用已知基因来推导品种中的未知基因以及在基因的转育时都要考虑到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基因组合可以提高对叶锈菌群体的抗性,应加强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本研究根据已知基因在我国小麦品种中存在的情况,各基因的抗性效应,抗性类型以及对温度的敏感性等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可考虑用Lr1,Lr2a,Lr2c,Lr3Bg,Lr10,Lr14ab,Lr15,Lr17,Lr21,Lr23,Lr26和Lr30等12个基因系作为叶锈菌的鉴别寄主,使我国叶锈菌生理分化研究能逐渐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
郭爱国赤国彤王焕如朱之堉
关键词:抗病育种
对含有抗叶锈基因Lr3、Lr26和Lr3+Lr26的小麦品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6
1992年
本研究利用整叶违明染色法系统观察了含有Lr3、Lr26和Lr3+Lr26抗叶锈基因的小麦品种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①含有不同基因的品种在叶锈菌侵入前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没有差异;②Lr26具有慢锈特征并且在阿芙乐尔品种中对Lr3起上位作用;③寄主细胞坏死不是影响茵丝扩展的唯一因素,菌丝生长受抑制和寄主细胞的坏死不一定呈正相关;④利用某些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品种抗病性及其基因鉴定是可行的。
张凤国郭爱国朱之堉王焕如王智炘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基因组织病理学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河北省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8
1991年
本研究利用91个河北省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13个已知抗白粉基因的品系接种,测定各基因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Pm2,Pm4a和Pm4b的毒力频率低于18%,是高抗基因;Pm1,Pm3c,Pm5和Pm8的毒力频率高于78%,不宜单独应用;Pm3a,Pm3b,Pm6和MA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基因间的互作是复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累加。Pm3a,Pm3b,Pm3c和Pm6对不同地区的白粉菌群体的毒力频率不同,在利用抗性基因及其布局时应考虑各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的特殊性。
郭爱国程玉河杨文香朱之堉
关键词:小麦抗性基因白粉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