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达人

作品数:36 被引量:122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卫生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胰腺
  • 8篇切除
  • 8篇肿瘤
  • 6篇腹腔
  • 5篇胆管
  • 5篇手术
  • 5篇细胞
  • 5篇腺癌
  • 5篇腹腔镜
  • 4篇胆管癌
  • 4篇胰腺癌
  • 4篇胰腺炎
  • 4篇术后
  • 4篇腺炎
  • 3篇蛋白
  • 3篇蛋白质
  • 3篇血清
  • 3篇预后
  • 3篇生物学
  • 3篇手术切除

机构

  • 31篇浙江大学医学...
  • 5篇杭州市第一人...
  • 4篇浙江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作者

  • 36篇刘达人
  • 16篇曹利平
  • 13篇阙日升
  • 7篇蒋桂星
  • 7篇陈力
  • 6篇周凡
  • 6篇丁国平
  • 5篇吴峥嵘
  • 5篇李江涛
  • 5篇张喜平
  • 4篇于源泉
  • 4篇周冬儿
  • 3篇王亮
  • 3篇金赟
  • 3篇庞天舒
  • 2篇彭淑牖
  • 2篇叶龙云
  • 2篇李超
  • 2篇王贵锋
  • 2篇郑毅雄

传媒

  • 4篇国际外科学杂...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国际消化病杂...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江苏卫生保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中华转移性肿...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SC移植治疗SAP大鼠失败的原因探讨
2013年
目的研究MSC移植治疗SAP大鼠的效果,探讨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干细胞治疗组(M组)和干细胞+G-CSF治疗组(MC组)。上述各组再随机分为6、24小时组,各治疗组分别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干细胞或干细胞+G-CSF进行治疗,于造模或剖腹探查术后6、24小时后分别采取血清、腹腔积液和肝、肺、胰和肾脏组织标本,记录大鼠的病死率,检测血清中肝、肾功能指标和淀粉酶的含量,测定腹腔积液量/体重比值,观察大鼠多脏器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评分。结果 (1)6和24小时各组大鼠存活率的比较:SO组24小时点存活率明显大于SAP组和各个治疗组(P均<0.05);D组24小时点存活率明显大于SAP组(P<0.05),其余组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6小时点多项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D组胰腺评分、腹腔积液与体重比值、肝肾功能指标、淀粉酶含量明显大于SO组(P<0.05或P<0.01)。(3)24小时点D组大鼠的胰腺病理评分明显大于SO组(P<0.05)。(4)M组及MC组大鼠的胰腺组织内均可见荧光染料清晰显影。结论地塞米松能明显降低SAP大鼠病死率,疗效优于M组及MC组。M组和MC组大鼠的存活率、胰腺病理评分,腹腔积液与体重比值和肝肾功能指标,淀粉酶含量与SAP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MSC收集和培养过程复杂,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产生出治疗效果,而采用MSC治疗SAP需要一定的起效时间,假如冒然用于急、重症疾病的治疗缺乏现实意义和足够的理论支持。因此,我们认为MSC难以成为治疗SAP的新手段。
张喜平封光华蔡阳陈力孟立峰吴志伟刘达人贾忠陆贝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胰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各项危险因素合并后对其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7月至2013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住院的1274例胰腺癌病人和同期体检的2956名无肿瘤病史的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建立风险评分系统,评估组合风险因素对胰腺癌发病的影响。结果随着风险系数增高,患胰腺癌的风险比大大提高:1分-2.23(1.80~2.77),2分-5.83(4.43~7.66),3分-15.5(10_2~23.4)和4—5分-41.5(14.7~117.7)。结论同时具有多个危险因素将大大提高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合并慢性胰腺炎与吸烟的人群。
庞天舒曹利平林天宇丁国平刘达人蒋桂星
关键词:胰腺癌吸烟慢性胰腺炎
不同分期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比较Bismuth-Corlette分型、AJCC-第7版TNM分期、以及改良T分期三种不同的临床分型/分期方法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及预后的指示作用,评估不同分期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肝门部胆管癌...
曹利平丁国平吴峥嵘阙日升蒋桂星刘达人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
文献传递
基于蛋白质谱技术的胰腺癌化学治疗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2012年
化疗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胰腺癌患者较为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5-FU)、紫杉醇类等。82个研究中心的302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吉西他滨较5-FU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曹利平刘达人余捷凯汪亮王贵峰周凡阙日升丁国平
关键词:晚期胰腺癌化学治疗质谱技术胰腺癌患者5-氟尿嘧啶
腹腔镜下区域性血流阻断左肝外侧叶切除术10例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在左肝外侧叶切除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10月以来进行的10例腹腔镜下进行左肝外叶切除术病例。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无术中中转开腹。...
阙日升曹利平刘达人
关键词:腹腔镜
文献传递
黄芪注射液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多脏器的保护作用与机制
张喜平刘达人程琪辉赵红灿王克义
研究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阻塞性黄疸(OJ)大鼠多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制备OJ模型,随机均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在术后7、14、21、28天分别处死大鼠,记录死亡率,检测血清中...
关键词:
关键词:黄疸治疗黄芪注射液
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肝PEComa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女,25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CT平扫示肝多个低密度类圆形肿块,边界不清,增强扫描示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延迟期呈等或稍低密度。MRI示肝病灶T1WI中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消退。临床初步诊断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结果经过积极术前准备,于2011年12月8日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由类上皮细胞的多边形细胞组成,不含脂肪细胞或异常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示肿瘤细胞抗人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强阳性和波形蛋白、分化群(CD)34阳性,病理学诊断为肝PEComa。患者恢复良好,术后1周出院,定期随访至投稿日期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肝PECom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病例,临床无特异性表现,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肿瘤的可靠手段,预后较好。
詹晨妮刘达人施迪科许元良曹利平
关键词: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胆囊切除会不会增加结肠癌发病
2022年
多名病友曾向我提出他们自己阅读过或听说过有关胆囊切除术后会增加结肠癌发病率的报道。那么真相如何?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报道吧。胆囊切除会增加结肠癌发病率这个观点,最早提出是在距今40年的1981年,英国学者Turnbull在对伦敦惠灵顿医院的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首次提出胆囊切除术后会增加女性罹患大肠癌尤其是直肠癌的风险,并且分析胆盐/细菌理论可能是其产生的原因。此言论一出,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之后全世界众多学者纷纷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众多研究和探讨,所得结论却不尽一致。
刘达人
关键词:胆囊切除大肠癌直肠癌
EGF-TM7亚家族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
2015年
EGF-TM7是一类特殊的G蛋白偶联受体,能同时介导黏附及跨膜信号转导,研究显示其表达与肿瘤侵犯、转移或不良预后等有关。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以CD97及EMR2的异常表达为主,这为研究消化系统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并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王哲方刘达人周传彪张伟东詹晨妮赵建刚陈力
关键词:CD97消化系统肿瘤
脓毒症的抗氧化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极高,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脓毒症状态下自由基过量产生,导致微循环血流障碍,进而多脏器功能受损.本文复习了抗坏血酸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它能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依赖的机制迅速扭转脓毒症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发挥抗血小板黏附效应,抑制毛细血管栓塞,恢复微循环血流,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
庞天舒刘达人曹利平阙日升
关键词:脓毒症抗坏血酸活性氧一氧化氮合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