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树亮
-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干预与随访研究
- 张丽黄锡静黄萍于明华汪周平夏树亮谢小斐
- 单侧肺动脉缺如再血管化治疗的早中期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总结分析单侧肺动脉缺如肺动脉再血管化外科治疗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14例实施肺动脉再血管化手术的单侧肺动脉缺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7例;其中左肺动脉缺如4例,右肺动脉缺如10例;中位年龄5个月(16天至6岁)。11例为孤立性单侧肺动脉缺如,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1例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所有患儿均在术前通过心血管CT或肺静脉逆行造影术明确患肺供血及肺门肺动脉残迹,并在术中探查明确诊断,肺动脉残迹直径(3.20±0.94)mm,Z值-3.92±1.64。所有患儿均接受一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术中肺门肺动脉残迹与主肺动脉是否使用管道连接分为两组:以人工血管(3例)或自体心包管道(5例)连接肺动脉残迹至主肺动脉(A组),采用直接吻合(2例)或体肺侧枝单源化术(1例)或主肺动脉翻片成形(3例)新建患侧肺动脉(B组)。结果所有患儿无手术早期死亡,两组患儿的手术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呼吸机使用、监护室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抗凝6个月。随访1~68个月,无中、远期死亡。B组1例患儿术后41个月因吻合口狭窄行经皮导管球囊扩张术。所有患儿无呼吸道症状或心功能不全表现,末次超声心动图示患侧新肺动脉直径(6.25±0.99)mm,Z值-2.34±1.18(-4.52~-1.35),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流速度1.0~2.5 m/s。无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提示无肺动脉高压。B组患侧肺动脉术后Z值较A组显著改善。结论对于单侧肺动脉缺如的患者,早期且积极的再血管化外科重建,可有效恢复流向患肺的正常顺行血流,从而改善肺动脉直径和患者症状。特别是较多采用自体肺动脉组织进行血管成形,肺动脉生长更好。术后经导管介入治疗可能会暂时减轻新建肺动脉狭窄,远期再手术仍待进一步随访。
- 李文雷马力陈伟丹夏树亮邹明晖陈欣欣
- 关键词:单侧肺动脉缺如
- 经导管堵闭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4mm)的疗效及中期随访
- 目的:分析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4 mm)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的结果。<br>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
- 夏树亮张丽于明华汪周平李伟张明杰黄晓明
- 关键词:导管堵闭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 经导管堵闭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4 mm)的疗效及中期随访
- 目的分析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4 mm)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 ,...
- 夏树亮张丽于明华汪周平李伟张明杰黄晓明
- 文献传递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冠状动脉巨大瘤一例被引量:4
- 2016年
- 患儿女,6岁,因"反复发热15 d,鼻衄3d"于2016年3月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患儿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最高39.2℃,伴腹胀,偶有咳嗽,当地医院查EB病毒(EBV)定量为3.72X10 7拷贝/ml,诊"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予"更昔洛韦、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 g/(kg·d)X2d]"等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入院前4d到我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3.6x10^9/L,血红蛋白89g/L,血小板35X109/L;EB四项:EBV壳抗原(VCA)-IgM阴性,CA-IgG、早期抗原(EA)-IgG、核抗原(NA)-IgG均为阳性,入院前3d出现鼻衄及皮肤出血点.
- 谢小斐黄萍张丽汪周平夏树亮于明华徐翼郝文革
- 关键词: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冠状动脉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儿童医疗中心反复发热皮肤出血点
-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总结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4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2例婴幼儿PDA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发症及近期、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术前均确诊支气管肺炎,10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经内科规范治疗肺部体征无明显好转。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12例(100%)。术后3d复查超声心动图:无残余分流,左心室舒张末内径[(31.3±5.4)mm]、左心房内径[(18.2±3.4)mm]、左心室射血分数[(56.8±8.7)%]、肺动脉收缩压及二尖瓣返流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P均〈0.05),主动脉收缩压较术前增加(P〈0.01)。随访10例(83%),均无残余分流。术后0.5年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d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返流较术前减轻(P〈0.05),主动脉瓣返流及三尖瓣返流无明显变化(P〉0.05)。3例患儿术后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术后2例降主动脉血流速度1.9m/s、2.4m/s,随访23~28个月左肺动脉血流及降主动脉血流速度〈2.3m/s,压差均〈2.9kPa,不需干预治疗。结论婴幼儿PDA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的近期.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左肺血流速度及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者需长期随访。
- 夏树亮张丽黄萍汪周平李伟谢小斐于明华童敏黄晓明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婴幼儿
- 经导管堵闭与外科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疗效及中远期随访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比较经导管及外科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疗效、并发症及中远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VSD患儿17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堵闭组(n=114)及外科组(n=62),对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堵闭组技术成功率96.5%,外科组成功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两组术后第7天: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血流速度均较术前缩小,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堵闭组三尖瓣反流率较外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外科组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较堵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3个月:外科组三尖瓣血流速度较术前增加幅度比堵闭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余超声参数、瓣膜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外科组右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增加幅度比堵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外科组二尖瓣反流率及主动脉瓣反流率较堵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外科组三尖瓣反流率较堵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余瓣膜、心律失常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落后者经两种手术后生长均恢复正常。结论经导管堵闭与外科手术治疗儿童VSD均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成功率高,且远期疗效良好。
- 夏树亮张智伟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导管堵闭外科修补随访
-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
- 夏树亮张丽黄萍汪周平李伟谢小斐于明华黄晓明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早中期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方法收集147例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CAVSD患儿,男85例,女62例;中位手术年龄5个月(1个月~10岁),中位体质量5.5 kg(2.4~20.9 kg)。所有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CAVSD;术中行房室瓣成形,同期修补合并畸形。按计划门诊随访,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应用SPSS 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47例CAVSD患儿均实施一期手术矫治。术后早期死亡7例(4.76%),其中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3例,术后恶性心律失常1例;余140例痊愈出院。3例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安装永久起搏器。随访1~10年。晚期死亡2例,1例因感染未及时就诊,1例原因不详。再次手术5例,因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MI/TI)4例,迟发的AVB 1例。中期随访结果显示重度MI 9例,重度TI 4例。手术年龄<3个月与≥3个月的患儿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出院前重度MI及总死亡比例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与不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手术年龄、术后C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存在1~3 mm的VSD残余分流,随访中26例已闭合,3例残余分流较前缩小。结论改良单片法矫治CAVSD效果良好,手术死亡比例低,再手术率低。但年龄<3个月的患婴死亡比例明显增高,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延长,术后早期出现重度MI比例高。CAVSD术后易出现重度MI、TI,需长期随访,应及时给予处理。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除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延长外,其他与核型正常患儿相似。
- 李凤香邹明晖崔彦芹马力张旭夏树亮胡春梅陈欣欣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