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芬

作品数:120 被引量:81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6篇天文地球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水利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长江
  • 17篇沉积物
  • 14篇组构
  • 14篇磁组构
  • 13篇组构特征
  • 13篇磁组构特征
  • 12篇长江中游
  • 10篇地球化
  • 10篇地球化学
  • 10篇地震勘探
  • 10篇地质
  • 10篇勘探
  • 10篇江汉平原
  • 9篇示踪
  • 9篇古气候
  • 8篇第四纪
  • 8篇环境意义
  • 8篇磁化率
  • 7篇物源示踪
  • 6篇地貌

机构

  • 10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1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国家海洋局
  • 4篇中国地震局
  • 3篇许昌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哈尔滨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 2篇武汉市勘察设...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20篇张玉芬
  • 82篇李长安
  • 16篇陈亮
  • 13篇邵磊
  • 11篇康春国
  • 8篇毛欣
  • 8篇熊德强
  • 7篇江华军
  • 6篇袁胜元
  • 6篇魏传义
  • 5篇王节涛
  • 5篇周耀
  • 4篇熊维纲
  • 4篇孙习林
  • 4篇严玲琴
  • 3篇李团结
  • 3篇殷鸿福
  • 3篇刘林敬
  • 3篇李亚伟
  • 3篇李一保

传媒

  • 18篇地球科学(中...
  • 8篇地质科技情报
  • 8篇地球科学
  • 5篇地质学报
  • 5篇沉积学报
  • 4篇地震地质
  • 4篇中国地质
  • 4篇地质论评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第四纪研究
  • 4篇工程地球物理...
  • 3篇物探与化探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物探化探计算...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大自然探索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0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上游末次冰盛期古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9
2002年
洪水的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 ,已有的人类洪水记录时间尺度 ,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 .因此 ,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序列 ,探讨地球特征气候期的洪水特点 ,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 ,在末次冰盛期的 2 0~ 18ka ,该区共发生了 10 6次大洪水漫滩事件 ,其中有 18次为多次洪峰叠加的复合型大洪水 ,洪水的发生频率达 5 3次 /ka .发生于末次冰盛期的大洪水可能属冰凌洪水 ,与末次冰盛期强烈的气候波动和不稳定有关 .这些大洪水的频发与中国西部的末次冰盛期出现的高湖面相对应 ,既不符合一般的季风气候理论 ,也不同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末次冰盛期以冷干为主的气候特点 ,表明中国西部气候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
李长安黄俊华张玉芬郭广猛
关键词:黄河末次冰盛期古洪水古气候
长江演化百年谜题:回溯与进展
2023年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中国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重建长江演化的历史。
郭汝军魏传义李长安张玉芬李亚伟孙习林张增杰冷勇辉苏建超李国鼐吕凌云陈旭陈旭
关键词:物源示踪
江汉平原主要河流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与物源区表壳岩性的响应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建立江汉平原沉积物示踪的磁学模型,对汇入江汉平原的主要河流现代沉积物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江汉平原范围内,无论长江、汉江,还是周边的漳河、沮水、玛瑙河和清江,它们的现代沉积物的磁学参数特征均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而且和源区表壳岩性也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2)长江和汉江现代沉积物中铁磁性矿物均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它们主导了样品的磁性特征,但长江沉积物比汉江沉积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3)长江和汉江沉积物的亚铁磁性矿物晶粒都以假单畴-多畴为主,并且长江沉积物磁性颗粒总体上要比汉江的粗;(4)在汇入江汉平原的主要支流中,汉江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支流,且磁性矿物的晶粒也比其他支流的粗;(5)除汉江以外的支流中,玛瑙河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晶粒比较细且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漳河中的超顺磁物质含量较高,而清江中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且磁性矿物的晶粒相对较粗.上述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利用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可达到沉积物物源示踪的目的.
张玉芬李长安康春国严玲琴邵磊张勇
关键词:沉积物磁学特征物源示踪
长江中游砂山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其指示的古风场被引量:3
2009年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江西九江新港砂山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磁化率椭球体主轴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该风成砂剖面磁组构参数在不同层位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古风向特征及其演变规律.(1)整个时期内该区的主导风向为NW-SE和NNW-SSE向,但在不同时期风向和风力强度又有所不同,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是砂2层,风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NW-SE为主,变为NE-SW向为主,且该阶段沉积环境相对比较稳定;(2)砂2、砂5、砂6层具有较大P、F、L和较小的q值,说明在其形成时气候最为寒冷,冬季风的风力最强、风速比较稳定,这与野外观察到的在这几层中大型板状斜层理发育,砂层粒度较粗,黏土含量较少的结果一致;(3)晚更新世末期长江中游的风成沙丘广泛发育,表明该时段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最干冷、风力作用最强的时期,有着与北方沙漠—黄土区相类似的气候环境;(4)研究表明,AMS主轴的等面积赤平投影法和玫瑰花图,可以用来分析古风向的变化规律,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
张玉芬李长安陈亮康春国胡思辉霍炬严玲琴程旭
关键词:长江中游磁组构特征古风向
影响空间方向滤波效果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8
1999年
二分量(X,Z) 理论合成地震记录的处理证明了极化滤波的思想是正确的,也是目前分离二分量记录中P波和PSV波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各种滤波参数对二分量地震记录滤波效果影响规律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在滤波器的滤波参数中对滤波效果影响最大的是极化方向的加权值q,其次是滤波的时窗值N,极化程度加权值p 对滤波效果影响不大;(2)对不同分量、不同炮检距、不同深度的地震记录应采用不同的滤波参数(q,p,N)进行滤波处理,只有正确地选取滤波器的滤波参数。
张玉芬周建新
关键词:地震记录极化地震勘探地震数据
宜昌地区砾石层的磁性特征与物源分析被引量:18
2009年
分布于宜昌-宜都-鸦鹊岭-枝江一带的宜昌砾石层,是江汉平原边缘丘陵区厚度最大的第四纪沉积物,对地层划分、环境演化及长江形成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对代表该砾石层完整沉积序列的善溪窑剖面(上段)、云池剖面(中段)与李家院剖面(下段)的磁学特征分析发现,从云池剖面距底部9m处向上,磁化率和磁化参数F_(300mT)等均明显高于其下部分,具体为:1)下部磁化率平均值为28×10^(-3)m^3/kg,而上部磁化率平均达到170×10^(-8)m^3/kg;2)云池剖面距底部9m处以上主导砾石层剖面磁性特征的物质以低矫顽力的亚磁铁性矿物为主,而以下却含有更多的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如赤铁矿);3)善溪窑和云池砾石层的亚磁性物质颗粒要粗于李家院样品。初步分析认为,上述磁性差异主要是物源变化引起的,距云池剖面底部9m以下的砾石层物源主要为鄂西山地,从云池剖面9m开始有四川以西的物质进入江汉平原,表明此时三峡已经贯通。根据已有的测年资料,推测长江贯通三峡的时间大约为1.0~1.1MaB.P.。
张勇张玉芬李长安李庭雷文大
关键词:砾石层磁性特征
转换波振幅补偿被引量:2
1999年
在地震勘探中,为了获得具有真振幅的地震记录,必须对由各种因素影响形成的衰减后的实际地震记录进行振幅补偿,在影响地震波振幅的诸多因素中,除反射系数外,最主要的是波前扩散和吸收的影响,所谓振幅补偿实际上主要是对扩散和吸收的补偿,由于转换波传播路径的不对称性,对转换波波前扩散的吸收影响的计算较为困难,文中考虑转换波传播路径的不对称性,提出计算转换波波前扩散和吸收影响的方法,对转称波的振幅进行补偿,实际资料试验处理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姚姚张玉芬
关键词:转换波振幅补偿地震勘探真振幅
长江中游洪水事件沉积与正常河流沉积磁组构特征识别标志的建立
<正> 洪水事件沉积是长江中下游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古洪灾地质记录,是研究古洪灾事件和古洪灾发生规律的重要资料。但在地层剖面中洪水事件(洪泛)沉积物与正常的河道沉积物的沉积学特征非常相似,仅靠沉积学特征很难将两者区分。为了古...
张玉芬李长安
文献传递
长江武汉段4.5~2.5 ka沉积地层与古洪水标志识别被引量:7
2019年
长江中游近年洪灾频发,武汉江段更是其防洪重点,开展武汉地区的古洪水研究,从而延长古洪水记录,对洪水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武汉地区河谷沉溺湖区SK10钻孔沉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MS 14C测年技术厘定地层年代,通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的测定与分析,与文献中记录的古洪水频发期进行对比,建立一套适用于长江武汉段古洪水沉积的识别指标,并对长江武汉段距今4.5~2.5 ka的古洪水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后湖与长江的分布关系,在钻孔沉积中选取粒度指标(P95、砂含量、平均粒径、黏土/粉砂、(粗粉砂+砂)/黏土)和地球化学指标(Na2O、Al2O3、Fe2O3、Rb/Sr、Zr/Rb)作为古洪水频发期识别标志,对武汉地区的洪水频发期沉积有较好的指示作用。②通过指标识别出的古洪水频发期为:2608±30 a BP、2814±35 a BP、3094±35 a BP、3577±35 a BP、3830±35 a BP、3939±35 a BP、4084±35 a BP、4193±35 a BP、4391±35 a BP左右,与文献记录中距今4.5~2.5 ka的几次洪水频发期基本一致。
张跞颖李长安张玉芬宋喆
关键词:粒度地球化学
长江三峡屈原镇土状堆积的成因及地质环境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三峡地区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的成因研究对地质灾害(滑坡等)、灾害事件(堵江等)、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位于兵书宝剑峡下游新滩大滑坡的东侧势大岭剖面发育了一套近5m厚的灰褐色亚黏土,是一处新发现的土状堆积物。本研究在野外剖面测量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粒度分析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势大岭剖面上部土状堆积物(剖面中第1层)主要由<50μm的颗粒组成;>50μm的砂粒级以上颗粒平均含量13.14%;作为风尘"基本粒组"的10~50μm的粗粉砂平均含量达50%,为众数粒组。粒度参数、频率曲线及粒度象(C-M、L-M、A-M图)等分析均显示为风积成因。势大岭剖面中、下部(剖面中第2和3层)属河流冲积成因,是由河床相与河漫滩相组成的二元结构。年代学研究及与前人河流阶地测年资料对比表明,势大岭剖面形成于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上部的土状堆积物形成于距今110~60 ka。通过与长江流域同期风积物的对比,认为势大岭剖面上部的土状堆积物属于下蜀黄土,并为下蜀黄土的西部边界。位于西陵峡西段的兵书宝剑峡是下蜀黄土与具有北方黄土特征的巫山黄土的分界,鉴于两者的区别,推测兵书宝剑峡至少在晚更新世可能在地貌上具有区域气候环境划分的意义,对此应予以关注。
张玉芬李长安孙习林魏传义李亚伟
关键词:粒度特征下蜀黄土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