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
- 作品数:32 被引量:399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建筑科学更多>>
- 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9年
- 将京津冀地区146个典型县域划分为京津近郊农业区(Ⅰ)、冀东北农业区(Ⅱ)、冀中平原农业区(Ⅲ)、太行山农业区(Ⅳ)、坝上农业区(Ⅴ)五大农业区,测算了2000-2015年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检验了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性,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趋势总体较为平稳,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Ⅴ>Ⅱ>Ⅳ>Ⅰ>Ⅲ,Malmquist指数呈显著波动趋势,技术进步对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显著;在农业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内源性因素与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支持等外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京津冀地区优化重组农业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要素流动与要素替代作用,缩小了不同农业区内部的农业生产效率差距,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收敛于不同稳态水平;最后,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农业规模经营等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 方方
-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收敛性京津冀
- 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与配置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 刘彦随王介勇卢艳霞龙花楼陈玉福姜广辉李玉恒李裕瑞陈秧分杨忍刘玉王国刚方方李婷婷
- 该项目以环渤海地区为案例区,基于该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格局的变动分析,深入揭示城乡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地域功能分区及其土地利用配置的情景,在全面分析环渤海城乡转型发展态势和区域土地利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主体利...
- 关键词: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17年
- 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方方
- 关键词:村镇
- 黄土高原沟道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 刘彦随韩霁昌陈玉福刘国彬李裕瑞龙花楼曹世雄王介勇杨忍赵文武李玉恒王晓峰方方郭艳军胡智超
- 该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GIS、RS、GPS)、实地踏勘调研和工程设计技术手段,在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水土资源、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沟道识别与分类评估技术,结合黄土湿陷性特点及沟道泄洪、坡体稳定性等生态环境...
- 关键词:
-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
- 城乡融合背景下北京银发经济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2024年
-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推动银发经济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有助于缓解我国城市养老资源承载力不足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等问题。二者存在资源互补与市场协同效应,有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升级、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增进社会福祉、推动城乡文化交流融合,并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近年来,北京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推进这一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与先进经验,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产品开发以及增加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等对策建议,旨在为应对北京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
- 何仁伟方方
- 关键词:银发经济城乡融合老龄化
- 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被引量:1
- 2014年
- 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城市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早,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城市概念及理论1,并与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科学不断交叉渗透,生态城市理论体系趋向成熟2-4,对生态城市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5-8。在国外,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等一些国家或地区成功地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本研究选取了六个案例城市,通过背景分析与战略要点归纳,总结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剖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建设模式,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梁昊光方方
-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社会建设
- 乡村活力的理论解析与案例实证被引量:1
- 2024年
- 深入探讨乡村活力的基础理论与测度方法,对于提升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构建了乡村活力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科学识别乡村活力空间类型的方法体系,应用乡村活力指数测算方法与回归模型,结合江苏丰县案例开展了村域尺度的乡村活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活力是乡村地域系统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的外在表现,体现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否有效地影响外部环境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研判乡村活力水平的重要标准。(2)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到达成熟阶段,具有高活力水平、强再生能力的一种发展状态;不同演化阶段的乡村地域系统依赖于差异化的外部干预,乡村振兴战略可为提升乡村活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3)以乡村五大振兴作为参照,从经济、人口、文化、生态与组织5个维度构建乡村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模型评价+系统筛选+专家修正”的乡村活力空间类型识别技术流程与方法体系。(4)案例区村域尺度乡村活力评价与空间识别研究表明,乡村活力空间格局呈现出局部集聚的态势;村庄空心化制约乡村总体活力,而就业非农化率、耕地流入率、乡镇政府驻地及与政府驻地的连接、公交通达性等因素促进了乡村活力提升;将案例区划分为7类乡村活力空间类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方方王婧李裕瑞
- 京冀产业协作的过程与机理:基于协同演化视角
- 2024年
- 东西部协作是我国在贫困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探讨京冀地区产业协作的过程与机理,有助于深化扶贫协作理论,为创新协作转型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协同演化视角,结合京冀产业协作的典型案例,分析了产业帮扶过程中京冀产业协作主体间的协同演化过程和互动机理。研究表明:1)京冀产业协作大致经历了产业合作萌芽期、产业帮扶深化期和产业协作新时期三个阶段;2)其演化过程包含资源识别与对接、资源整合与应用两个阶段,是京冀政府与企业在协作资源识别、整合与配置以及外部适应能力等方面动态能力提升的过程,推动协作向协同演化方向发展;3)京冀协同演化的机理表现为优势资源互补为协同演化的资源基础,动态能力提升为协同演化的能力基础,政企双向互动提供外部保障。京冀两地政府与企业主体通过不断协调、反馈与适应性调整,在响应企业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精准决策,优化协作资源配置,使产业协作的协同效应逐渐增强。
- 方方王婧李裕瑞
- 关键词:动态能力资源对接政企互动
- 我国扶贫管理的内涵、问题剖析与对策建议被引量:4
- 2019年
- 由扶贫信息管理与扶贫绩效评估构成的扶贫管理事关我国贫困治理的顺利推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扶贫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贫困信息管理技术滞后,扶贫项目与资金受众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扶贫绩效评估体系缺乏量化评定标准等,对此,急需从优化扶贫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扶贫绩效评估体系,探索多元化扶贫模式,整合财政扶贫资源,健全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培育多元化扶贫主体与构建社会扶贫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结合对我国经济局势与扶贫政策变化的预测,未来扶贫信息管理与绩效评估管理将趋于科学性、精准性和与时俱进。
- 方方何仁伟黎春
- 我国镇域发展格局与对策研究
- 2016年
- 镇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分析我国镇域发展格局与演化特征,提出培育镇域经济,推进以村镇建设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增强镇域经济对我国乡村发展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并指出了以镇域经济为核心的不同类型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 方方
- 关键词:镇域经济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