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涛

作品数:54 被引量:28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9篇地震
  • 13篇地幔
  • 13篇电阻率
  • 12篇地幔对流
  • 11篇地电
  • 10篇岩石
  • 8篇地电阻率
  • 6篇电成像
  • 6篇电阻率层析成...
  • 6篇岩石电阻率
  • 6篇层析成像
  • 4篇地震波
  • 4篇地震波速
  • 4篇电性
  • 4篇电性结构
  • 4篇断层
  • 4篇岩石圈
  • 4篇粘度
  • 4篇震波
  • 4篇各向异性

机构

  • 49篇中国地震局地...
  • 20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吉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江苏油田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合肥市地震局

作者

  • 54篇朱涛
  • 14篇周建国
  • 13篇冯锐
  • 9篇郝锦绮
  • 6篇王兰炜
  • 5篇郭颖星
  • 4篇胡哲
  • 4篇张斌
  • 3篇刘大鹏
  • 3篇张宇
  • 3篇马小溪
  • 2篇何福祥
  • 2篇徐苏欣
  • 2篇俞言祥
  • 2篇陈化然
  • 2篇张世中
  • 2篇钱书清
  • 1篇祝爱玉
  • 1篇武玉霞
  • 1篇马宗晋

传媒

  • 1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0篇地震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CT理论与应...
  • 3篇地震地质
  • 2篇物探与化探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工程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溪盆地内普渡河断裂的电阻率层析成像探测被引量:6
2012年
玉溪盆地是云南地区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高潜在危险区之一。为了建立直接服务于该区域防震减灾的"标准"结构模型,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探测了玉溪盆地盆山过渡带的电性结构以及隐伏并穿过玉溪盆地西缘的普渡河断裂。在数据采集中,作为地震浅层反射勘探的重要补充,共布设了6条电阻率层析成像测线来控制该断裂。使用的观测装置为Wennerα,电极间距为6m,最大隔离系数为30~75,每个排列的电极数目为112~288个。探测结果表明,玉溪盆地内的普渡河断裂分为NNE走向的东西两支;断裂带的宽度由南向北先从温泉镇到黑村附近逐渐变宽,经莲池小学、梅园村到玉昆钢厂附近后逐渐变窄;断裂的上盘为低阻破碎带,下盘为较均匀的高阻结构。东支(F1-2)的视倾向在梅园村及以北为SE/S,在莲池小学及以南为NW,视倾角为56°~73°;西支(F1-1)的视倾向为SE/E/S,视倾角为38°~66°。地震勘探结果认为普渡河断裂的东西两支的倾向在整个玉溪盆地内均为SE/E,视倾角为75°~80°,这与我们的结果略有差异。
朱涛周建国沈坤金志林
关键词:电阻率层析成像电性结构
孕震过程中冲流电位地电异常的理论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分别计算了具有对称压力源分布的水平层状半空间介质模型和各向异性裂隙模型的地表冲流电位异常 .结果表明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计算出来的地表冲流电位异常最大值的量级是合理的 ,其幅度最大约为几百毫伏 ;异常范围随地下各向异性强烈程度而变化 .同时 ,在计算地表冲流电位异常时引入了各向异性裂隙的概念 ,从而从理论上解决了实际观测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矛盾 .
朱涛赵和云
关键词:地震地电异常孕震
单轴固定速率加、卸载下岩石电阻率图像变化的实验研究
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强震和大型地质灾害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地电阻率及其各向异性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电阻率一直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使用的重要参量之一,在近50年来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震例研究表明,在某些强...
张斌朱涛俞言祥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电阻率
横向黏度变化的全地幔对流应力场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将地幔地震波速度异常转换为地幔横向黏度变化(达到3个数量级),在球坐标系下计算了瑞雷数为106、上边界为刚性、下边界为应力自由等温边界条件下的岩石层底部的地幔对流极型和环型应力场.结果表明,地幔对流极型应力场与地表大尺度构造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俯冲带和碰撞带的应力呈现挤压状态,而洋中脊处的应力则呈现拉张状态.地幔对流环型应力场表明南北半球的旋转方向相反:北半球为右旋,南半球为左旋;总体上北半球岩石层底部的环型应力较大,而南半球的较小,特别是在低纬度(环赤道)附近区域.这些结果可能表明了地幔对流是导致岩石层大尺度应力场分布及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涛
关键词:地幔对流应力场地震波速度
数字电磁资料在地震监测中深入应用的讨论被引量:1
2009年
电磁学方法是国内外公认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法之一。本文提出并讨论了"地震电磁动态特征研究"课题的具体思路,供大家讨论、指正,即:通过对其全国地电场、地磁场、地电阻率、地震电磁波和GPS TEC等数据的汇集,进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分析地震电磁场动态演化特征,定期形成"动态演化"数据产品,为相关部门分析预测地震提供背景信息;同时,积累资料和震例分析经验,为开展前兆分析方法和地震电磁效应机理等研究提供依据。
陈化然张建国朱涛杨冬梅刘晓灿袁宝珠马新欣
关键词:地震地磁场地电场地震电磁波地电阻率
垂直线电流源的三维电阻率成像被引量:13
2004年
在油井注水和深井注浆的电法监测中,地表布设平面的电位测量网,而将钻井的钢套管作为线电流源来供电,据此可确定流体的运动方向和分布特征。数据处理中需解决垂直线电流源的三维电阻率反演。本文叙述了相应的反演理论和偏导数计算方法。在某油田的试验中,以生产井为电极圈的中心,每圈均匀布设18个电极,共6圈,在地表得到了108个电位数据,获得500-2000m之间5个不同深度层的真电阻率分布图像,并对深度层为1500~1600m的图像进行了初步解释。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井下某深度层中的流体运动和分布可进行有效的监测。
朱涛冯锐徐中信
湖相沉积盆地内隐伏断裂的电阻率层析成像探测——以通海盆地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对湖相沉积盆地——通海盆地内的小江断裂的西支断裂进行了探测。发现在电阻率图像的较深区域才能识别出断裂的位置和产状,它在通海盆地内的走向约为N47°E,倾角约为57°~66°,视倾向为NW或N,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沈坤朱涛金志林周建国蔡建华吴富焕
关键词:电阻率层析成像湖相沉积盆地小江断裂
基于岩石圈厚度和地幔横向黏度变化的地幔对流模型重估云南地区剪切波各向异性源的深度
2021年
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岩石圈厚度和软流层横向黏度的变化,本文建立了更接近地球实际情形的地幔对流模型,然后重新推测了导致云南地区剪切波各向异性的软流层源的深度。结果表明:岩石圈厚度和软流层横向黏度变化对云南地区的软流层各向异性源的深度及软流层的变形程度和机制具有重要影响;软流层各向异性对云南西南部区域、东部区域北纬26°N以南和四川盆地及其西缘的剪切波分裂具有明显的贡献,它们分别位于90~180、170~330和200~320 km深度;在云南西南部区域和东部区域北纬26°N以南,导致剪切波分裂的软流层可能处于大剪切变形状态,主要受地幔流动方向/流动平面模式控制,而四川盆地及其西缘的则处于小剪切变形状态,主要受应变模式的控制。
朱涛马小溪
关键词:地震各向异性地幔对流地幔动力学
地震电阻率实验研究新进展及展望
2021年
准确的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地电阻率是一种被证实了的、有效的地震前兆参量,在我国自1966年以来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地电阻率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关于电阻率变化特征和规律及其机理的实/试验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在实/试验中,主要采用了单极距观测系统.它的测量值代表了其探测深度到地表的整个深度层的综合效应,无法确定地下各层的贡献.为此,一些研究者探索新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进行了地电阻率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本文对单极距观测系统的实/试验结果进行了简述,详细介绍、总结了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朱涛
关键词:电阻率岩石电阻率
DEMETER卫星观测的LF/MF电场频谱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研究了中国及邻区(0°—60°N,60°E—140°E),频段为10kHz—3MHz,时间段为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12日期间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特征.文中选择了Kp指数的日平均值小于或等于4的数据,获得LF频段(10—20kHz)和MF频段(20kHz—3MHz)以16天为周期的昼侧和夜侧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空间分布图,得到了以下初步结果.LF频段:①昼侧,不同频率的谱在对应时段上形态相似度不高,主要呈现纬度分带特征.夜侧,不同频率的谱在对应时段上形态相似度较高,主要差异在于谱的幅度,同一频率不同时段的谱分带特征不明显;②昼侧谱的幅度值跨度要比夜侧的小很多,前者一般为1—1.5个数量级,而后者一般在2个以上,甚至达到4个数量级;③在汶川地震前后,平均功率谱密度在成都—兰州一线存在明显的变化.MF频段:①昼侧,不同频率对应时段的谱形态没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频率不同时段的谱形态可能具有较好、弱或不具有相似性,具有明显、弱或不具纬度分带特征.夜侧,某些频段对应时段的谱形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频率不同时段或者分时期的不同时段的谱形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不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带特征,具有弱分区或者弱经度分带特征;②昼侧和夜侧的谱幅度变化都不大,基本都在0.5个数量级之内;③在汶川地震前后没有发现明显的平均功率谱密度变化.
朱涛
关键词:DEMETER卫星功率谱电场电离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