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涛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浆
  • 2篇脓毒
  • 2篇脓毒症
  • 2篇急救
  • 2篇急诊
  • 1篇动脉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 1篇血浆VWF
  • 1篇血友病
  • 1篇血友病因子
  • 1篇院前急救
  • 1篇院前急救患者
  • 1篇院外急救
  • 1篇中毒
  • 1篇生活质量
  • 1篇体温
  • 1篇体温管理
  • 1篇凝血

机构

  • 8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8篇朱涛
  • 5篇姜俭
  • 1篇刘励军
  • 1篇孙异锋
  • 1篇朱建军

传媒

  • 2篇中国急救复苏...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大医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36例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2010年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类、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内院前急救患者2036例,男女比1.73:1;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月份;每天7:00—9:00,19:00—21:00为急救高峰时间;疾病分类中创伤占67.63%、严重创伤占8.74%、多发伤占3.49%、非多发伤占5.26%、非严重创伤占58.89%、内科疾病占23.62%、理化因素疾病5.45%、其他妇儿疾病占3.29%。多发伤是主要死因。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可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朱涛姜俭邱志刚龚志毅
关键词:院前急救流行病学
主动脉夹层3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初步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治思路,提高急诊医师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主动脉夹层多以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胸背腰疼痛为主,大部分有高血压病史;CT、MRI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结论急诊工作中对有剧烈胸背腰疼痛,伴血压升高者,应进行CTA检查,以明确有无主动脉夹层。
朱涛姜俭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急诊
脓毒症患者血浆vWF、ATⅢ、D-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0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按照预后不同又分为生存组(41例)和死亡组(29例),另选取同期于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每位对象血浆vWF,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每位对象血浆D-D含量,运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每位对象血浆ATⅢ含量,并计算脓毒症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血浆vWF、D-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ATⅢ水平显著降低(P<0.01)。脓毒症组中死亡组血浆vWF、D-D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ATⅢ水平显著低于生存组(P<0.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70例脓毒症患者血浆ATⅢ含量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841,P<0.01);血浆vWF、D-D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836、0.749,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vWF、D-D浓度显著上调,ATⅢ含量显著下降,均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钱平朱涛
关键词:脓毒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D二聚体
目标性体温管理在脓毒症发热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价值分析
2020年
目的研究目标性体温管理运用在脓毒症发热患者中的效果及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江苏省太仓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接诊的60例脓毒症发热患者(核心体温达到39℃),分为低温组(30例,进行低温体温管理)、高温组(30例,进行高温体温管理),对两组的体温、血流动力学指标、抗感染治疗费用、ICU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体温管理开始时(0 h)两组患者体温、血流动力学、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期间高温组体温、心率(Heart rate,HR)高于低温组(P<0.05);高温组抗感染治疗费用、ICU住院时间低于低温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高温组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改善情况优于低温组(P<0.05)。结论对脓毒症发热患者不宜进行过度的体温控制,否则可能会降低其生活质量。
殷辰俞朱建军朱涛刘励军高叶
关键词:脓毒症发热
老年人急性中毒61例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中毒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了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急性中毒临床资料,对性别、毒物侵入途径、中毒物质种类、中毒原因、预后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急性中毒男女无性别差异;毒物侵入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占81.9%,皮肤吸收其次,占14.7%;中毒物质以农药和药物为主,农药中甲胺磷占首位(54%),药物中镇静催眠、抗精神病药为主,占22.9%,心血管药其次(6.5%);中毒原因自杀首位占67、2%;死亡占11.4%。结论加强农药和药品的管理,干预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是减少老年人中毒的有效措施。
姜俭朱涛
关键词:急性中毒老年人干预措施
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肺栓塞的急诊诊治思路,提高急诊医师对肺栓塞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3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患因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高龄、长期卧床、恶性肿瘤、近期有手术史、骨折等,临床遇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及晕厥,不明原因的心悸、低血压状态或休克,突发的急性右心力衰竭等要警惕肺栓塞可能,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最有效的肺栓塞筛选方法,CTPA是常用的确诊方法。结论急诊工作中对有高危因素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加CTPA,可以明确有无肺栓塞情况。
姜俭孙异锋朱涛
关键词:肺栓塞急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凝血物质与其肺功能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凝血物质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与其肺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8例COPD患者(COPD组)及25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进行FIB、D-D和AT-Ⅲ水平检测,同时对COPD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进行肺功能检测,分析COPD组患者FIB、D-D、AT-Ⅲ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FIB及D-D浓度高于对照组,而AT-Ⅲ活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FIB、D-D与FEV1/FVC呈负相关(r=-0.478、-0.533, P<0.05),与FEV1%呈负相关(r=-0.496、-0.473, P<0.05);AT-Ⅲ与FEV1/FVC呈正相关(r=0.406, P<0.05),与FEV1%呈正相关(r=0.395, 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浆凝血物质与其肺功能相关,可为COPD患者病情评估及治疗策略提供帮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叶殷辰俞朱涛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太仓市院外急救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太仓市院外急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救治的2036例次院外急救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036例患者均经急救车送回医院。创伤是居首位疾病(67.63%),患者性别男女之比为1.74:1。青年占47.20%,中年占32.17%。多发伤为主要死亡原因;院外急救无明显季节性,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7~9时,19~21时,是急救高峰时间段;平均急救反应时间8.17min;转运时间平均8.55min;即刻呼救组的病死率为1.73%,与延迟呼救组无显著差异(2.51%,P〉O.05)。未实施急救措施或急救措施不正确组的病死率为1.56%,与实施正确急救措施组无显著差异(2.05%,19〉0.05)。;现场或院外急救好转组的病死率为0.50%,显著低于无变化或恶化组(2.31%,P〈O.05);专科医师救治者病死率为2.66%,显著高于急救医师救治者(1.32%,P〈0.05)。结论太仓市院外急救的重点疾病是创伤,重点人群是青中年。医师。
姜俭朱涛邱志刚龚志毅
关键词:院外急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