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佳颖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凋亡
  • 1篇信号
  • 1篇信号传导
  • 1篇信号传导通路
  • 1篇修复系统
  • 1篇血淋巴细胞
  • 1篇游戏
  • 1篇诱导细胞
  • 1篇诱导细胞凋亡
  • 1篇人外周血
  • 1篇人外周血淋巴
  • 1篇人外周血淋巴...
  • 1篇双链
  • 1篇双链断裂
  • 1篇通路
  • 1篇染色
  • 1篇染色质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篇李佳颖
  • 2篇陈红红
  • 2篇张亚平
  • 1篇殷丽娜
  • 1篇王晶
  • 1篇暴一众
  • 1篇张旭霞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DNA双链断裂-集簇性损伤的诱导及其修复特点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近年来研究表明,高LET射线诱发的DNA集簇性损伤,特别是双链断裂( double-stand break, DSB)-集簇性损伤比低LET射线诱发的单一位点DSB损伤的修复更为困难甚至不能修复,更易造成染色体畸变、细胞死亡和癌变的严重后果。 DNA损伤应答( DNA damage response, DDR)机制,包括损伤信号的监测和传递、启动修复系统、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和诱导细胞凋亡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通过以此构成的复杂而精确的调控网络来应对这些损伤,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DSB-集簇性损伤诱导细胞DDR的精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本文主要就当前DSB-集簇性损伤的诱导与电离辐射的品质、DSB-集簇性损伤修复及其修复动力学特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张亚平李佳颖陈红红
关键词:DNA双链断裂修复系统信号传导通路DAMAGE诱导细胞凋亡基因组稳定性
α粒子照射诱发DNA双链断裂修复及其在染色质中的分布
2014年
目的 探索α粒子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双链断裂(DSB)的修复特点及与染色质结构的关系,为其作为α核素内照射鉴定指标和生物剂量估算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4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0.5 Gyα粒子和γ射线照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照射后10 min~48 h DSB分子标志物γH2AX焦点、同源重组(HR)修复蛋白Rad51焦点的形成及其消除过程,以及它们在染色质中的分布.结果 与未照射时相比,人淋巴细胞经0.5 Gyα粒子照射后10 min ~2 h,可见明显的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t=ll.12、14.40、16.56,P<0.05),至照后6h基本消失;而γH2AX焦点形成数在α粒子照射后30 min达到最大值(t=51.72,P<0.05),6h内快速下降(t=29.83,P<0.05),至照后24 ~ 48 h残留焦点数约为16%;照后10 min,约27%的γH2AX焦点位于DAPI亮染的异染色质区,可能降低了其修复效率.而0.5 Gyγ射线照射后10 min ~48 h,未见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随机、散在分布的γH2AX焦点均位于DAPI淡染的常染色质区,焦点形成数与残留数均显著低于α粒子照射诱发的焦点数.修复蛋白Rad51焦点在α粒子和γ射线照射后30min ~2 h有升高趋势,但与本底值无明显差异,且与γH2AX焦点的共定位仅占3% ~8%.结论 α粒子照射诱发入外周血淋巴细胞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可作为判断是否存在α粒子内照射的生物指标,其在照射后稳定存在一定时间的特性,为其作为生物剂量估算指标提供了可能.
张亚平张旭霞王晶暴一众李佳颖殷丽娜陈红红
关键词:Α粒子染色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二十世纪法国戏剧中的文字游戏 ——以阿尔弗雷德·雅里,让·达尔丟,瓦莱尔·诺瓦里纳为例
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戏剧开始反思自身语言的独特性:戏剧创作逐渐与以情节、角色、对话对基本要素的故事模式分离,倡导语言本体论的象征主义在追求“抽象戏剧”的过程中将法国戏剧送上了艺术自主之路。20世纪以来,法国现当代戏剧在阿...
李佳颖
关键词:文字游戏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