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
欢迎来到贵州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剑
作品数:
3
被引量:30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杨德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段志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新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何家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辛世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3篇
医药卫生
主题
2篇
血栓
2篇
腔静脉
2篇
腔静脉滤器
2篇
静脉
2篇
静脉滤器
2篇
肺栓塞
1篇
血栓发生
1篇
血栓切除术
1篇
血栓形成
1篇
原癌基因
1篇
溶栓
1篇
溶栓治疗
1篇
乳腺
1篇
乳腺癌
1篇
乳腺肿
1篇
乳腺肿瘤
1篇
深静脉
1篇
切除
1篇
切除术
1篇
肿瘤
机构
3篇
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3篇
李剑
3篇
辛世杰
3篇
何家安
3篇
胡新华
3篇
段志泉
3篇
杨德华
1篇
徐克
1篇
马文锋
传媒
1篇
中华医学杂志
1篇
中华外科杂志
1篇
中国普通外科...
年份
1篇
2010
2篇
2009
共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影响
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抗凝、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经抗凝、溶栓治疗并获随访的10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肺栓塞的发生率,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栓位置、血栓类型行单因素分析,探讨它们与肺栓塞发生的关系。结果抗凝、溶栓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有症状肺栓塞的发生率为2.86%(3/105),出院后随访无肺栓塞发生。肺栓塞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血栓位置、血栓类型无关(P=0.086,0.618,1.0,1.0)。结论对下肢DVT患者严格的抗凝、溶栓治疗可有效的降低其肺栓塞的发生率。
杨德华
李剑
何家安
胡新华
辛世杰
段志泉
关键词:
肺栓塞
抗凝药
腔静脉滤器
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对比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栓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8年6月20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性97例,女性104例;年龄24-83岁,平均60.4岁。其中血栓发生于左侧肢体174例,右侧24例,双侧3例。所有患者发病≤7d,入院时无肺栓塞,且均获得随访。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独溶栓抗凝组,手术取栓后溶栓抗凝组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溶栓抗凝组。分别计算各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3组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单独溶栓抗凝组住院期间有症状肺栓塞发生率为2.8%(3/107),下腔静脉滤器组、手术组无肺栓塞发生,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出院后随访6~72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单独溶栓抗凝治疗组及手术取栓组无肺栓塞发生,下腔静脉滤器组肺栓塞发生率为2.4%(1/42)且死于肺栓塞,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结论三种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有症状肺栓塞的影响并无差异,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杨德华
李剑
何家安
胡新华
辛世杰
段志泉
徐克
关键词: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血栓切除术
原癌基因Wi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Wi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70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Wip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对Wip1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RT—PCR: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Wip1 mRNA的基因表达值分别为:0.715±0.087、0.175±0.021、0.154±0.022。乳腺癌组织比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3种组织中Wip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2.9%(44/70)、2.9%(2/70)、0(0/20)。乳腺癌组织比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升高(P〈0.01)。Western印迹:3种组织Wip1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0.688±0.151、0.251±0.043、0.234±0.044。乳腺癌组织比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升高(P〈0.01)。Wip1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年龄、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无关,与p53表达呈负相关。结论Wip1 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Wip1可能成为乳腺癌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杨德华
何家安
李剑
马文锋
胡新华
辛世杰
段志泉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原癌基因
WIP1
P53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