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荣
- 作品数:44 被引量:30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ABB式状态形容词的量级表现及其成因被引量:6
- 2006年
- 同一个A与不同的意义已经虚化的BB组成的若干个ABB式状态形容词,在量级等级上存在着差别。虽然有时单纯从词汇意义上难以观察出来,但借助音响度理论可以发现,这种差别与BB的音响度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BB的音响度高,ABB的量级就高;反之,BB的音响度低,ABB的量级也就低。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语言符号与客观对象之间的联系是具有理据性的。
- 李劲荣
- 关键词:理据性
- 状态形容词的量级等级被引量:17
- 2006年
- 通常情况下,状态形容词各小类的量级有一个相对的高低等级序列,即:BA、AA>AABB>ABB>AAde。这一等级序列可以通过各小类自身量的表现、各小类量的相互比较以及各小类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情况体现出来。
- 李劲荣
- 关键词:状态形容词
- “一量借用VP”构式的实现条件被引量:1
- 2021年
- 借用动量词一般位于动词之后,但有时也能居于动词之前,不过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动词需具有强动作性和自主性的特征,这是前提;第二,相关构式具有高及物性,这是关键,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强动作在瞬间完成”“对象受到明显影响”“施动者表现出强烈意志”等。借用动量词居于动词之前并不表示客观数量,而是表达其所关涉的事件产生的大量结果,具有“计效”作用。
- 李劲荣闫晓贞
- 关键词:及物性
- 汉语量范畴研究的若干问题被引量:9
- 2007年
- 百年来汉语量范畴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范围较广,不仅涉及词汇层面,还涉及语音层面和句法层面;研究视角较宽,除了进行大量的事实描写之外,又在一定程度上作了理论提升,同时还尝试构建了量范畴理论框架。今后应侧重从主观性角度,进行专题化研究,并给以一定的理论解释。
- 李劲荣
- 关键词:汉语主观量
- 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
- <正>一、修饰成分与标记词本文讨论词类或成分充当定语或状语时带"的"、"地"与否的情况,并以此说明"的"、"地"的语法性质。传统的做法是从修饰语的词类范畴或结构性质来判定是否加"的/地"。这一做法虽然简单干脆,但碰到的问...
- 李劲荣
- 文献传递
- 列举形式“什么X”与“X什么的”的语义偏向被引量:13
- 2015年
- 列举形式"什么X"和"X什么的"在表义上存在差别:前者偏向于主观列举,且带有贬抑性;后者侧重于客观列举,不带感情色彩。这种语义差别使得"X什么的"在句法上可以充当谓语,而"什么X"则常充当话题。产生这一差别的动因是语义分化的结果,即"X什么的"在形成过程中承担了"什么X"原有的客观列举功能,从而使"什么X"主要表示主观列举意义。
- 李劲荣
- 褒赞性构式“V+在+N_(地点)”的形成动因与机制被引量:2
- 2022年
- 文章认为“V+在+N_(地点)”的核心构式义可概括为“N_(地点)是活动V发生的最佳处所”,话语功能是褒赞性的主观评价。“V+在+N地点”构式要求“V”具有活动日常性,“N地点”具有空间专有性。构式是在焦点凸显原则与焦点居尾原则的共同促动下形成的,形成机制是重新分析、类推和语境吸收。
- 于赛男李劲荣
- 关键词:类推
- 事件性定语的形成动因与机制
- 2024年
- 本文提出事件性定语这一概念,并着重分析其形成动因和机制。与称谓性定语相对,事件性定语是指逻辑语义上修饰动宾结构的状语成分却在表层句法上充当宾语名词的定语,从而形成了形义错配现象。这种错配的形成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这是语用动因促动的结果,受“焦点居尾原则”的影响,宾语作为常规焦点需要增加一定的语义内容,添加修饰成分就是一种句法补偿。其次,语用动因的实现受制于韵律调节和意义整合,韵律调节要求修饰成分在音节和词性上要满足动宾结构和定中结构的句法条件,而意义整合则使修饰成分最终呈现出事件性的语义属性。也就是说,事件性定语的形成是语用、韵律、语义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李劲荣
- 情理之中与预料之外:谈“并”和“又”的语法意义被引量:11
- 2014年
- "并"和"又"表达连接功能时,共同形成分句间的并列关系,但表示语气功能时,"并"句表示转折关系,而"又"句的语法关系并不改变。"并"主要用于叙述句中,"又"则常用于因果句中,且两者都有其各自核心的语法意义,即"并"表示情况的出现在情理之中,"又"表示情况的出现是出乎意料。这可以对"并"、"又"的各种语法表现做出统一的解释。在从连词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过程中,质量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并"产生出标示说话人预期的主观性用法,而"又"则产生出标示反听话人预期的交互主观性用法,是一种典型的元语用法。
- 李劲荣
- 关键词:语义模式语法意义语用功能
- 虚指宾语“他”的实现机制被引量:3
- 2022年
- 本文立足于双及物构式这一视角讨论虚指宾语"他"的实现问题。句法上,直接宾语必须带上数量词或本身就是数量词,同时,体标记"了/过"不能出现。这是保证结构成立的前提条件。语义上,数量词须表示主观大量义或高程度义,且动词或句式的转移义弱化。这是宾语"他"实现虚指的决定因素。韵律上,双音化趋势促使轻读的"他"与单音动词构成一个"重—轻"模式的音步,由此"他"类似于后附成分。这进一步促动宾语"他"完成虚指。简言之,凸显的数量义剥夺了"他"的焦点地位,弱化的转移义模糊了"他"的对象身份,再加上后附式的句法表现,虚指得以实现。可见,宾语"他"实现为虚指是句法、语义、韵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李劲荣
- 关键词:语义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