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荣
-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沙葱致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通过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和开放式食物激发试验(open oral food challenge,OFC)验证沙葱是一种能够诱发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新型过敏原。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例沙葱诱发过敏性哮喘患者(实验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同时选择3例无过敏病史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SPT和OFC。结果全部受试者的SPT和OFC结果均呈阳性;OFC显示食入沙葱后10 min出现皮肤瘙痒、喘憋症状或过敏性鼻炎症状,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降低20%以上。结论沙葱是一种新发现的食物过敏原,在接触或食入后可能会诱发严重的食物过敏反应。
- 王学艳斯琴巴特尔孔瑞李晓荣杨秀敏王德云
- 关键词:食物过敏沙葱过敏性哮喘皮肤点刺试验
- 蒺藜花、叶、茎抗原液皮肤点刺试验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讨并验证蒺藜科植物蒺藜是一种新型过敏原,提高对蒺藜过敏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方法按照标准方法制备草本植物蒺藜的花、叶、茎的抗原液,用原液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对随机抽取的24例受试者的病史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分析蒺藜与这些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结果 24例受试者中,过敏性鼻炎18例,哮喘8例,荨麻疹12例,无过敏病史5例。对蒺藜点刺试验呈阳性者19例,阴性者5例;在蒺藜阳性受试者中,对蒺藜及其他常见致敏花粉同时过敏者10例,只对蒺藜过敏者9例。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蒺藜是一种新发现的植物过敏原,但对其致敏蛋白的鉴定、病理生理学机制和致病方式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王学艳王德云李晓荣何欢宁慧宇马婷婷田宝朋金大鹏
- 关键词:蒺藜变应性疾病皮肤点刺试验
- 季节因素对过敏性结膜炎就诊及用药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过敏性结膜炎(AC)与抗过敏滴眼液用量间的关系,并分析季节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重力沉降法于2015年全年对北京城区主要气传花粉浓度进行监测,统计2015年我院变态反应科门诊AC就诊诊次及三种主要抗过敏滴眼液处方量,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C就诊诊次与抗过敏滴眼液用量间的关系。结果:2015年全年共监测花粉76164颗,花粉分布呈现春秋两季高峰,花粉分布最高的月份为4月(34.84%),其次为3月(29.72%),5月(10.87%),9月(10.52%),8月(9.94%);花粉分布最少的月份为1月和11月(0.11%)。春季花粉高峰期(3-5月份)月平均花粉数量为19150颗,秋季花粉高峰期(8-9月份)月平均花粉数量为7792颗,秋季花粉高峰期月平均花粉数量低于春季。2015年我院变态反应科AC月平均就诊诊次为(80.42±54.28)人次,8月份AC诊次最高,占全年的18.03%,其次为9月份(16.99%)、4月份(13.99%)、3月份(12.54%)、5月份(7.98%)。抗过敏滴眼液月平均用量为(148.67±148.63)瓶,8月份抗过敏滴眼液用量最高,占全年的28.25%,其次为3月份(17.21%)、9月份(14.18%)、4月份(13.11%)、5月份(8.30%),AC就诊次数及抗过敏滴眼液处方量均呈现春秋季节高峰。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每月花粉量与AC就诊诊次、抗过敏滴眼液用量呈正相关(r=0.806,0.830,P=0.000,0.000),AC就诊诊次与抗过敏滴眼液用量呈正相关(r=0.923,P=0.000)。结论:花粉分布、AC诊次及抗过敏滴眼液用量均出现春秋季节高峰。秋季花粉致敏性高于春季花粉,用药及AC就诊最高峰均出现在秋季。
- 王晓艳田宗梅宁慧宇王学艳李晓荣
- 关键词:气传花粉过敏性结膜炎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