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欣 作品数:50 被引量:165 H指数:7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宜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85例行MHD患者的临床治疗,透析期间137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组),148例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收缩压、透析龄、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差异;采用Cox生存曲线分析透析龄(月)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透析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以及血肌酐、血磷、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响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B=0.42,P=0.03,95%CI为1.06~3.06)、透析龄≥24个月(B=0.85,P=0.01,95%CI为1.23~3.79)、发生动脉粥样硬化(B=0.58,P=0.04,95%CI为1.13~4.02)、高血压(B=0.23,P<0.01,95%CI为1.34~9.25)、糖尿病肾脏疾病(DKD)(B=0.36,P<0.01,95%CI为1.19~8.27)、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B=0.83,P<0.01,95%CI为1.12~3.90)、高血磷(B=0.91,P<0.01,95%CI为1.06~1.54)、甘油三酯水平升高(B=0.50,P<0.01,95%CI为1.08~5.57)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Cox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在透析龄≥12月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增加,透析龄≥24个月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快速增加。结论年龄≥50岁、透析龄≥24个月、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DKD、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高血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能是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龄越长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越大。 蒋佳伟 樊伟 储虹 王振欣 周玲关键词:肾透析 心血管疾病 卒中 <'99m>Tc-HL91与<'99m>Tc-MIBI联合显像在原发性肺癌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99mTc-HL91乏氧显像与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在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两者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19例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和10例对照人群行99mTc-HL91乏氧显像,2例肺... 王振欣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 乏氧显像 临床预后 文献传递 B7-H6 mRN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B7-H6 mRN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以65例结肠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使用q PCR检测B7-H6 mRNA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利用卡方检验分析B7-H6 mRNA表达水平与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期分析)比较不同B7-H6 mRNA表达水平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通过确切概率法发现,不同B7-H6 mRNA表达水平的癌组织具有不同的肿瘤浸润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B7-H6 mRNA高表达组更倾向于外膜外浸润,而低表达组则倾向于深肌层浸润。而不同的B7-H6 mRNA表达水平与其他的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外形、病理类型、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指标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期分析发现,与B7-H6 mRNA低表达组相比,B7-H6 mRNA高表达组结肠癌患者预后生存期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高表达B7-H6 mRNA的患者的肿瘤更易于浸润到外膜外并累及其他组织器官,且高表达水平的患者更倾向于预后不良。 吴大广 徐兰 王振欣 张光波关键词:结肠癌 MRNA 生存期 内科住院医师与患者对医患沟通基本要素的价值取向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比较内科住院医师和患者对医患沟通基本要素的价值取向,探究差异维度和相关因子,为教学提供参考。方法参考Kalamazoo共识声明中医患沟通各要素制定中文版等级量表,以随机抽样方式对内科住院医师和本地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各200份,分别收回有效答卷179份和156份。结果接受过培训的住院医师在"展开讨论"(3.82±0.70 vs 3.56±0.70,F=4.425,P=0.037)和"自我评价"(21.85±2.25 vs 12.05±2.51,F=3.905,P=0.050)维度优于未受训医师。"建立关系""理解观点""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和"结束讨论"5个维度及总体方面,医患双方沟通价值取向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性别(P=0.046)、年龄(P<0.001)、专业背景(P<0.001)和受教育程度(P=0.005)是价值取向差异的重要相关因子。结论医患双方在沟通中存在明显的价值取向差异。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并促进全民健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要重视沟通技能的日常培训,更应强化共情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理念与实践。 周金懿 严江 胡丽美 祁加俊 王振欣 缪丽燕 陈卫昌关键词:医患沟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硫培非格司亭预防性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研究分析硫培非格司亭预防性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接受化疗并出现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恶性肿瘤患者160例,按预防性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的为对照组(n=80),采用硫培非格司亭(mecapegfilgrastim)预防的为实验组(n=80)。干预后分析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变化,并观察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级情况、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 FN)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按期足剂量化疗率。结果 2组患者预防性治疗后1周的ANC显著高于化疗前(P<0.01),且实验组ANC升高更显著(P<0.01),在预防性治疗2周后恢复至正常范围。实验组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FN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按期足剂量化疗率显著提高(P<0.01)。实验组患者在低风险骨髓抑制组、中风险骨髓抑制组和高风险骨髓抑制组3个亚组中预防性治疗后1周的AN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高风险骨髓抑制组预防性治疗后2周的AN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研究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骨痛、肌痛和乏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培非格司亭预防性治疗既往出现过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恶性肿瘤患者过程中,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显著提高按期足剂量化疗率,临床使用效果好。 顾欣 张婷 王振欣关键词:恶性肿瘤 化学药物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基于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的异常糖链糖蛋白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表达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了解肿瘤异常糖链蛋白(TAP)在基于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影响其表达的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12月病理诊断确诊为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99例,其中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治疗后的胃癌患者53例,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后的结直肠癌患者46例,检测其TAP值,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癌种、分期及血清肿瘤标记物等情况,分析TAP在不同特征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TAP在基于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值为(158. 11±33. 63),TAP值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癌种、临床分期及血清肿瘤标记物表达情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AP在基于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表达无差异,还不能作为鉴别诊断不同特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依据。 印妮 王雨雯 唐雨曼 朱彦博 王振欣关键词:氟尿嘧啶 沙培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2001年 王振欣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 25例胃类癌的诊治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2 2009年 荣枫 陶敏 王振欣 段卫明 王蓉关键词:肿瘤 类癌瘤 手术 预后 溶血磷脂酸受体-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acid,LPA)受体的三种亚型(LPA1、LPA2和LPA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35例)、癌旁组织(14例)、乳腺纤维瘤组织(15例)和正常乳腺组织(8例)中的LPA受体的三种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乳腺癌组织中这些受体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LP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纤维瘤组织(P<0.05)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最大直径≥2cm乳腺癌组显著高于直径<2cm组(P<0.05);浸润性导管癌也显著高于其它浸润性乳腺癌(P<0.05)。LPA2与LPA3在乳腺癌、癌旁、乳腺纤维瘤和正常乳腺四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PA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在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涂福平 陶敏 白霞 段卫明 王振欣关键词:乳腺癌 溶血磷脂酸受体 “三全育人”背景下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模式研究——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 2024年 本文探讨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模式。研究背景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以及医学教育的新要求。本文旨在探索适应当前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模式,有效提升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双赢。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推动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朱艳霞 王振欣 杜逸芳 刘蒙 张怡青 严江关键词:三全育人 临床医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