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智音

作品数:36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10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转喻
  • 4篇小说
  • 4篇翻译
  • 3篇英语
  • 3篇女性
  • 3篇文学
  • 2篇修辞
  • 2篇隐喻
  • 2篇英汉
  • 2篇英文
  • 2篇语言
  • 2篇语用推理
  • 2篇认知转喻
  • 2篇少数民族文学
  • 2篇视域
  • 2篇女性主义
  • 2篇转喻思维
  • 2篇文本
  • 2篇美文
  • 2篇民族

机构

  • 29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辽宁大学
  • 1篇南京旅游职业...

作者

  • 30篇王智音
  • 2篇张红
  • 2篇齐建坤
  • 2篇周洁
  • 1篇包斯琴
  • 1篇张羽
  • 1篇李冬梅
  • 1篇张彧凤

传媒

  • 7篇内蒙古工业大...
  • 3篇牡丹江教育学...
  • 2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语文建设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影评介
  • 1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鸡西大学学报...
  • 1篇海外英语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山东农业工程...
  • 1篇黑龙江工业学...
  • 1篇开封文化艺术...
  • 1篇现代英语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克纳小说文本的心理范式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福克纳的小说在女性人物和男性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心理范式倾向。女性人物呈现出毁灭范式,表现为毁灭、堕落的特征;男性人物则呈现出神经症人格范式,表现为精神分裂。这是由作家独特的创作潜动机决定的。对福克纳小说文本进行心理范式方面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其作品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定性,进而揭示其心理存在与发生方式,找到其心理根源。
王智音齐建坤包斯琴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作品对美国文学独立的影响
2009年
美国文学经历了充满宗教说理与反思自省的清教文学与充满理性思辨的独立革命文学后,终于迎来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超验主义文学,美国文学也就此走向独立。
齐建坤王智音李冬梅
关键词:美国文学超验主义
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与西方女性文学的比较被引量:3
2017年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受到了英美女性文学的影响。分析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英美文学中女性文学发展的特点,比较了两者的异同点。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与英美女性文学一样,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女性文学同样具有典型的女性意识,展现出独特的女性审美特质。然而,与西方女性文学发展不同的是,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在强调女权主义方面,并不像英美女性文学那样强烈,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更强调女性自身的自省与洞察。
王智音
关键词: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英美文学女性文学
用关联理论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英文)
2010年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推断了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小说中的两件代表性事件:税收事件、恋爱事件。旨在尝试运用关联理论研究文学作品;验证关联理论对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王智音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原型理论视阈下《我弥留之际》中人物形象解析
2015年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原型理论对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埃斯、朱艾尔和艾迪进行解析,揭示出其人格特征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原型:阴影和人格面具。这两种原型在分别诠释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狭隘、自抑、扭曲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为本德仑一家在艰难的送葬历程中表现出的种种荒诞行为进行了阐释。
周洁王智音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人格面具
《船讯》的伦理学解读
2022年
安妮·普鲁的小说《船讯》折射了主人公奎尔从小到大的各种伦理身份以及面临的伦理困境。从伦理学角度对《船讯》中人物的亲情、爱情、人文关怀三种不同的伦理身份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剖析违反伦理禁忌和遵守伦理道德两种伦理选择的相应结果,意在阐明维护伦理秩序的必要性。
程新荣王智音
关键词: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秩序
《树民》中的死亡书写和生命意识
2024年
安妮·普鲁在其小说《树民》中描写了多种悲惨的死亡事件,不论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差异,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死亡既包括物质或身体意义上的死亡,也包括精神上或心灵上的死亡。因为死亡的存在,才有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也才让生命意识的觉醒显得更加珍贵。个体的死亡给身边的人带来创伤与痛苦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人以某些启示。文章通过对《树民》中死亡书写细致解读,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反思,并旨在加深读者对普鲁的生死观与生命关怀的理解。
程新荣王智音
关键词:安妮·普鲁
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浪漫主义色彩探析
2016年
《消失的地平线》是詹姆斯·希尔顿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背景则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在当时环境下经济秩序相当混乱,作者则通过小说表现自己对当时西方文明的不满及担忧。在小说中作者将中国香格里拉成功融入其中,从整部小说来看不但具有现代西方文明成果,同时也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香格里拉"一词则为希尔顿创作,在此之后也引起了一场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小说中借助于主人公的叙述,将香格里拉描绘成一个神秘、秀丽,并且具有丰富矿产的人间乐土,生活在这片乐土的人们永远年轻长寿。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虽然地处深山,但是拥有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并且区域内没有受到任何宗教及政治的支配。从西方文明来看,香格里拉就是深山中的桃花源,从而呈现出作者的中庸之道及儒家思想,在这片桃花源中人人怡然自得。小说中的香格里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避难所,同样也是当代社会下的诺亚方舟。整篇小说基于浪漫主义视域,将《消失的地平线》创作价值呈现出来,同时也生动表现了作者对于香格里拉这一自由王国的向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智音
关键词:浪漫主义色彩《消失的地平线》
从认知转喻分析英文影视作品名翻译
2022年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21世纪是信息文化交流的时代,而英文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出现在中国的影视行业之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的新窗口。但如何立足于中国市场,在众多影视剧中脱颖而出,抓住观众的眼球尤为重要。因此,英文影视作品名翻译的成功与否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能够丰富影视剧翻译研究,提高翻译质量,以认知转喻理论作为参考,以美国的电影、电视剧为例,从词汇层面探寻影视剧剧名的翻译方法策略。通过再现、舍弃和增译翻译策略,触发观众对应的认知,引起观众共鸣,进而促进世界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贺慧丽王智音
关键词:认知转喻英文电影
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被引量:1
2018年
该文从以下三方面解读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首先,对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进行了分类;其次,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分析了为什么王尔德的童话中一再出现关于死亡的描写;最后,从王尔德的宗教背景和他的唯美主义观分析了为什么童话中的死亡描写并不恐怖而是呈现出唯美的倾向。由此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王尔德的童话,进而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本质是真、善、美。
王海燕王智音
关键词:童话基督教唯美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