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法跃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生态维度
- 2012年
- 文学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康精神生态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文学课堂教学对文学史、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以"启蒙"、"救亡"、"革命"、"翻身"为主流和显性线索。然而,与主流和显性线索同时存在的还有关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潜流、隐性的线索。通过生态维度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挖掘出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存在状态和价值的反思和探讨,而且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 秦法跃
- 关键词:文学课程生态维度自然生态精神生态
- 底层叙事乡土经验中的生态关怀被引量:1
- 2015年
- 所谓底层叙事,指的是"以一种鲜明的民间立场,以一种平视的眼光来审视当代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书写他们在生存困境中的人性景观,再现他们在那种生存困境中的生命情怀、血泪痛苦、挣扎与无奈,揭示他们生存的困境和在这种生存困境面前的、精神的坚守与人格的裂变"。底层叙事作家的乡土经验叙述有诸多维度,以陈应松、雪漠、郭雪波为代表的作家,从底层的视角选择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为主要关注对象,展现了一个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双重危机下的乡土中国;通过对饱受蹂躏的乡村自然生态和日益失衡的乡村精神生态的揭露和展示,探讨了自然生态破坏背后隐藏的乡村精神生态的失衡,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弊端。
- 秦法跃
- 关键词:底层叙事民间立场底层民众乡土中国
- 论新世纪文学的“向外转”——以“底层文学”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一
1986年,敏感的文学批评家有这样的发现:“如果对当代文坛稍微做一些认真的考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一种文学上的‘向内转’,竟然在我们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显现出一种自生自发的,难以遏制的趋势。”整整二十年之后,批评家又有这样新的发现:“在新时期文学由社会主题而文化主题而自我主题的渐次‘向内转’的愈演愈烈之后,在文学本体论的内卷化偏至之后,社会主题、文化主题又有恢复活力的趋势。”
- 秦法跃
- 关键词:底层文学新世纪文学文学本体论文学批评家文化主题新写实小说
- 民间苦难生存境域中的抗争悲歌——读阎连科《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被引量:1
- 2007年
- 阎连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小说代表作《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与前期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由原来对乡土民间的理性审视、批判让位于一种情感认同:对勇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同苦难命运抗衡的品质和精神的认同和推崇,并以这种独特的主题意蕴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一个特殊位置。然而这种转型在产生极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局限。
- 秦法跃
- 关键词:生存境域
- 同样的家族抒写不同的叙事目的——《第二十幕》和《茶人三部曲》的比较阅读被引量:1
- 2012年
- 《第二十幕》和《茶人三部曲》是上世纪末出现的以描写百年动荡下家族事业的兴衰起伏和人物命运悲欢离合的长篇巨著。由于作家性别和生活场不同,两部小说对家族事业和革命历史的叙述目的、家族中男性和女性形象塑造上有很大的差异。
- 秦法跃
- 关键词:革命叙事性别
- 论白璧德之新人文主义观对吴宓文学观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观极为深刻的影响。白璧德所指的"模仿"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的模仿论,认为作家创作、民族文学的发展均离不开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对浪漫主义的批评思想,认为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没有反映正常的人性,从而对其采取否定态度;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关于文类简洁、鲜明的相关观点,严格区分了诗与文的界限。
- 秦法跃
- 关键词:吴宓白璧德文学观新人文主义模仿论文类
- 困境的悲歌 理想的和弦——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乡村小说论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流程中,“生态”和“乡村”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呈现对象。以生态问题为关注对象的生态小说和以乡村问题为关注对象的乡村小说,其创作和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和...
- 秦法跃
- 关键词:当代文学小说创作乡村小说乡村生态
- 文献传递
- 河南文化传播策略探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其加以开发和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河南省文化的传播现状并不乐观,通过传播学理论的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文化资源传播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秦法跃
- 关键词:河南文化传播媒介
- 1990年代乡土小说社会生态建构论
- 2016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中国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日益失衡的现状,深深触动了一批既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又怀有深厚乡土情结的作家。"生态"和"乡土"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呈现对象。他们不但致力于揭露和鞭挞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而且痛定思痛,在小说创作中思考人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存模式,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共存。
- 秦法跃
- 关键词:乡土小说迟子建小说乡土情结精神生态社会生态
- 1990年代乡土小说理想社会生态的建构
- 2014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中国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日益失衡的现状,深深触动了一批既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又怀有深厚乡土情结的作家。“生态”和“乡土”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呈现对象。他们不但致力于揭露和鞭挞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而且痛定思痛,在小说创作中思考人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存模式,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共存。在此生态情怀下,以迟子建、铁凝、王新军、石舒清等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关注对象,
- 秦法跃
- 关键词:社会生态乡土小说小说创作精神生态自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