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琼
- 作品数:61 被引量:34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分子肝素对肝癌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对肝癌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人肝癌裸鼠转移模型 (LCI -D2 0 )。 4 0只模型鼠随机分成 4组即对照组 (生理盐水 )、化疗组 (顺铂 +氟尿嘧啶 )、肝素组 (法安明 )、联合组 (顺铂、氟尿嘧啶与法安明 )。观察肿瘤大小和转移、抑瘤率、测血清AFP、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化疗组、低分子肝素组、联合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 2 5 2 4 5± 1336 7mm3 、2 6 10± 12 17mm3 、5 883± 3131mm3 和 5 5 5 6± 2 5 70mm3 ;抑瘤率为 0 %、93.6 2 %、76 .70 %和 77.99% ;MVD为 2 0 .6 7± 6 .80、18.17± 2 .6 4、4 .83± 1.83和 6 .5 0± 2 .35 ;VEGF阳性率为 90 %、80 %、30 %和 30 % ;AFP为 12 1.80± 31.34ng/ml、2 1.4 5± 13.2 9ng/ml、75 .6 0± 2 9.74ng/ml和 5 5 .82± 37.98mg/ml;肝转移率分别为 80 %、70 %、2 0 %和 10 % ;肺转移率为 70 %、6 0 %、2 0 %和 10 % ;腹壁转移率为 90 %、6 0 %、4 0 %和 4 0 % ;腹水形成率为2 0 %、10 %、0 %和 0 %。低分子肝素组、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低分子肝素对肝癌血管形成和转移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及单纯化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 郑起闫钧汪昱陆洪芬薛琼汤钊猷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肝癌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转移
- Bevacizumab抑制高转移性人肝癌原位移植瘤的血管形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Bevacizumab对人高转移肝癌模型ICI—D20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采用空白对照及Bevaci—zumab治疗LCI—D20,用药28d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质量,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对照组肿瘤负荷平均为2.0 g;MVD(microvascular density,微血管密度)平均39.6个/HP;治疗组平均肿瘤负荷为0.1g及平均MVD为4.9个/H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evacizumab有抑制肝癌血管形成及肿瘤生长的活性。
- 陈方国陈漪于观贞薛琼侯亮郭子姮王杰军
- 关键词:肝癌血管形成血管形成抑制剂BEVACIZUMAB
- 双酚A对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株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的关注。本研究旨在观察双酚A(BPA)对神经母细胞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常规培养SK-N—SH细胞,接种于双侧卵巢切除(OVX)的裸小鼠皮下。可触摸到肿瘤结节时,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OVX+溶剂,OVX,n=9);②E2组(OVX+E2,500ug·kg^-1·d^-1,n=11);③BPA组(OVX+BPA,200mg·kg^-1·d^-1,BPAgroup,n=10)。每周2次检测皮下移植瘤体积(TV)和裸鼠体重。第18d,解剖处死所有裸鼠,称移植瘤重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情况,在光学显微镜高倍视野下分别计数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终点时,OVX组、E2组和BPA组的TV分别为(2.62±0.54)cm^3、(5.07±0.93)cm^3和(4.19±0.68)cm^3,BPA组较OVX组增高59%(P〈0.05)。3组裸鼠体重没有明显差异(P〉0.05)。3组瘤重分别为(1.64±0.18)g、(2.58±0.19)g、(2.96±0.27)g,BPA组较OVX组增高82%(P〈0.05);3组中Ⅷ因子相关抗原均染色,E2组(22.73±1.46)及BPA组(27.76±2.24)MVD较对照组(15.14±1.12)明显增高(P〈0.01),VEGF的蛋白表达亦较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BPA可促进人神经母细胞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微血管形成可能参与了促生长作用。
- 郑继翠肖现民陈莲董岿然薛琼高冬梅陈军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雌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
- 小分子三肽CMS024对转移性人肝癌裸鼠模型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小分子三肽CMS0 2 4对人肝癌裸鼠转移模型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高转移性人肝癌细胞株HCCLM6接种于裸小鼠皮下 ,成瘤后移植于 2 0只裸鼠肝脏 ,制成原位移植自发性多向转移肝癌模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10只。治疗组按 30 0 μg/kg剂量腹腔内注射CMS0 2 4 0 .1m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 0 .85 %氯化钠注射液。每日 1次 ,共治疗 35d。观察荷瘤裸鼠的体重变化、腹腔内转移和肺转移的发生率和转移灶的数目 ,并测量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至观察期 35d时 ,治疗组 10只裸鼠全部存活 ,对照组存活 9只。治疗组肿瘤的平均重量1.9g± 0 .5g ,对照组 2 .3g± 0 .8g ,差异无显著意义。腹壁转移和腹腔内转移的发生率对照组均为10 0 % ,而治疗组则分别为 6 0 %和 5 0 % (P <0 .0 5 ) ;血性腹水和肝内肉眼可见转移结节的发生率对照组分别是 70 %和 90 % ,治疗组分别是 2 0 %和 4 0 % (P >0 .0 5 )。Ⅰ、Ⅱ、Ⅲ、Ⅳ级肺转移灶的中位数对照组分别是 92、2 4、15、16个 ,治疗组分别是 2 4、2 0、10、8个 ,两组Ⅰ级肺转移灶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两组裸鼠的体重变化、外周血常规指标和血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毒副作用。结论 小分子三肽CMS0 2 4对?
- 李雁汤钊猷王鲁姚智陆融薛琼高东梅陈军
- 关键词:肝癌肿瘤转移小分子肽血清学指标
- 卡培他滨联合干扰素-α抑制裸鼠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研究卡培他滨联合干扰素-α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LCI—D20 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卡培他滨组、干扰素组和联合用药组。用药3周后,观察肝内原位瘤体积的变化,利用ELISA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内的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卡培他滨组、干扰素组和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033±146mm^3、455±236mm^3、248±114mm^3和46±29mm^3。与对照组肿瘤体积相比,给药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联合用药组尤为突出,差异极显著(P<0.01)。析因设计方差分析表明联合应用卡培他滨与干扰素具有协同作用。应用干扰素组(包括干扰素组与联合用药组)与未用干扰素组(包括对照组与卡培他滨组),肿瘤组织中TP酶表达水平分别为30.52±10.73ng/mg蛋白质20.10±3.67ng/mg蛋白质,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干扰素-α可上调肝癌组织中TP酶表达,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制LCI—D20肝癌生长的作用。
- 肖永胜汤钊猷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薛琼赵燕
- 关键词:卡培他滨干扰素-Α裸鼠肝癌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卡培他滨对肝癌生长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与肿瘤选择性化疗药卡培他滨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方法用30只LCI-D20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α组(1.875μg/周)、卡培他滨组(每日2.10mmol/kg体重)和联合用药组。用药4周后,观察裸鼠肝内移植瘤体积变化及肝内转移情况,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和体重变化。结果对照组、聚乙二醇化干扰索-α组、卡培他滨组和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分别为(2 275±1 337)、(336±220)、(889±614) 和(26±56)mm^3。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联合用药组尤为突出(P<0.01)。各用药组血常规、肝功能和体重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能显著抑制LCI-D20裸鼠模型中肝移植瘤的生长和浸润,副作用不明显。
- 沈早卓周俭肖永胜樊嘉薛琼高东梅汤钊猷
- 关键词:干扰素-Α卡培他滨裸鼠
- 利用噬菌体肽库筛选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结合肽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筛选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方法以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HCCLM3作为靶细胞,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MHCC97L为吸附细胞对噬菌体随机7肽库进行差减筛选,采用噬菌体结合实验和抗噬菌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阳性克隆的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经3轮筛选,随机挑选48个噬菌体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展示AWYPLPP肽的噬菌体被高度富集77%(37/48);噬菌体结合实验显示,与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MHCC97L、PLC/PRE/5 和无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Hep3B以及正常人肝细胞系CCL13相比,AWYPLPP噬菌体特异性与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HCCLM3、HCCLM6、MHCC97H和MHCC97结合(P<0.01);抗噬菌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AWYPLPP噬菌体特异性靶向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HCCLM3、HC- CLM6、MHCC97H和MHCC97。结论从噬菌体肽库中获得与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可作为肝癌转移复发靶向治疗研究的载体。
- 荚卫东孙惠川薛琼钱永兵刘银坤汤钊猷
- 关键词:噬菌体肽库
- α干扰素对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研究应用α干扰素 (Interferon- α , IFN- α)对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癌转移复发的抑制作用,以及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是否与IFN-α的疗效有协同作用。方法在体外检测IFN-α和(或)ATRA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2、BEL-7405、MHCC97增殖的影响。44只裸鼠肝内原位接种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肿瘤组织,于种植后第10天切除移植瘤,共分5组,分别为IFN-α治疗组(皮下注射, 3×105 U·只一1· d-1) 8只裸鼠, IFN-a治疗组(6 × 105 U·只一1· d-1) 8只裸鼠, ATRA治疗组(灌胃, 20 mm· kg-1· d-1) 8只裸鼠, IFN-α联合 ATRA治疗组( 20 mm· kg-1· d-1灌胃, IFN-α 6×105 U·只-1· d-1皮下注射) 8只裸鼠,对照组 12只裸鼠。于切除后第 2天开始用药,治疗 35 d后处死动物,测量复发瘤大小,观察肝内播散、肝外转移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IFN-α和ATRA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作用不明显。对照组裸鼠肺转移率为 100%(12/12)、肝内复?
- 王鲁汤钊猷薛琼孙惠川陈军高冬梅赵燕陈洁孙瑞霞刘银坤叶胜龙
- 关键词:干扰素Α肿瘤复发
- α干扰素抑制肝癌转移复发及其机制被引量:6
- 2005年
- 王鲁吴伟忠张倜孙惠川薛琼刘银坤叶胜龙汤钊猷
- 达肝素钠对肝癌生长转移抑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达肝素钠对肝癌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肝癌裸鼠转移模型(LCI-D20)。40只模型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化疗组(顺铂+氟尿嘧啶),达肝素钠组、联合组(顺铂、氟尿嘧啶与达肝素钠)。观察肿瘤大小和转移、抑瘤率、测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微血管密度(MVD)、CD31。结果对照组、化疗组、达肝素钠组、联合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25245±13367)mm3、(1610 ±1217)mm3、(5883±3131)mm3和(5556±2570)mm3;抑瘤率分别为0%、93.6%、76.7%和78.0%;MVD 分别为20.7±6.8、18.2±2.6、4.8±1.8和6.5±2.4;CD31分别为31.8±5.7、25.5±5.1、21.6±4.8和19.6±2.4;AFP分别为(121.8±31.4)ng/ml、(21.5±13.3)ng/ml、(75.6±29.7)ng/ml 和(55.8±38.0)mg/ml;肝转移率分别为80%、70%、20%和10%;肺转移率分别为70%、60%、20%和10%; 腹壁转移率分别为90%、60%、30%和30%;腹水形成率分别为20%、10%、0%和0%。化疗组、达肝素钠组、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比,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91,P<0.01。达肝素钠对肝癌血管形成和转移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及单纯化疗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37,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达肝素钠通过抗肿瘤血管形成,对肝癌的生长与转移有抑制作用。
- 闫钧郑起汪昱陆洪芬薛琼汤钊猷
- 关键词:达肝素钠肝癌肝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