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辛玉华

作品数:8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低温细菌
  • 2篇系统发育
  • 2篇细菌
  • 2篇根瘤
  • 2篇根瘤菌
  • 2篇杆菌
  • 1篇多样性
  • 1篇新类群
  • 1篇序列同源性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生物地理
  • 1篇生物地理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组
  • 1篇双歧杆菌
  • 1篇苏云金芽孢
  • 1篇苏云金芽孢杆...
  • 1篇同源性
  • 1篇亲缘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北...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市计算中...
  • 1篇中国食品药品...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深圳华大生命...
  • 1篇中国科学院北...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辛玉华
  • 4篇东秀珠
  • 2篇周宇光
  • 1篇陈文新
  • 1篇李娟
  • 1篇杨瑞馥
  • 1篇李后开
  • 1篇牛海涛
  • 1篇陈禹保
  • 1篇张雯
  • 1篇李岩
  • 1篇王加义
  • 1篇崔生辉
  • 1篇朱怀球
  • 1篇赵方庆
  • 1篇朱宝利
  • 1篇沈德龙
  • 1篇曾明
  • 1篇付钰
  • 1篇杜文斌

传媒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3
  • 1篇2006
  • 1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群自生固氮细菌的鉴定
本文综述了生物固氮作用、自生固氮菌的主要类群、多相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鉴定了13株自生固氮菌,其中包括对曾经被定名的AS1.1761、DSM1277和DSM2457进行重新鉴定。论文研究工作包括:测定上述细菌的16SrR...
辛玉华
关键词:自生固氮菌系统发育学分析
文献传递
两个黄芪根瘤菌新类群代表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被引量:13
2002年
对黄芪根瘤菌两个新类群中心菌株CA85 6 1和JL84进行了 1 6SrDNA全序列测定 ,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 ,CA85 6 1位于Rhizobium分支中 。
辛玉华陈文新
关键词:黄芪根瘤菌新类群
微生物组测序与分析专家共识被引量:5
2020年
在过去的十几年,微生物组相关研究和应用持续升温。微生物组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焦点。与此同时,全球多个国家和组织也都积极发起各自的微生物组计划,进行多方面的布局,力争在这一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获得战略地位。此外,无论是科研还是产业应用已经迎来了研究高潮和投融资热潮,微生物组相关产品和服务也不断出现。然而,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微生物组测序和分析相关技术和方法发展迅速,各国研究和应用尚未在技术、方案和数据等标准上达成统一,国内行业参与者对微生物组也存在认识不足,对微生物组相关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等还未能充分掌握和使用。除此之外,已有的一些标准和指南,内容过于简单,实操性也不足,这不仅给科研数据的整合造成了困难和资源浪费,还给相关企业进行不良竞争、以次充好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我国尚缺乏微生物组相关的国家标准,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仍处于筹备过程。在此背景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共同设立了“微生物组测序与分析专家共识”专项研究课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组织了微生物组相关领域的27位专家以及来自行业内的30多位专业人员,通过分成4个项目小组、召开4轮研讨会后,最终形成了涵盖从微生物采集与保存、DNA提取与建库、高通量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以及质控标准品等全流程的“微生物组测序与分析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具有较强可参考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能指导国内科研和产业机构规范进行微生物组相关产、学、研,还能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可参考的技术依据,保障规模型和规范化的企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不规范的企业扰乱市场,最终促进微生物组相关产业的良
段云峰王升跃陈禹保杨瑞馥李后开朱怀球童贻刚杜文斌付钰胡松年王军辛玉华赵方庆鲍一明张雯李娟曾明牛海涛周欣李岩崔生辉袁静李俊桦王加义刘东来倪铭孙青邓晔朱宝利
冰川细菌冷杆菌属的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冰川作为地球主要的冰冻圈环境之一,蕴藏着丰富的低温微生物资源。1976年,Inoue&Komagata从南极分离出一株嗜冷细菌,直到1997年,以这株嗜冷菌为模式物种,建立了冷杆菌属(Cryobacterium),同时该菌株被命名为嗜冷冷杆菌(Cryobacterium psychrophilum)。冷杆菌属物种主要分布于南北极、青藏高原冻土、冰川等低温环境,但与冰川等环境中其他常见类群相比丰度较低,属于稀有类群。目前,该属已有15个有效描述种,其中包含严格的嗜冷菌,但不同种对温度的耐受性有差异,因此是研究低温环境细菌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良好材料。该属菌株可产生β-类胡萝卜素、低温酶等生物活性物质。本文综述了冷杆菌属的分布、生物学特征;通过对GenBank中冷杆菌属纯培养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平均核酸序列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计算和聚类分析,明确其精确的分类地位,评估了该类群物种多样性;并讨论了冷杆菌在食品加工、医药卫生所需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应用潜力。
刘庆杨蕾蕾周宇光辛玉华东秀珠
关键词:低温细菌冰川
ITS序列同源性在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0年
PCR扩增了苏云金芽孢杆菌9个亚种的16S-235rRNA基因转录间隔(ITS)片段,它们的长度均为144碱基;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指出这9个亚种及其它亚种的ITS序列高度相似,说明16S-235 rRNA基因的ITS序列不适于苏云金芽抱杆菌亚种的分型。
辛玉华东秀珠吴明强
关键词:RRNA基因ITS序列苏云金芽孢杆菌
16SrDNA同源性所揭示的双歧杆菌与有关细菌的亲缘关系被引量:29
2000年
本研究测定了低GC含量的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inopinatum )和新种B .thermaci dophilum的 16SrDNA全序列 ,在同另外 19个双歧杆菌及 8个相关细菌的 16SrDNA同源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除低GC含量的B .inopinatum外 ,所有双歧杆菌的种在 16SrDNA序列相似性≥ 92 %的水平上聚类为一个簇群。尽管B .inopinatum与其它种的双歧杆菌的相似性只有87%~ 89% ,但它仍与双歧杆菌的关系最密切 ,而并未显示出与GC含量相近属的特殊亲缘关系。本研究结果未显示出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分支中 ,由低GC到高GC含量的细菌种群的系统演化模式。此外 ,研究结果提示在细菌系统发育研究中 ,由 16SrDNA序列和基因组DNA同源性产生的矛盾需借助于其它保守的生物大分子来澄清。
东秀珠沈德龙辛玉华
关键词:双歧杆菌系统发育亲缘关系
黄芪属根瘤菌新种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辛玉华
低温细菌与古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冷适应机制被引量:16
2013年
低温细菌与古菌广泛分布于地球的低温环境,包括南极、北极及高山地带的冻土、低温土壤和荒漠、冰川、湖泊、海冰,以及深海、冰洞和大气平流层等。栖息在这些低温环境中的细菌与古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为α,β和γ-Proteobacteria分支、CFB类群分支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分支等。由于低温环境中的微生物流动性低,因而是研究微生物地理学理想的生态系统,有助于理解地球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规律乃至形成机制。由于长期生活在冰冻环境中,低温细菌与古菌形成了多种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机制,如它们通过细胞膜脂类的组成来调节膜的流动性以维持正常的细胞生理功能;利用相容性溶质、抗冻蛋白、冰核蛋白及抗冰核形成蛋白等实现低温保护作用;产生冷激蛋白、冷适应蛋白和DEAD-boxRNA解旋酶保持低温下RNA的正确折叠、蛋白质翻译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另外还产生低温酶,提高能量产生和储存效率等以适应低温环境。随着DNA序列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组学方法也用于揭示微生物全局性的冷适应机制。
辛玉华周宇光东秀珠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