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新
- 作品数:7 被引量:66H指数:4
-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融合特性层观测资料推算探空站海拔高度的方法被引量:4
- 2011年
- 探空站的海拔高度信息对于探空资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准确的台站信息也是资料正确使用的保障。测站海拔高度信息不随台站观测资料上传全球通信系统,各种来源的台站高度信息都可能存在错误。为了核准测站的海拔高度信息,本文提出了融合特性层观测资料推算探空站海拔高度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推算精度,并能克服不同天气气候条件对推算测站海拔高度准确性的影响。利用2008年中国110个探空站观测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特性层记录的利用明显提高了推算测站海拔高度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探空站,不用特性层记录推算的测站高度在某些月份与真实高度相差高达20~40 m,而融合了特性层记录后最大误差不超过11 m。通过对推算测站海拔高度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准确检测出测站高度发生变化的时间和幅度。
- 阮新朱艳峰鞠晓慧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近57年我国气温格点数据集的建立和质量评估被引量:36
- 2009年
- 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高程因子并充分考虑插值的边界效应,对1951—2007年我国气温站点资料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和插值,得到我国地面气温日、月、年平均值1°×1°格点数据集。数据集的质量评估结果表明:高程在我国区域气温空间结构分析和插值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程资料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大部分高山地区的插值效果;相比站点资料,所建立的格点数据集在描述我国年平均气温以及季节平均气温分布时更为合理,突出了温度场的大尺度特征;数据集反映出了我国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主要的空间差异;数据集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状况,1951—2007年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6℃,增温速率0.28℃/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且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之内。另外,格点数据集显示,1998—2007年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10年,其中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距平接近2000年之前的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而2007年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值超过1998年,达到195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1.3℃,为最暖的一年。
- 张强阮新熊安元
- 关键词:气温空间插值
- 我国地面气温格点化数据集的研制被引量:5
- 2008年
- 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城,特别是气候变化检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中,与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格点资料相比,离散的站点观测资料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纵深开展,站点资料已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空间插值技术进行格点化气象要素数据集的研制和服务日益迫切。本文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新研制的中国地面气温格点数据集,对数据集研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及数据集验证情况进行了阐述。
- 张强熊安元阮新
- 关键词:气温空间插值数据共享
- 中国历史探空资料部分等压面位势高度订正被引量:8
- 2015年
- 对中国高空探测历史资料进行静力学检查发现,1963年前900,800,80 hPa和60 hPa位势高度记录错误率异常偏高,20世纪70年代中期个别站250 hPa和70 hPa位势高度记录错误率也异常偏高。通过对中国高空观测规范历史沿革的分析和资料验证,指出受当时计算条件所限,这些等压面上的位势高度是在其他规定等压面的位势高度查表计算完成后,利用时间高度曲线通过人工插值估算获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易产生较大误差,因而错误率异常偏高。该文提出依据静力学原理重新计算这些等压面位势高度记录的订正方案,并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比较精确地还原台站观测时对位势高度的正确计算,错误资料订正后,相关高度静力学余差序列趋向均一,订正方案合理、有效。
- 阮新熊安元胡开喜梁秀慧王志文杨燕茹邹凤玲
- 关键词:探空资料位势高度订正
- 气象探空资料质量控制系统的实现被引量:1
- 2017年
- "气象探空资料质量控制系统"根据探空资料的业务应用的现状和需求,采用VB语言,建立了集资料提取、资料检查、资料评估于一体的系统平台,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促进现有业务系统升级和业务质量的提高。
- 张金龙阮新
- 关键词:探空资料
- 一种地面风向观测数据异常检测方法
- 本发明涉气象信息处理领域,公开地面风向观测数据异常检测方法。主要过程:根据获取的规定窗口内风向观测数据估计风向变化模型参数,建立风向变化模型,采用稀疏角度风向落点前驱表记录风向统计信息;将风向数据建模为度范围内的一个随机...
- 阮新周自江孙英锐
- 中国探空观测与多套再分析资料气温序列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8
- 2016年
- 为比较中国探空观测与再分析气温的差异,利用中国118站850—30hPa经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后逐月气温和NCEPv1、NCEPv2、ERA-40、ERA-Interim、JRA55、20CR、MERRA和CFSR等8套再分析月平均气温,通过对比1981—2010年探空观测与多套再分析气温序列的平均偏差、相关系数、标准差和变化趋势,分析两者在数值、年际变率、离散度及长期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探空温度原始序列存在较为显著的非均一性,均一化对原始气温序列总体为负订正,对流层上层至平流层下层(200—100hPa)订正值最为显著。均一化气温去除了原始序列中由仪器换型和系统升级等因素导致的系统误差,与再分析气温相关较原始序列明显提高。再分析气温与均一化气温偏差约1℃,多数再分析气温较均一化气温在对流层偏低、平流层偏高。再分析与均一化气温年际变率较为一致,正相关达到显著。多数再分析与均一化气温均在对流层中低层呈上升趋势、平流层中层呈下降趋势。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不确定性较大。总体上,ERA-Interim、JRA55和MERRA与其他再分析相比更相近中国均一化探空气温。
- 郭艳君张思齐颜京辉陈哲阮新
- 关键词:探空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