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磊

作品数:1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4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翻译
  • 4篇文学
  • 3篇意译
  • 3篇直译
  • 2篇新文学
  • 2篇文化
  • 2篇佛教
  • 2篇佛经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大学文学
  • 1篇大学文学教育
  • 1篇代文
  • 1篇敌对
  • 1篇动词
  • 1篇读书
  • 1篇读书会
  • 1篇短语
  • 1篇新书
  • 1篇虚构
  • 1篇玄奘

机构

  • 16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陶磊
  • 1篇袁一丹
  • 1篇王贺
  • 1篇康凌
  • 1篇李振声
  • 1篇金理

传媒

  • 2篇复旦学报(社...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日语学习与研...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化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外国语言与文...
  • 1篇域外汉籍研究...
  • 1篇扬子江文学评...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兰学翻译“直译”“义译”原则的提出与溯源
2021年
江户末期,日本兰学医者杉田玄白在德国解剖学译著《解体新书》的《凡例》中提出了"翻译""义译"和"对译"(即音译)三种翻译方法,其弟子大槻玄泽重订该书时收录的《旧刻解体新书凡例》则称"翻译"为"直译"。根据大槻《六物新志·凡例》和《兰畹摘芳·凡例》的相关记载推测,《旧刻解体新书凡例》对翻译方法的命名应是杉田在《解体新书》的修订工作开始以前就曾提出过的,而非大槻重订时首创。另一方面,《解体新书》提出的翻译方法明显继承了中国的佛经汉译理论,我们不仅可以在南宋的《翻译名义集》中发现对应术语,更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成书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其中的"正翻"和"义翻"与早期兰学家操用的翻译术语完全相符。
陶磊
关键词:直译
是“译官”还是“翻译”?——再论“译”的本义
2014年
本文认为,一贯被用来证明"译"的本义为"译官"的《礼记·王制》和《周礼·秋官》两篇文献,由于创作时代存疑,实则不足以成为支持这一论点的有力证据;而相关出土文献的缺失,使得从文字学角度切入的分析亦无法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根据词义引申的一般逻辑推断,"译"的本义更有可能是指"翻译"这一行为,而非"译官"。
陶磊
关键词:本义翻译
作为新文学“伦理性基础”的晚清思想与学术——关于《重溯新文学精神之源: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晚清思想学术因素》的座谈
2021年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各位师友、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植芳·工作坊"第一期就此开始。今天我们采取读书会的形式,研讨对象是李振声教授新著《重溯新文学精神之源: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晚清思想学术因素》。该书将中国新文学的精神源头重新追溯至晚清新思想学术运动,梳理、阐述这一资源如何为后来新文学基本精神品格的生成,提供涵养与规定;旨在将中国新文学,尤其是其精神建构,重新纳入晚清以来最能代表中国思想学术水准的空间和视野,开掘文学与思想、学术之间息息相通的关联。
李振声金理金理王贺袁一丹陶磊王贺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学术水准精神品格思想学术伦理性读书会
日本漢文佛典所見中國古代佛經翻譯方法初探——以《悉曇要訣》爲例
2019年
中國佛教早在南朝中後期就已傳入日本①。篤信佛教的聖德太子(574—621)曾對漢文佛典進行過深入研究,著有《法華》《勝鬘》《維摩》三經義疏②,攝政時期更致力於傳播佛教思想。至奈良時代(710—794),中日文化交流愈益頻繁,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先後傳入日本,形成所謂"奈良六宗"③,大量漢文佛典隨之湧入,中國譯經家創制的佛典漢譯方法也在這一過程中影響著日本佛學界。
陶磊
关键词:中日文化交流佛教思想中國
唐代佛教注经家对“正翻”和“义翻”的认同与取舍——兼论“修多罗”(Sūtra)一词的翻译
2019年
'正翻'和'义翻'是中国古代的一组佛经翻译方法,分别用来处理'东西两土俱有'和'西土即有,此土全无'两种情况下的名词翻译问题,相当于现代译学术语中的'直译'和'意译'。通过考察这两个术语的命名和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正翻'是更受唐代注经家推崇的做法,'义翻'则每每被视为无法进行'正翻'时的权宜之计,而这种价值取向和当时对'格义佛学'的批判很有关系。不过,在面对具体个案时,并不是所有的注经家都会拘泥于'正翻'的正统性而一味否认'义翻'的价值。'修多罗'(Sūtra)一词的翻译所引发的争论,说明对于某些可以'正翻'的梵文词语,'义翻'也有可能因为维护宗教神圣性等方面的考量而被采纳,甚至被认为优于纯粹的'正翻'。
陶磊
“新世纪大学文学教育论坛”综述
2013年
2013年6月15日,“新世纪大学文学教育论坛”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著名作家、批评家和教授学者齐聚复旦大学,根据各自的创作经验或专业背景,从不同视角对“大学教育与文学创作”及“大学教育与文学批评”两大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陶磊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馆教育论坛大学教育著名作家
复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的散文创作与教学传统
2022年
散文,本是中国古代除诗歌外的文学大宗。但随着近代以来文学体裁的重新划分及其价值等级序列的翻转,小说一跃成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一度被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反而有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直到晚近“非虚构文学”概念的传入,“散文”随着其定义和外延的相关争论以及“非虚构”创作的勃兴,再次成为中国当代文坛关注的焦点。本文所称的“散文”取其最广泛的含义,即除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包括注重抒情性、接近“美文”的“传统”散文、随笔等,也包括传记/纪实作品在内的狭义的非虚构作品。
陶磊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文学体裁抒情性
以翻译为权舆,以历史为归宿——读王宏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兼论当下翻译史研究的迷思被引量:1
2023年
王宏志出版的新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以翻译问题为切入点,对马戛尔尼访华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检视。作者不仅发现了使团出发前就已备好的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国书的中译本等前所未见且至关重要的新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翻译在乾隆对待使团态度的转变等诸多问题上皆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该书在写法上扬弃了翻译史研究惯用的“理论套文本”模式,而是充分立足于史实,以问题为导向,对全书结构作了精密设计,是一部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又极具可读性的中国翻译史研究力作。
陶磊
关键词:马戛尔尼翻译史研究
佛经译论中的“取意译”与“敌对翻”被引量:4
2015年
"取意"是《华严大疏钞》等华严一系的佛典注疏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其字面意思是"采取其意",往往和各种动词搭配,表示对经文大意的概括。通过对"孟夏月"、《金刚经》"六喻"、"船师"等具体译例的考察,本文认为"取意译"是指根据原文大意进行翻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意译。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会意译",即在汇通原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取意译"("会意译")相对的翻译方法被注者称为"敌对翻(译)"。这里的"敌对"取其本意"对等","敌对翻"的意思就是"对等的翻译",相当于直译。不过翻译的"对等"并没有统一标准,被不空视为"敌对翻"的做法,在良贲看来便成了"会意译",这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意义单位作为衡量"对等"的标准。"敌对翻"在不同的翻译语境中可以指向不同层级的意义单位,但强调译出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在同一层级保持语义对等则是其共同特征。
陶磊
关键词:直译意译
试论古汉语中“意”、“译”连用的短语及其与“意译”之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在古汉语中,"意""译"连用必须搭配其他成分(如介词"以")才能组成谓词性短语。"以意译"的字面意思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翻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含义随核心动词"译"的语义引申而发生变化:该短语中的"译"不仅可以表示翻译,还可以表示解释、猜测、演绎等。除了"以意译","意""译"连用的短语还有"随意译"。总的来看,"意译"在古汉语中并未成词,"意"和"译"通常只构成线性关系,但不在同一个语法层面上。
陶磊
关键词:古汉语意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