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
- 作品数:10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化海相前瞻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利用接收函数及横波分裂方法研究下扬子邻近区域壳幔结构
- <正>研究区位于华南块体(South China Block,简称SCB)东部下扬子邻近区域,SCB由扬子克拉通(Yangtze Craton,简称YC)和东南造山带(Southeast China Orogenic B...
- 黄晖徐鸣洁王良书米宁李华于大勇
-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福建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特征
- 福建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东南部,在构造单元上属于华夏地块,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东临菲律宾海洋板块。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共同组成华南块体,以江绍断裂为界。整体来说,华南块体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块体。中生代晚期-新生代,华...
- 黄晖
- 关键词:接收函数方法地壳厚度上地幔结构特征
- 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江西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 <正>中国东南部位于亚欧板块东南缘,是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碰撞拼贴组成,绍兴—江山—萍乡断裂是它们的边界断裂。中生代以来,中国东南部经历了特提斯构造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以及燕山期火山岩浆—成矿大爆发等地质构造事件,...
- 徐飞印王良书徐鸣洁黄晖于大勇李华米宁
- 文献传递
- 下扬子及其邻近区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各向异性特征
- <正>下扬子地区位于扬子克拉通的东部,相对于扬子克拉通西部较厚的岩石圈来说,下扬子及其邻近区域的岩石圈要薄很多(<100km)。该区域晚中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被认为是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的结果。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表明...
- 黄晖徐鸣洁王良书徐飞印于大勇李华米宁
- 文献传递
- 匹配滤波方法研究2016年意大利中部M_W6.0地震的余震迁移被引量:1
- 2018年
- 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发生M_W6.0地震,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相继发生M_W5.5、M_W5.9、M_W6.5地震。研究这几次较大地震间的相互触发作用及机制十分必要,然而在大地震之后传统地震目录通常缺失很多余震事件,缺失的余震事件包含着早期余震时空分布和迁移规律的信息,为完善余震目录本文利用匹配滤波方法对M_W6.0地震后80天内的连续数据进行余震检测,得到了数十倍于模板数量的新检测事件,检测事件与模板事件组成的新余震目录完备震级为1.0,提高了地震目录的完备性。依据新余震目录进行余震时空分布研究,结果显示M_W6.0、M_W5.9、M_W6.5地震的早期余震迁移规律不同。M_W6.0地震的早期余震沿着断裂走向同时朝两侧迁移;而M_W5.9、M_W6.5地震的早期余震向南、北迁移表示出不对称的特征。通过拟合余震迁移前端发现,M_W6.0、M_W5.5地震的早期余震朝着随后较大地震的方向迁移,且较符合lgt的特征,表明余震迁移可能与慢滑动有关。
- 付裕黄晖徐鸣洁
- 关键词:匹配滤波余震迁移
- 华南东部地区壳幔结构的宽频地震观测研究
- 华南块体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在前寒武纪碰撞拼贴而成,江绍断裂是这两个地块的边界。为了探测华南块体的壳幔结构特征,我们进行了两条测线宽频带地震流动观测,根据观测天然地震数字地震记录,进行接收函数分析和横波分裂研究。
- 王良书徐鸣洁黄晖李华米宁于大勇徐飞印
-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被引量:32
- 2010年
-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H-k叠加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在28.4~32.8km范围内,从内陆到沿海变薄,从南到北变厚;沿着NW—SE方向,泊松比分布有分带特征,沿海地区泊松比高于内陆地区;同时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地壳结构横向差异较明显,多个台站下方可发现壳内低速层,沿海地区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相对低,可能暗示了深部存在热异常区域。
- 黄晖米宁徐鸣洁王良书李华于大勇
-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S波速度结构
- 华南壳幔结构与动力学的宽频地震观测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了解华南各岩石圈块体壳幔结构和各向异性方面的差异是揭示华南深部构造演化的基础。本文利用布设于华南的两条宽频地震测线观测数据,采用多种地震学方法对华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接收函数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都较薄,地壳厚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厚,扬子克拉通的泊松比(波速比)低于华夏块体,表明扬子克拉通地壳较华夏块体更偏长英质。约北纬29°以北的扬子克拉通地幔转换带厚度明显增厚,可能是由地幔转换带底部停滞的冷的古太平洋板片或中生代克拉通碰撞残留造成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华南上地幔具有很强的横向差异性,上地幔中的强烈低速异常体可能对应了晚中生代发生广泛岩浆作用时的岩浆房和岩浆通道。台湾下方的上地幔存在南北横向差异明显的高速异常,分别对应台湾南部向东俯冲的欧亚板块及台湾北部向北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欧亚板块在台湾南部是连续的,而在台湾中北部,由于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相互作用,俯冲的欧亚板块被折断。剪切波分裂结果显示,以江绍断裂为界,华夏块体与扬子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表明两者的构造演化过程有显著差异。
- 于大勇米宁黄晖黄周传李华王良书徐鸣洁
- 关键词:层析成像接收函数剪切波分裂壳幔结构
- 利用接收函数及横波分裂方法研究下扬子邻近区域壳幔结构
- 本文利用地震学的接受函数及横波分裂方法,研究下扬子邻近区域地壳及地幔结构,探索深部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Hui Huang黄晖Mingjie Xu徐鸣洁Liangshu Wang王良书Ning Mi米宁Hua Li李华Dayong Yu于大勇
-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壳幔结构接收函数动力学行为
- 下扬子及邻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各向异性
- 中国大陆东部位于欧亚板块东缘,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互相作用。华南块体与华北克拉通是中国东部两个重要的组成块体,以秦岭-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为边界,华南块体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在前寒武纪拼贴而成。...
- 黄晖
-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结构横波分裂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