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云燕

作品数:16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梭罗
  • 2篇女勇士
  • 2篇哈克贝利
  • 2篇哈克贝利·费...
  • 2篇费恩
  • 2篇《老人与海》
  • 2篇《女勇士》
  • 2篇《瓦尔登湖》
  • 2篇白虎
  • 2篇《哈克贝利·...
  • 1篇心态
  • 1篇意象
  • 1篇译本
  • 1篇译本研究
  • 1篇渔夫
  • 1篇中国文化
  • 1篇散文
  • 1篇审美
  • 1篇审美特质
  • 1篇生态女性

机构

  • 12篇广西民族大学
  • 6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美国波士顿大...

作者

  • 12篇何云燕
  • 2篇华媛媛
  • 1篇石天飞

传媒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创新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亨利·詹姆斯的“自然理念”和“女性关怀”探究--以《华盛顿广场》为例
2022年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外学者对詹姆斯作品的研究融入了大量文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在叙事策略的分析和主题阐释方面。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詹姆斯的《华盛顿广场》进行解读后发现,作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小说中的“自然意识”与“女性关怀”凸显了詹姆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启示人类应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治理。
徐细燕何云燕
关键词:《华盛顿广场》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实践范式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乡村影像阐释被引量:1
2022年
2021年上映的贾樟柯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人物访谈作为影像语言,讲述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同时,影片以文学作为描摹乡村的影像主题,探讨作家的生活经验、作品的文学想象如何与不同时空的乡村互相关涉。电影还在延续纪实风格的基础上,通过诗性的叙事结构、视角与诗文引用,充分展现了中国乡村真实的发展历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影片通过回顾历史可为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提供诸多思考。
韦亮节何云燕
关键词:贾樟柯乡村
基于关联理论的译本研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2012年
关联理论吸收当代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认为促使人类之间进行交际的核心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是一种能够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从关联理论看,文学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在这双重交际中的职能就是挖掘出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本读者期待视野的最佳关联,在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语境等效的同时,也要确保译本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解读原文作家写作意图的语境效果。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内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译者应从原文的明示信息以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认知环境。可以说,好的译者还必须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趋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实质与风格。
华媛媛何云燕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翻译译本文学翻译批评
《老人与海》的悲剧性及其宗教仪式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分析海明威的经典著作《老人与海》中存在的悲剧性意味及其宗教仪式,发现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被神化的渔夫,这说明作品中悲剧性意蕴是一种叙述策略,目的在于凸显人的神话。
何云燕华媛媛
关键词:《老人与海》悲剧性宗教仪式渔夫
《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解读被引量:3
2008年
在《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危机来源于人类自身的自负和悲剧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爱、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才能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诗意栖居"。
何云燕石天飞
关键词:《老人与海》生态批评老人
梭罗的散文文体形成原因试探
2013年
梭罗选择散文作为其主要的创作形式是受到西方文体传统、19世纪美国历史文化语境及其个人创作取向、精神特质等方面影响的,这恰恰反映了梭罗的审美追求及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何云燕
关键词:梭罗散文审美特质《瓦尔登湖》
从“白虎山”鸟的意象看《女勇士》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2012年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白虎山"一章中多次出现"鸟"的意象。"鸟"意象的运用,与作者所面对的令人沮丧的海外生活现实有关。"鸟"意象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色彩,又蕴含了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内涵,表征了某种对立意义。"鸟"意象虽然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映,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何云燕
关键词:《女勇士》中国文化
新社村与华人街——论《女勇士》的文本空间建构被引量:1
2014年
在《女勇士》中,汤亭亭打破了惯常叙述时间的限制,把不同的生存体验共置于一个具有平面特性的文本空间中,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空间相互博弈的张力,也赋予了文本空间多重的内涵,从而表征了后现代语境中生存空间体验的多元化与丰富性。
何云燕
关键词:《女勇士》
梭罗与康科德小镇被引量:1
2014年
在整个美国文学界,或许没有一个作家与一个地方的联系比梭罗与康科德更紧密的。康科德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梭罗的文学成长提供了厚重宽松且丰富多元的人文氛围。康科德的自然不仅是梭罗创作的对象也是其灵性得以滋养和不断更新的源泉。
何云燕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
梭罗的自然写作
2017年
"自然写作"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之后进入的另一个写作阶段,标志着梭罗逐渐跨越了超验主义的藩篱,进入现实经验和现象世界的观察与言说,最后到达对自然进行诗性的描述。在这一过程中,梭罗确立了以自然为宗旨的信仰,并由此完成了完整自我的塑造。这是一个作家对人与生境潜能互动的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并循环上升的体悟之心路,展现了生态文学作品生发的机制。
何云燕
关键词:梭罗自然写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