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
- 作品数:38 被引量:25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手术探讨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体会,探讨常见并发血管病变的处理方法。方法1990年1月~2005年12月年收治3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肠系膜动脉切开取栓,同时处理合并的内脏血管病变。结果30例获得临床治愈,2例分别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术后1年复查无栓塞及局部狭窄,CTA示肠系膜上动脉通畅,侧枝循环正常。30例术后随访2~15年,23例无局部狭窄或复发,7例死于心肌梗塞或脑出血。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取栓同时处理伴发疾病,可显著提高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治愈率。
- 王春喜王新文李荣梁发启张强彭正吴欣贾鑫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 非胃来源低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的远期预后及影响因素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非胃来源低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国内18家医疗中心就诊的、非胃来源的低复发风险(即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或低危)GIST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排除既往恶性肿瘤病史、伴发同时性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存在多发性GIST以及术前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者。共1571例GIST患者纳入研究,全组370例(23.6%)为极低危GIST,1201例(76.4%)为低危GIST。男性799例(50.9%),女性772例(49.1%),中位年龄57(16~93)岁。随访截止时间为2024年7月。分析其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建立肿瘤长径及Ki67的ROC曲线,以95%CI评估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临界值。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匹配容差0.02。结果中位随访63(12~267)个月,1571例患者的5年和10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99.5%和98.0%,5年和10年的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96.3%和94.4%。术后随访期间,3.8%(60/1571)患者疾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极低危GIST出现复发转移比例为0.8%(3/370);低危GIST者为4.7%(57/1201),低危GIST复发转移中十二指肠GIST复发转移比例为5.5%(25/457),小肠GIST为3.9%(25/645),直肠GIST为9.2%(6/65),结肠为1/10。60例复发转移患者中,56.7%(34/60)腹腔转移,53.3%(32/60)肝脏转移,3.3%(2/60)骨转移。随访期间,因疾病复发转移死亡的患者共13例(0.8%)。对肿瘤长径及Ki67绘制ROC曲线,采用约登指数提示,当肿瘤长径的最佳截断值为3.5 cm时,两组之间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0.731,95%CI:0.670~0.793,灵敏度77.7%,特异度64.1%);当Ki67的最佳截断值为5%时,两组之间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0.693,95%CI:0.624~0.762,灵敏度60.7%,特异度6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3.5 cm、Ki67≥5%以及R 1切除是原发性非胃来源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57岁、Ki67≥5%以
- 杨琳希杨伟历吴欣张鹏张波马君俊张信华钱浩然周烨陈韬徐皓顾国利高志冬翟刚孙小峰靖昌庆邱海波高晓东曹晖汪明
- 关键词:外科治疗伊马替尼
- 瑞派替尼血药浓度与晚期胃肠间质瘤预后关系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瑞派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预后和安全性,并分析血药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入组标准包括:(1)每日定时口服瑞派替尼;(2)连续服药≥1个月,每日剂量稳定且时间相对固定≥2周。排除使用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合并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7家中心共79例接受瑞派替尼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19例为二线治疗,13例为三线治疗,47例为四线治疗。每例患者均采集2次外周静脉血样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瑞派替尼的峰浓度(Cmax)和谷浓度(Cmin)。利用机器学习的K邻近算法(KNN)和网格搜索(Gridsearch CV)策略寻找Cmin阈值。观察瑞派替尼的不良反应、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率(mPFS)及血药浓度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全组瑞派替尼Cmin和Cmax分别为(467±360)μg/L和(986±493)μg/L。女性和高剂量组患者的Cmin和Cmax水平更高(均P<0.05);瑞派替尼治疗的线数、药物治疗最佳疗效、是否进展及携带的基因突变类型对药物浓度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9例接受瑞派替尼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脱发(53例,67.09%)、手足综合征(24例,30.38%)、乏力(22例,27.85%)和肌痛(21例,26.58%)等。有2例(2.53%)患者出现Ⅲ级并发症,均为手足综合征。但Cmax与不良反应相关性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截至末次随访,本组共有5例(6.3%)患者死亡。全组mPFS为16.3个月,其中经过标准剂量治疗的mPFS为14.4个月,经加量治疗后的mPFS为7.0个月。在65例接受标准剂量瑞派替尼治疗的患者中,瑞派替尼Cmin超过阈值(450μg/L)者显示较长
- 徐皓孙小峰钱浩然汪明吴欣周烨王峰孙鲁宁王永庆李沣员张强徐泽宽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血药浓度预后
- 槐耳颗粒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观察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观察槐耳颗粒(金克)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金克组和对照组,金克组在术后第2~5天开始服用金克20 g,3/d,30 d为1疗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其余治疗同金克组.两组于术后第2天晨及1个疗程结束后第1~4天测定血中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结果:金克组淋巴细胞计数和IgA,IgC,IgM,均比对照组提高显著.金克组和对照组的CD3、CD4、CD8、CD4/CD8研究后与研究前比较,金克组CD3研究后高于研究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区别;口服金克30 d后,金克组的CD3、CD4/CD8高于对照组.结论:槐耳颗粒有助于乳腺癌患者术后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 唐云李荣吴欣
- 关键词:槐耳颗粒免疫乳腺肿瘤
- 骨髓基质干细胞/胶原凝胶复合物原位构建工程化肝组织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胶原凝胶材料复合后原位植入肝内的组织再生潜能。方法将来源于雄性SD大鼠的BMSCs与液态鼠尾胶原复合后,原位植入雌性大鼠肝组织挖除部位,分别于植入后1、2周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对植入部位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FISH方法分别对白蛋白、CK19及SRY基因进行检测。结果BMSCs与胶原凝胶复合后,细胞均匀的分布在整个BMSCs/胶原复合物中。体内植入后1周,观察到植入细胞分化出圆形、多角形等细胞形态。植入后两周,组织学显示植入部位形成肝细胞样的细胞集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这些细胞抗白蛋白抗体染色(Alb)阳性。此外,植入部位还形成由上皮样细胞围成的管状结构,抗CK19抗体染色提示这些上皮样细胞为胆管上皮细胞。原位杂交证实植入部位细胞主要来自植入的雄性大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结论BMSCs与胶原复合后原位植入肝内可形成类肝样组织。该方法经进一步研究有望用于肝脏病损的修复治疗。
- 赵云山张博峰吴欣刘巨超张兰李力李荣徐迎新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胶原凝胶
- 胃间质瘤132例预后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患者生存情况以及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132例原发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 132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22个月(1~83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9%、96%、92%.肿瘤位于贲门19例(14.4%),胃底34例(25.8%),胃大弯38例(28.8%),胃小弯38例(28.8%),胃窦3例(2.3%).其中CD117+116例(87.9%),CD34+119例(90.2%),Ki-67+ 51例(38.6%).按照Fletcher分级,极低生物学风险者10例(7.6%),低风险者34例(25.8%),中风险者14例(10.6%),高风险者74例(56.1%).Fletcher风险分级极低风险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为100%,低风险患者均为97%,中风险患者均为92%,高风险患者分别为96%、8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完全切除+伊马替尼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均为100%,完全切除未服用伊马替尼组患者均为99%,非完全切除+伊马替尼组患者分别为89%、6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解剖分区的胃间质瘤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解剖部位的胃间质瘤患者预后无明显不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 李鹏刘立成吴欣徐文通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外科手术伊马替尼预后
- 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
- 目的: 总结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经验,以提高对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治疗的18例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均加强了十二指...
- 唐云李荣陈凛吴欣
- 关键词:胃癌切除术十二指肠残端瘘营养支持生长激素谷氨酰胺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与预后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手术方式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14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方式和伊马替尼对GIST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率比较采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曲线计算。结果214例GIST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3.0%、87.0%、80.0%;按美国国立卫生署(NIH)风险分级比较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58,P〈0.05);不同核分裂象数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99,P〈0.05),核分裂象数〉10/50高倍视野者生存率最低;胃肠道内GIST患者生存率高于胃肠道外GIS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39,P〈0.05);完整切除肿瘤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率高于广泛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9,P〈0.05);完整切除肿瘤后服用伊马替尼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用伊马替尼组。结论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 刘立成吴欣徐文通
- 关键词:间质瘤胃肠肿瘤蛋白酪氨酸激酶类预后
- 氟尿嘧啶代谢因子表达水平与进展期胃癌SOX方案新辅助化疗效果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应用SOX方案后肿瘤组织标本氟尿嘧啶代谢因子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56.6(40—75)岁。治疗前分期评估均为第7版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Ⅱ一Ⅲ期。给予口服氟尿嘧啶(替吉奥胶囊80mg·m^-1。·d^-1,第1—14天)联合奥沙利铂(130mg/i^2,静脉滴注,第1天)新辅助化疗后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术中取得新鲜肿瘤及正常组织标本,应用实时反转录(RT).PCR技术对氟尿嘧啶代谢因子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胸腺嘧啶合成酶(Ts)、二氢嘧啶脱氢酶(DPD)、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OPRT)的表达水平进行检'钡4,分析其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了至少2个周期新辅助化疗,21例患者肿瘤达临床缓解,有效率为65.6%(21/32)。10例患者肿瘤达组织学缓解,反应率为31.3%(10/32)。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临床缓解胃癌患者组织中OPRTmRNA表达水平高于未缓解者(3.95±0.81比1.79±0.64,P=0.005);弥漫型胃癌患者(/2=22)胃癌组织中OPRTmRNA表达显着高于肠型胃癌(n=10)患者(2.54±0.75比1.49±0.56,P:0.014)。有淋巴结转移患者(n=13)胃癌组织中Ts、TPmRNA表达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n=19)者(均P〈0.05)。而DPDmRNA各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肿瘤组织中OPRTmRNA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Ts、TP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相关。OPRT、TS和TP将有可能成为进展期胃癌以氟尿嘧啶药物为基础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有效性预测因子。
- 李涛梁美霞袁静郭旭冯道夫李婷腾达彭正吴欣李则学王华陈凛
-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氟尿嘧啶
- 开放性腹膜前(Kugel补片)修补治疗腹股沟疝
- 2004年
- 目的:探讨腹膜前后入路修补及Kugel补片临床应用治疗腹股沟疝的经验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2月-10月应用Kugel补片行开放性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疝4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膜外麻醉15例,局麻30例:斜切口43例,横切口2例。所有病人均进行2-10个月随访。结果:本组麻醉满意,手术时间30~55min,平均43min。术后2-24h下床活动。无尿潴留、切口积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26例手术拆线前后行B超及CT检查,均见补片处于伸展位,无补片旁积液。全组随访2~10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Kugel补片经开放性腹膜前、肌耻骨孔后方修补腹股沟疝,是适应证广泛、手术创伤小、无张力、安全、术后病人恢复快,易于掌握、近期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 罗成华沈笛孔庆龙吴欣李基业
- 关键词:补片腹膜腹股沟疝切口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