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雪刚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干细胞
  • 5篇缺损
  • 5篇骨缺损
  • 4篇低频振动
  • 4篇振动
  • 4篇基因
  • 4篇骨髓基质干细...
  • 3篇修复骨缺损
  • 3篇基质干细胞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保护素
  • 3篇骨髓基质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折
  • 3篇BMSCS
  • 2篇载体介导
  • 2篇在体
  • 2篇在体实验
  • 2篇手术
  • 2篇转染

机构

  • 8篇大连医科大学
  • 7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孙雪刚
  • 14篇米立东
  • 14篇孙传秀
  • 14篇杜广宇
  • 14篇何盛为
  • 12篇赵文志
  • 12篇张路
  • 7篇方旭
  • 1篇楚同彬
  • 1篇阮必刚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骨伤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尿毒症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21例老年尿毒症合并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 20例获得3~3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Harris评分:优8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于尿毒症合并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经周密的围手术期处置与治疗,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取得满意效果。
米立东赵文志何盛为方旭张路孙传秀杜广宇孙雪刚
关键词:尿毒症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外科手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比较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探讨其临床适应证。方法:以"人工髋关节,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Hip replacement,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Internal Fixation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69-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材料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0篇文献为重点进行了讨论。临床验证选择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68例75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方法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上多以采用内固定为主,对是否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争议。目前,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主要有钴合金和钛合金、聚乙烯、多孔聚砜类物、多缩醛类树脂、碳素等材料。主要采取的固定方式有:骨水泥型假体、生物型假体、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互补及现代骨水泥技术。经临床验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手术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好于内固定方法(P<0.05);置换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内固定方法(P<0.05),置换后12个月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置换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近期疗效好的优点,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观察和进一步研究解决。,
杜广宇赵文志何盛为方旭米立东孙传秀张路孙雪刚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内固定假体材料
振动应力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骨缺损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研究证实,力学因素可调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提高分化效率。目的:观察振动应力刺激对兔骨缺损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肱骨骨缺损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24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振动单纯骨基质明胶组、非振动骨基质明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入组、振动骨基质明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入组,每组8只,建立兔肱骨骨缺损模型。振动组兔置于振动平台,以0.3G的加速度,25Hz,正弦波型,1次/d,30min/次,持续4周施加振动刺激。结果与结论:造模4周后,大体观察结果显示,振动组骨痂生长良好,组织学切片显示其新生骨量较多,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缺损与断端形成骨性连接;振动组Ⅰ型胶原蛋白、RUNX2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振动组。提示振动应力刺激可促进骨缺损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提高Ⅰ型胶原蛋白、RUNX2mRNA表达水平,从而加速骨缺损修复的进程。
张路赵文志何盛为方旭米立东孙雪刚杜广宇孙传秀
关键词:骨缺损RUNX2
慢病毒载体介导骨保护素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骨保护素(OPG)具有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其凋亡的功能,对骨质疏松有防治作用.我们通过构建OPG基因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其在BMSCs中的表达及活性.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慢病毒转染相关试剂盒(Clontech公司)。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试剂盒(TaKaRa公司)。新西兰兔2只(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孙传秀何盛为赵文志米立东杜广宇孙雪刚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骨保护素病毒载体介导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低频振动刺激BMSCs修复骨缺损在体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在体试验,探讨以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种植于脱钙骨支架与低频振动相结合进行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30只家兔随机分为三组,A组:植入脱钙骨,B、C组:植入脱钙骨复合BMSCs。A、B两组施加频率25 HZ振动,C组不参加振动,第5周取标本观测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学,电镜及生化检测结果分析,B组在各组间骨缺损区愈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以BMSCs作为种子细胞种植于脱钙骨支架与低频振动相结合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杜广宇赵文志何盛为米立东张路孙传秀孙雪刚
关键词:低频振动BMSCS骨缺损在体实验
低频振动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被引量:2
2011年
我们以免骨缺损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后,对动物施加12.5、25、50、100Hz频率的振动刺激,观察BMSCS在骨缺损微环境中的成骨分化,并探讨最佳振动频率。
何盛为赵文志张路米立东杜广宇孙传秀孙雪刚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骨缺损模型干细胞修复低频BMSCS
低频振动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核因子受体激活剂/核因子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素通路变化的体内实验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关于低频振动对体内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缺乏报道。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不同频率振动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过程中核因子受体激活剂/核因子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素调节通路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取新西兰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脱钙骨基质制备复合物,80只新西兰兔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区植入复合物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对照组、12.5,25,50,100Hz振动组,振动组于第7天开始接受不同频率振动干预5周,振动结束后分别对骨保护素mRNA、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mRNA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各振动组骨髓基质干细胞骨保护素、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以25,50Hz显著(P<0.01);但100Hz振动时表达则下调(P<0.05)。说明给予一定频率振动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可能与其促进骨保护素基因表达上调有关,理想的振动频率为25,50Hz。
杜广宇赵文志何盛为米立东张路孙传秀孙雪刚
关键词:低频振动骨髓基质干细胞骨保护素
慢病毒载体介导骨保护素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被引量:2
2015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骨保护素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
阮必刚何盛为孙传秀杜广宇米立东孙雪刚张路
关键词:病毒载体介导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基因转染骨保护素
低频振动对BMSCs成骨能力影响及机制的在体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在体实验,研究低频振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能力及其OPG基因、RANKL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实验用新西兰兔80只,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区植入脱钙骨基质明胶及BMSCs复合物,随机分组:对照组(A组);12.5 Hz振动频率组(B组);25 Hz振动频率组(C组);50 Hz振动频率组(D组);100 Hz振动频率组(E组)。振动组于第7 d开始接受振动干预5周;振动结束后对不同频率振动组别OPG mRNA、RANKL mRNA进行检测。[结果]振动组BMSCs OPG、RANKL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以25 Hz显著(P<0.01);100 Hz振动组BMSCs OPG、RANKL基因表达下调(P<0.05)。[结论]低频振动可调控BMSCs的骨向分化并且促进其成骨能力,可能与其促进OPG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杜广宇赵文志何盛为米立东张路孙传秀孙雪刚
关键词:低频振动BMSCSOPGRANKL在体实验
锁定钛板结合植骨与非植骨治疗跟骨骨折22例疗效比较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应用锁定钛板结合植骨手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是否对维持跟骨高度及关节面平整有益。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植骨与非植骨结合锁定钛板治疗跟骨骨折22例(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男17例,女5例;年龄18~59岁,平均35岁。SandersⅢ型14例,Ⅳ型8例。植骨组采用取自体髂骨植骨填充缺损,复位后锁定钛板内固定;而非植骨组则不进行植骨,复位后单纯锁定钛板内固定。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觟hler角与Gissane角进行测量,并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对术后6个月、1、2年的功能情况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两组手术方式对术后B觟hler角与Gissane角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获得优的例数分别为6、7、7例;非植骨组获得优的例数分别为5、6、7例。结论:植骨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中并不具有优势。
张路赵文志方旭何盛为米立东杜广宇孙传秀孙雪刚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移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