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德 作品数:53 被引量:203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更多>> 发文基金: 新疆地震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更多>>
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及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格局 被引量:5 2018年 野外调查表明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断裂带,总破裂长度约为103 km,总体呈NEE走向,以南倾逆断层为主,西边界以NNE向左旋走滑断层为主。共分为6段,自西向东包括:喀依代克段以左旋走滑水平运动为主,平均水平位移量6. 4m,最大水平位移量为9. 1 m;色斯克萨依段以左旋走滑水平运动为主,平均水平位移量5. 8 m,最大水平位移量为7. 1 m;塔什普什塔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0. 5~3. 0 m,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 4 m,局部具有左旋走滑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量为6. 0 m;喀拉塔格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4. 0 m,最大垂直位移量8. 0 m;托盖塔格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2. 9 m,最大垂直位移量3. 9 m;库如提喀段以缓倾角逆掩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0. 8 m,最大垂直位移量2. 1 m。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包括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逆断层—褶皱带和阿图什逆断层—褶皱带,均为背驼式构造,隶属于帕米尔东北缘扩展构造,主体构造表现为塔里木盆地向南天山山前挤压推覆。喀拉塔格与阿图什这两条南倾的逆断层在深部归根为一条近水平的新近系底部的滑脱层上,属帕米尔前缘最新薄皮构造。在塔什普什塔背斜东段南翼的地震断层沿中新统底部的石膏层出露,震区薄皮构造的滑脱层很可能由该石膏层组成。 胡伟华 常想德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张勇 黄帅堂 何金刚关键词:地表破裂带 逆冲 同震位移 滑脱构造 重新讨论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 2021年 前人研究1985年8月23日乌恰M_(S)7.4地震在卡兹克阿尔特断层上破裂了15 km,本次研究确定该地震在乌恰盆地南缘断层上也破裂了24 km,最终确定本次地震总破裂长度为39 km。实测乌恰盆地南缘断层地表破裂带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2 m,最小垂直位移量仅0.2 m,平均垂直位移量0.55~0.64 m,这些断层陡坎只是在地表呈现轻微的隆起,肉眼通常难以识别,因此也是震后未能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探槽开挖揭露该逆冲断层倾向南,倾角仅为20°,计算平均水平缩短位移量为1.51~1.76 m,平均倾滑位移量为1.61~1.87 m,与卡兹克阿尔特断层地表破裂带运动性质相同、断错位移量相当。在最大主压应力南北方向投影显示,两条破裂带基本不重合,即本次大地震的极震区西部的应变能量是由乌恰盆地南缘断层破裂释放,东部的应变能量则由卡兹克阿尔特断层破裂释放,隐含着乌恰盆地南缘断层和卡兹克阿尔特断层之间构造关系密切。这两条断层深部很可能归并为同一条软弱的膏盐滑脱面,均属于帕米尔俯冲带的薄皮构造。 胡伟华 常想德 陈建波 张勇 黄帅堂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关键词: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天山北麓库松木契克山山前断裂东段断层陡坎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北天山逆断裂-褶皱带位于天山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交界处,其中库松木契克山山前断裂位于精河县城南部,是北天山西部山前一条重要的逆冲活动断裂带。断裂带东段附近近十年来至少发生过3次5.0级以上地震,详细研究其几何展布、构造地貌特征有助于理解天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区域应变分配模式。文中利用高分辨遥感Google Earth影像解译、无人机航测和差分GPS地形剖面测量,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等手段进行了探察。所得结果显示,库松木契克山山前断裂东段由南、北2支次级逆断裂构成。其中,南支新龙口断层由5条雁列展布的次级断层组成,总体走向NW,倾向S,倾角陡立,全长约48km,断层断错山前2期冲洪积扇和5级河流阶地,T1、T2阶地和fan3的活动时代最新,断层陡坎高3.6~4.7m,为断层同期活动的产物,T3和T4阶地垂直位移量分别为13.5m和20.3m,T5阶地的垂直位移与阶地周边fan2洪积扇基本一致,约为30m。冲洪积扇fan1上断层通过的部位无构造变形,地表保留了原始地貌形态;北支水文站断层断续分布,总体走向近EW,全长约44km,断错多期冲洪积扇,在fan3冲洪积扇北缘发育2条近平行的正向陡坎,其他断层则切穿洪积扇及表面的冲沟,在地表形成陡立的反向陡坎。顺坡向陡坎高度累加的最大垂直位移量达17.2m,最小垂直位移量为0.3m,陡坎高度主要集中于4.7~9.9m。反向断层陡坎的最大垂直位移量为7.8~9.8m,最小陡坎高度为2.4~3.1m,陡坎高度主要集中于3.3~9.2m,在2组断层之间零星发育多条次级断层,陡坎高0.5~1.0m不等。就陡坎高度分布而言,其垂直位移有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北天山西部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 黄帅堂 常想德 马建 胡伟华 任静 刘建明 张文秀 赖爱京关键词:天山北麓 断层陡坎 新30井数字化水位、水温远场大震同震响应初析 被引量:7 2011年 收集了2007年以来新30井数字化水位、水温远场大震同震响应观测数据,总结了其同震响应特征。新30井数字化水位和水温对不同震中距强震的同震响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水位通常为先振荡(以振荡居多)后下降,而水温则通常表现为下降。统计结果显示,新30井水位对地震的同震响应灵敏性优于同井水温观测。 汪成国 赵刚 高守权 邹广 陈大柱 张新成 常想德关键词:水温 水位 同震响应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地震烈度与地震地质灾害特点 被引量:11 2016年 2015年7月3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的M_S6.5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砂土液化、地裂缝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极震区内砂土液化发生范围广泛,地表发生喷砂冒水和边坡的侧向移动,对道路、水利等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裂缝断错多处路面,宽度最大达30cm,裂缝多呈NWW走向;崩塌主要发生在高阶地边坡地带,人烟稀少,未造成人员、财产损失。本次地震地质灾害是新疆近十年来M_S6以上较为严重的一次。 姚远 胡伟华 吴国栋 谭明 阿里木江 常想德 罗炬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 砂土液化 新30号泉水流量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011年 在系统清理新疆温泉地震台新30号泉水流量20多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新30号泉在中强地震前泉水流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对附近的小震以同震响应或震后效应为主。因此,深入研究泉水流量的动态类型,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包括人为因素等,将会显著地增强泉水流量动态监测的映震效能,有助于提高温泉地震台地震短临预测能力。 汪成国 赵刚 高守权 邹广 陈大柱 张新成 常想德关键词:地下水 水流量 基于ShakeMap_CNST的2017年精河6.6级地震灾害快速评估 被引量:1 2019年 基于考虑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场地效应及震中破裂等多因素的烈度快速评估模型,结合震害预测方法,研发了一套震害预测系统,并以2017年8月9日精河 M S6 . 6地震的震害预测为例,将对其的预测结果与当前主流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ShakeMap_CNST系统能对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烈度进行更为准确的估计,在人员伤亡、受灾人口估计、紧急安置人数及经济损失评估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系统,本系统的结果与现场调查的结果更为接近。 刘军 刘军 谭明 宋立军 郝婧 毕雪梅 王新刚关键词:地震动 震害预测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新疆皮山6.5级地震灾情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2015年7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利用地震应急期间快速收集的有限资料,进行了基于地震前后同一传感器、相似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比分析研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房屋建筑物损毁情况、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生命线工程损毁程度等方面开展了灾情遥感应急应用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皮山地震的重灾区为固玛镇及皮西那乡,地震造成老旧土木结构房屋毁坏严重。地震未形成大规模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然而受地震断裂带及场地类型、土壤成分等因素影响,出现小面积砂土液化及崩塌等,但未对生命线工程造成严重损毁。 李金香 温和平 常想德 谭明 王伟关键词:灾情 遥感 应急监测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水位浅、地基土层软弱等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放大作用,震害影响范围较大。灾后重建中应继续加大安居富民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灾区北部人口密集,地基土层软弱,工程地质条件差,建议在今后的安居富民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 刘军 刘爱文 孙甲宁 宋立军 谭明 常想德关键词:震害 利用化探次生晕累积梯度法预测Pb资源量--以麦兹盆地为例 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麦兹地区地球化探数据,对比分析麦兹盆地3种典型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从元素组合,已知矿点出发,利用Pb矿体产生的不同梯度次生晕面积和矿体储量的对应关系,对麦兹盆地铅矿资源量进行预测。 黄玮 孙宝生 周可法 常想德关键词:次生晕 矿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