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天保
- 作品数:16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梗)(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91例患者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TMPG0~2级,n=30)和心肌灌注正常组(TMPG3级,n=61),比较2组基本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以及介入结果,并对各因素进行Logistio回归分析,总结急性心梗急诊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91例患者中男76例,女15例,年龄38~84(62.3±11.8)岁,心肌灌注不良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更高(80.0%比54.1%,P=0.0163),心梗部位以非前壁心梗居多(70.0%比29.5%,P=0.002);造影结果中,心肌灌注不良组梗死相关血管以右冠状动脉(RCA)更多见(63.3%比18.0%,P<0.0001),术前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值[(97.7±12.6)帧比(87.3±26.4)帧,P=0.0414]和术前心肌呈色分级(MBG)0级的比例(93.3%比75.4%,P=0.0268)也是心肌灌注不良组更高;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非前壁心梗、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犯罪血管为RCA、术前MBG均是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因素,但多因素Logistio回归分析发现,仅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是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非前壁心梗、犯罪血管为RCA、术前CTFC及术前MBG、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均是PCI后TMPG的影响因素,其中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是PCI后TMPG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越长,PCI后TMPG越低,心肌灌注越差。
- 乔志卿卜军丁嵩宋玮杜勇平沈节艳金叔宣幺天保何奔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灌注影响因素
- 基于心脏磁共振探究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肌应变特征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本文基于磁共振组织特征追踪技术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应变情况,探讨其与左心形态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为DCM并完成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的45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合并CLBBB分为不合并CLBBB的DCM组(DCM-nonCLBBB组,34例)及合并CLBBB的DCM组(DCM-CLBBB组,11例)。应用CVI42软件对CMR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并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各向整体峰值应变(GP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SR)、舒张期峰值应变率(PDSR)及舒张期峰值速率(PDV),左心室整体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TtP)等。结果两组患者在左心室形态指标(LVEDV、LVESV及LVM)和心功能指标(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各向GPS,以及各向PSS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M-CLBBB组纵向PDSR[(0.53±0.16)1/s]较DCM-nonCLBBB组[(0.39±0.19)1/s]显著增加(P<0.05)。在径向及环周GPS中,DCM-CLBBB组在左心室第5、6、11、12节段(即左心室基底部下侧壁、基底部前侧壁、中部下侧壁、中部前侧壁)的心肌应变(MS)绝对值显著高于DCM-nonCLBBB组(P值均<0.05)。DCM-CLBBB组在径向及环周方向的左心室整体收缩期应变TtP显著高于DCM-nonCLBBB组,并且在径向、环周及纵向方向上的心肌各节段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tP_SD)显著高于DCM-nonCLBBB组(P值均<0.05)。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环周应变(GCS)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GLS与GRS,r=-0.67;GLS与GCS,r=0.67;GRS与GCS,r=0.99;P值均<0.05)。左心室各向整体应变与LVEDV指数(GRS与LVEDV指数,r=-0.53;GCS与LVEDV指数,r=0.53;GLS与LVEDV指数,r=0.36;P值均<0.05)和LVESV指数(GRS与LVESV指�
- 周红梅孙宝航行卢启帆幺天保姜萌卜军
- 关键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磁共振心肌应变
- 类法尼醇X受体拮抗剂可减轻高脂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2013年
- 目的探讨类法尼醇x受体(FXR)拈抗剂对高脂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ApoE_-/-)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雄性ApoE_-/-小鼠,分为3组:(1)标准ApoE_-/-组(n=18):予标准鼠料喂养12周后建立心肌I/R模型;(2)高脂ApoE_-/-组(n=22):予高脂鼠料(含1.25%胆固醇)喂养12周后建立心肌I/R模型;(3)高脂ApoE_-/-+FXR拮抗剂组(n=17):予高脂鼠料喂养12周后建立心肌I/R模型,心肌I/R前30min给予FXR拮抗剂Z—guggulsterone(100mg/kg)。荧光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FXR基因变化,伊文斯兰及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FC)双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荧光底物法检测caspase-9、12、8和3的活性,RT—qPCR检测BAX、BCL-2、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自杀相关因子(Fas)和自杀相关因子配体(FasL)等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脂ApoE_-/-组小鼠心肌组织FXR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标准ApoE_-/-组(P〈0.01)。高脂ApoE_-/-组小鼠心肌I/R诱导心肌梗死面积显著高于标准ApoE_-/-组[(62.1±7.0)%比(33.8±5.8)%,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亦显著高于标准ApoE_-/-组[(36.8±5.7)%比(17.2±3.8)%,P〈0.01]。高脂ApoE_-/-+FXR拮抗剂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则显著小于高脂ApoE_-/-组[(24.4±4.7)%比(62.1±7.0)%,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亦显著低于高脂ApoE_-/-组[(13.8±2.7)%比(36.8±5.7)%,P〈0.01],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激活的标志物(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9以及BAX/BCL-2表达比例)和内质网应激通路的标志物(caspase-12活性以及CHOP表达)均较高脂ApoE_-/-组低(P均〈0.01),而膜受体死亡通路的标志物(
- 童欢单培仁赵怡超袁安彩何清幺天保应小盈卜军何奔
-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
- 急性心肌梗死QRS波终末变形与脑钠尿肽及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出现QRS复合波终末变形(terminal QRS distortion,TQRSD)的意义及其与血浆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关系。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1月AMI患者100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首份心电图,分为TQRSD(+)和TQRSD(-)两组,测定患者症状发作后(27±11)h血浆BNP水平。随访患者1、3和6月病死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继发心力衰竭和再入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结果:血浆BNP水平在TQRSD(+)组显著高于TQRSD(-)组(P<0.01)。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示BNP独立于各因素可预测1、3和6月MACE的发生率及1月病死率。TQRSD独立于各因素,预测1、3和6月MACE的发生率,但在预测1月病死率模型中无意义。将BNP及TQRSD和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前壁心梗、急诊行PCI、Killip分级≥II级、CPK酶峰、LVEF、E/A等因素放入同一模型预测AMI的1、3、6月MACE发生率。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QRSD在此模型中失去了预测效能,BNP独立于各因素可预测1、3、6月MACE发生率。结论:TQRSD(+)患者血浆BNP水平较高。TQRSD和BNP能预测短期MACE发生率,BNP能预测短期病死率。与TQRSD相比,BNP预测AMI患者近期的临床预后价值更大。
- 张莉何奔卜军丁嵩幺天保乔志卿
- 关键词:脑钠尿肽临床预后
- 肺动脉高压联合治疗方案效价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吸入型伊洛前列素和西地那非2种药物联合应用及单独用药在治疗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效价。方法:29例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单独应用伊洛前列素组(I组)、西地那非组(S组)和伊洛前列素续减合并西地那非递增的联合治疗组(I+S组),观察治疗4、12、24周时3组的临床疗效和经费。结果:治疗12周时,I组及I+S组较S组在心排出量、6min步行距离和心功能WHO分级的改善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I组与I+S组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治疗24周时,3组疗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12周及24周时I+S组治疗费用较I组明显减少,分别节省32%及64%,S组治疗费用最低。结论:吸入伊洛前列素合并口服西地那非的续减递增联合治疗是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高效价的治疗方案。
- 沈节艳孙瑜刘辉幺天保卜军沈兰何奔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效价伊洛前列素西地那非
- 冠状动脉内应用维拉帕米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灌注、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维拉帕米对冠状动脉灌注、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性临床研究。连续性入选99例STEMI拟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与对照组。在支架释放后即刻,维拉帕米组在靶血管内注入维拉帕米200μg,对照组在靶血管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比较两组PCI术前、术后和冠状动脉内注药后的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灌注的差别。冠状动脉灌注以心外膜TIMI血流(TFG)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来评价。心肌灌注以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心肌灌注显影(MBG)来评价。并比较两组在PCI术后1周心脏彩色超声结果、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上的差别。结果最终91例患者有完整资料,其中维拉帕米组47例,对照组44例,两组临床基本特征和造影特征相仿。维拉帕米组和对照组在术前和支架释放后即刻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灌注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内注入维拉帕米后,维拉帕米组的CTFC、TFG、MBG、TMPG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分别为CTFC:27.1±14.2比39.0±23.8,P=0.011;TFG≥2级:100%比90.9%,P=0.035;MBG≥2级:91.5%%比75.5%,P=0.034;TMPG≥2级:89.4%比72.7%,P=0.042。维拉帕米组和对照组PCI术后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63.4%±8.2%比63.5%±10.3%,P=0.578)、院内MACE发生率(4.3%比9.1%,P=0.613)和3个月MACE发生率(23.9%比22.7%,P=0.8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时,冠状动脉内应用维拉帕米可显著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灌注水平,但未观察到其对急诊PCI术后心室重构和短期临床预后的显著影响。
- 乔志卿卜军丁嵩宋玮杜勇平沈节艳金叔宣幺天保何奔
- 关键词:维拉帕米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
- γ谷氨酰转移酶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对行急诊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预测作用。方法: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12例。收集入选患者的基本资料,检测血清GGT,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每月定期随访MACE。分析GGT预测MACE的价值。结果:应用ROC曲线分析GGT对112例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作用,随访30 d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6,P>0.05。3个月及6个月AUC分别为0.661和0.632,均P<0.05。得到的截断点为28.65 U/L。但GGT>28.65 U/L和GGT<28.65U/L两组间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具可比性。对70岁及70岁以上患者进行分析时,在随访的30 d、3个月和6个月曲线下面积均<0.5,无预测价值。70岁以下患者,30 d、3个月和6个月时AUC分别为0.669,0.715和0.720,分别为P<0.05,P<0.01和P<0.01,得到的截断点为28.65 U/L。把70岁以下患者GGT水平以28.65 U/L为截断点分为两组,GGT>28.65 U/L与GGT<28.65U/L组30 d,3个月及6个月MACE发生率为(28%vs.10%,P<0.05),(47%vs.12%,P<0.01)以及(50%vs.15%,P<0.01)。在二项分类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GGT独立于年龄、性别、多支病变、心功能KillipⅡ级以上、前壁心肌梗死、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室射血分数预测3个月、6个月MACE发生(均P<0.01)。结论:GGT对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年龄70岁以下STEMI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 幺天保龚兴荣沈玲红沈节艳金叔宣丁嵩何奔
- 关键词:Γ谷氨酰转移酶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
- 心原性恶病质的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心原性恶病质是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伴随患者进行性体质量下降,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减少。心原性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机制有神经激素激活、免疫和炎性反应激活、代谢失衡及胃肠功能改变等。目前尚无关于心原性恶病质预防及治疗的临床指南,根据其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为临床提供了可行的方案。该文介绍心原性恶病质的药物治疗进展。
- 黄磊丛欣幺天保解玉泉
- 关键词: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药物治疗
- 糖化血红蛋白与冠心病病人心肌外脂肪厚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病人心肌外脂肪厚度(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thickness,EATT)的关系。方法:选择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病人共51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根据造影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进行心脏多层螺旋CT扫描,根据CT图像分别测定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脉区域的EATT,并计算三者的厚度之和(Total EATT),同时测定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冠心病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6.2±1.2)mmol/L,高于对照组的(5.8±0.8)mmol/L(P<0.01),冠心病组Total EATT(26.33±7.8)mm,高于对照组的(22.72±6.3)mm(P<0.01)。在冠心病病人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Total EATT呈正相关关系(r=0.207,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糖化血红蛋白与Total EATT呈独立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冠心病病人中,EATT增加可能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有关。
- 范益博范益博幺天保邵琴袁安彩
- 关键词: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
- 血清维生素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共32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法进行评分,同时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及测定血清维生素D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Gensini评分对所有冠心病患者进行三分位分组,最低三分位组至最高三分位组患者的平均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过线性相关分析后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Gensini评分(r=-0.182,P=0.001)具有负相关性;多元线性分析表明,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Gensini评分(β=-0.795,P=0.000)呈独立负相关。经过平均(18.14±3.04)个月的随访,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维生素D水平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vs 3.17%,P=0.202)。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独立相关性。
- 范益博范益博幺天保袁安彩袁安彩杜勇平邵琴
- 关键词:GENSINI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