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继景

作品数:19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佛罗里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视网膜
  • 11篇网膜
  • 11篇基因
  • 8篇基因治疗
  • 7篇小鼠
  • 6篇疗法
  • 6篇基因疗法
  • 4篇视网膜变性
  • 3篇电图
  • 3篇色盲
  • 3篇视网膜电描记...
  • 3篇视网膜电图
  • 3篇全色盲
  • 3篇描记
  • 3篇描记术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遗传性
  • 2篇遗传学
  • 2篇荧光

机构

  • 12篇温州医科大学
  • 5篇温州医学院
  • 5篇佛罗里达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9篇庞继景
  • 10篇戴旭锋
  • 6篇张华
  • 5篇戚艳
  • 3篇韩娟娟
  • 3篇何颖
  • 2篇韩娟娟
  • 2篇张阳阳
  • 1篇吕帆
  • 1篇潘珊珊
  • 1篇周翔天
  • 1篇郑钦象
  • 1篇瞿佳
  • 1篇李文生
  • 1篇徐帆
  • 1篇黎霞

传媒

  • 6篇中华实验眼科...
  • 4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第三届中国眼...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eber先天性黑矇2型小鼠基因治疗后视网膜敏感度恢复情况的研究
戴旭锋庞继景
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现状与未来被引量:2
2014年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日新月异,尤其是基因芯片和全外显子扫描技术的出现,使突变基因检测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越来越多的导致视网膜疾病的突变基因被确认。一些自然动物模型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促进了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此外,由于基因转染载体技术的进步,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2008年开始的Leber先天性黑嚎(LCA2)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为更多的隐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应用基因替代疗法治疗MERTK基因突变引起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ABCA4基因突变引起的青少年型黄斑变性、USH2A基因突变引起尤赛综合征、CHM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无脉络膜症以及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班变性等均已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基因治疗虽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早期基因诊断和早期基因治疗是获得长期稳定疗效的基本条件,而对中晚期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还需要改进和完善,基因替代治疗和抗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相结合的新疗法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庞继景
关键词:视网膜疾病遗传性突变转染基因疗法
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1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组织和闪光视网膜电图改变
2014年
目的 观察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1(LPCAT1)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组织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改变情况.方法 Lpcat1基因自发突变纯合子的rd11新生小鼠60只(实验组)和与之同龄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60只(对照组)纳入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的表达情况.出生后3、6、9d和2、4、6、8周,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显微结构;行全视野F-ERG检测,记录暗视杆体反应和明视锥体反应.结果 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呈阴性表达;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少量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9d左右视网膜外核层已基本形成,其光感受器细胞核层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显微结构正常.F-ERG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出生后2、4周暗视杆体系统反应存在,呈降低趋势,出生后6~8周暗视杆体系统反应消失;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暗视杆体系统反应正常.出生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72.8±15.6)、(105.2±21.1)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60,P=0.025).出生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20.6±6.4)、(231.8±32.0)μV,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71,P=0.000).实验组小鼠出生后2、4、6周明视锥体系统反应存在,呈降低趋势,出生后8周明视锥体系统反应消失;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明视锥体系统反应正常.出生后2、4周,实验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46.8±7.2)、(78.0±8.2)μV;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42.8±6.4)、(91.4±9.4) μV.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0、-2.401,P=0.379、0.043).出生后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17.2±2.0)、(116.2±12.9)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明�
韩娟娟戴旭锋张华戚艳庞继景
关键词:视网膜变性视网膜电描记术
GENE THERAPY RESCUES S-CONE AT EARLY AGE IN A MOUSE MODEL OF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黎霞庞继景孔繁圣戴旭峰郑钦相李文生周翔天吕帆瞿佳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新进展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导致人类视网膜疾病的突变基因被发现,许多自然发生的和人类视网膜疾病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小鼠模型也被陆续发现.这些动物模型和人类视网膜疾病的变化非常相似.视网膜下腔注射腺相关病毒载体能有效转染小鼠...
庞继景
新型AAV载体治疗一种全色盲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用酪氨酸突变的三种腺相关病毒载体对cpfl5 小鼠进行基因治疗,观察基因治疗后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探究基因治疗的长久性以及筛选适于玻璃体腔注射的载体。方法 实验组选出生后14 天的cpfl5 小鼠120 只,均分成A...
何颖庞继景
关键词:基因治疗
Leber先天性黑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Leber先天性黑矇(LCA)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致肓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近1O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以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LCA基因治疗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尤其是对LCAⅡ患者进行的RPE65基因治疗的Ⅰ期临床试验的成功使其成为眼科遗传性疾病基因治疗领域中的先行者,为今后进行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开辟了光明的前景.本文就目前LCA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及Ⅰ期临床试验的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潘珊珊郑钦象李文生庞继景
关键词:基因疗法
正常C57BL/6J小鼠明视紫外光视网膜电图特征
2013年
目的观察小鼠紫外光敏感视锥系统(UV-cone)视网膜电图(ERG)的特点。方法实验研究。成年野生型C57BL/6J小鼠10只(10眼),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2组均明适应(背景白光的色温为7000K,亮度为30cd·m-2)10min后行ERG检测。实验组记录UV-cone ERG,刺激所用的紫外光波长为363 nm,刺激强度分别为0.03、O.30、1.00、3.00mW·s·m-2。对照组记录明视系列白光ERG。2组间最大反应a波、b波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紫外光(UV)刺激强度达到0.30mW·S·m-2时,ERG开始出现稳定的正向b波,其振幅为(14.8±3.0)uV;随着刺激强度增大,b波上可以记录到明显的振荡电位(前3个子波振幅较大)。而对照组b波上未见明显的振荡电位。实验组ERG最大反应b波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t=2.615,P〈0.05),而a波振幅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3,P〉0.05)。结论正常成年C57BL/6J小鼠明视UV—coneERG与传统的白光ERG在波形和最大反应幅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戴旭锋韩娟娟戚艳庞继景
关键词:小鼠视网膜电描记术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趋势与面临的挑战被引量:1
2016年
基因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并拓展了广阔空间.基因替代疗法、抗新生血管基因疗法、光遗传基因疗法等多种方法的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逐步证实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视网膜显性遗传或基因较大不能应用腺相关病毒载体治疗的隐性遗传病的动物实验研究也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使大部分视网膜遗传疾病理论上都有希望用安全高效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得到治疗.了解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趋势与面临的挑战,共同努力面对挑战,相信基因治疗很快将造福于中国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
庞继景徐帆
关键词:基因疗法
小鼠经角膜视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学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 小鼠是眼科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和眼底病研究的常用动物模型,视网膜下腔注射是上述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该技术的操作流程对研究的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目前对具体的视网膜下腔注射操作方法的介绍鲜见报道. 目的 观察小鼠经角膜视网膜下腔注射对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2月龄SPF级C57 BL/6J小鼠充分扩瞳后,在眼科专用手术显微镜下用301/2G一次性注射针头在角巩膜缘内侧穿刺小鼠右眼角膜,用带有33G平针头的微量进样器沿穿刺口进入并绕过晶状体后到达玻璃体,然后逐渐进针至视网膜下腔隙,缓慢推注1μl质量分数0.1%荧光素钠生理盐水注射液.根据注射后注射液在视网膜下腔的分布范围不同将实验眼分为80%~100%范围组和50%~70%范围组,模拟操作组以相同的方向进针至视网膜下腔但不注射溶液,小鼠的对侧眼(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4只眼.分别于注射后1、2、3d及注射后5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的形态结构变化;于注射后5周时记录各组小鼠的视网膜电图(ERG),然后制备小鼠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注射眼注射后视网膜绿色荧光范围>50%且无明显并发症者为注射成功,成功率>70%.OCT观察显示,注射后1d可见注射区域视网膜神经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局部视网膜隆起,注射后2d注射区域视网膜复位.注射后5周,模拟操作组、50%~ 70%范围组、80%~100%范围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ERG b波振幅分别为(386.25±37.88)、(357.50±41.03)、(324.25±53.45)和(410.50±14.88) μV,4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4,P=0.047),正常对照组ERG b波振幅明显高于80% ~ 100%范围组(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模拟操作组、50%~ 70%范
戚艳戴旭锋张华何颖庞继景
关键词:视网膜电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