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长淮

作品数:107 被引量:1,221H指数:1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1篇病理
  • 30篇细胞
  • 29篇肿瘤
  • 20篇病理学
  • 19篇免疫
  • 17篇病变
  • 15篇乳腺
  • 11篇细胞学
  • 9篇增生
  • 9篇组织化学
  • 8篇蛋白
  • 8篇乳腺肿
  • 8篇上皮
  • 8篇免疫组织
  • 8篇免疫组织化学
  • 7篇组织病理
  • 7篇组织病理学
  • 7篇腺癌
  • 6篇导管
  • 6篇原位

机构

  • 100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北京大学深圳...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深圳市妇幼保...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热带医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酒仙桥医...
  • 1篇深圳市南山区...

作者

  • 107篇张长淮
  • 27篇黄受方
  • 15篇陈光勇
  • 12篇周小鸽
  • 10篇王鹏
  • 8篇张淑红
  • 8篇张彦宁
  • 8篇刘丽娜
  • 7篇吴瑞芳
  • 7篇余小蒙
  • 7篇周艳秋
  • 7篇于中麟
  • 7篇刘晖
  • 6篇吴咏冬
  • 6篇冀明
  • 6篇陈书媛
  • 5篇俞力
  • 5篇陆鸣
  • 5篇于永征
  • 5篇王宇

传媒

  • 14篇中华病理学杂...
  • 12篇诊断病理学杂...
  • 9篇临床和实验医...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医学
  • 3篇中华消化内镜...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友谊医学
  • 1篇中国航天工业...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8篇2005
  • 13篇2004
  • 10篇2003
  • 13篇2002
  • 9篇2001
  • 3篇2000
  • 8篇1999
  • 8篇1998
  • 7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4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其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 本组男、女之比为1:8(3:24),年龄22~69岁。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乏力(62.9%,17/27),其次为黄疸(59.2%,16/27)和皮肤瘙痒(29.6%,8/27)。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95.8%的患者(23/27)抗线粒体抗体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肝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小叶间胆管变性坏死、基底膜不完整,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66%,18/27);汇管区淋巴细胞聚集(10%,27/27)或淋巴滤泡形成(15%,4/27);肉芽肿形成(26%,7/27)及小叶间胆管减少;细小胆管增生(55%,15/27),肝细胞羽毛状变性(59%,16/27);肝细胞内胆色素沉积和(或)毛细胆管胆栓形成(52%,14/27);纤维组织增生,小叶结构紊乱(26%,7/27),假小叶形成(11%,3/27)。结论 乏力、皮肤瘙痒及血清ALP、GGT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是PBC的主要临床特征;而小叶间胆管炎、胆管数目减少,汇管区淋巴细胞聚集、肉芽肿形成、细小胆管增生,以及肝细胞羽毛状变性是PBC的主要病理特点。
石晓燕张长淮贾继东张福奎钱林学王宝恩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理学抗线粒体抗体碱性磷酸酶PBC
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在前列腺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37
2004年
目的 观察α 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 (α methylacyl CoAracemase ,P5 0 4S)在前列腺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前列腺腺癌及其需要鉴别的病变 :前列腺上皮内瘤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不典型小腺泡增生以及正常前列腺组织 (包括萎缩的腺体 )和良性增生进行光镜观察 ,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 0 4S、细胞角蛋白 (CK) 34βE12、p6 3在各类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P5 0 4S阳性表达部位区分其表达形式为 :胞质型、腔缘型、顶端胞质型及胞膜型。结果  78例前列腺腺癌中 ,91% (71/ 78)阳性表达P5 0 4S ,多表现为癌细胞弥漫性胞质内阳性着色较深的颗粒状物 ,少数为腺腔内缘或顶端胞质内及膜表达 ,9% (7/ 78)阴性表达P5 0 4S者均为亮细胞型 ;前列腺上皮内瘤变 (9例 ) ,不典型腺瘤样增生 (6例 )以及不典型小腺泡增生 (2例 )中均见P5 0 4S不同程度的表达 ;96 % (6 5 / 6 8)的正常及良性增生前列腺组织未见P5 0 4S阳性表达 ;增生的基底细胞也未见P5 0 4S阳性表达。结论 P5 0 4S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判断前列腺腺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若与CK34βE12或 p6
陈光勇刘丽娜周小鸽张长淮黄受方
关键词:前列腺腺癌阳性表达良性增生前列腺上皮内瘤目的观
浸润性乳腺癌中c-myc,Bcl-2蛋白表达及DNA倍性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中c myc ,Bcl 2蛋白表达及DNA倍性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测定 14 6例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标本的c myc,Bcl 2蛋白表达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72例标本的DNA倍性。结果c myc蛋白在胞核或胞浆中均有表达 ,核染色阳性者 14例 (9 6 % ) ,与DNA倍性及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细胞浆着色者 134例 (91 8% ) ,免疫组化表达中、强阳性病例与乳腺癌ER状况呈正相关性。Bcl 2蛋白总表达率为 78 8% ,与雌激素受体呈正相关 ,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异倍体标本占 5 1 4 % ,与c myc蛋白核表达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结论c myc蛋白核表达及DNA倍性可作为判定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张栋高东宸张长淮王宇卢小梅陈书媛卢炎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C-MYC蛋白DNA倍性预后
消化道内分泌肿瘤49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一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以及分类。方法 复习 4 9例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HE切片 ,用组织芯片技术制片 ,5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  4 9例肿瘤中类癌 4 3例 ,小细胞癌 6例。其中来自前肠 2 7例 ,中肠 10例 ,后肠 12例。免疫组化Syn阳性 34例 (6 9 4 % ) ,CgA阳性 4 5例(91 8% ) ,CD5 6阳性 13例 (2 6 5 % )。阳性率与肿瘤发生部位无相关性。Ki 6 7和p5 3在直径 <1 5cm类癌组无阳性表达。散发型类癌组其得分高低与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消化道类癌从形态学到生物学行为 1、2型与 3型是完全不同的两组肿瘤 ;CD5 6在小细胞癌组和直径 <1 5cm类癌组有较高的表达率 ;混合型肿瘤占该组肿瘤的 1 3。
陆鸣周小鸽王鹏陈书圆张长淮
关键词:内分泌肿瘤消化道临床病理分析CD56小细胞癌表达率
15393例宫颈液基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的对照分析被引量:37
2007年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情况。方法对15 393例做 SurePath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者依次做 Hybrid Capture-Ⅱ肿瘤相关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 检测、5%醋酸宫颈染色肉眼观察并拍照、阴道镜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胞学诊断采用 TBS(2001)分级报告系统,阳性诊断包括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以上病变;本组细胞学阳性病例有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并对两者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15 393例宫颈细胞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结果显示:7例鳞状细胞癌(SCC)均符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为93.6%(103/110)、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为82.0%(443/540)。HPV-DAN 阳性检出率与细胞学 TBS 分级及组织病理学分级正相关。结论应用液基细胞学制片方法、准确掌握 TBS的诊断标准可确保宫颈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
张建新张长淮周艳秋吴瑞芳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肿瘤细胞学
原发性胆囊癌12例CT表现被引量:10
1994年
作者总结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经CT及其他影像诊断的结果。讨论了有关检查方法、鉴别诊断和CT分型问题。CT回顾性诊断正确率为75%。胆囊癌CT表现为胆囊被肿瘤取代、囊内结节或囊壁不均匀增厚。CT并能发现邻近肝内病灶、胆道梗阻、肝门、胰头区淋巴结转移及肝十二指肠韧带浸润。胆囊癌首选方法是B超、CT,可疑病例配合ERCP。
张忠嘉范连春张长淮
关键词:CT胆囊肿瘤
门体分流术对肝脏的影响被引量:2
1997年
门体分流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本实验重点研究肝硬化鼠的门静脉-下腔静脉侧侧分流及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对肝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1.鼠肝硬变模型制作;雄性Wistar鼠体重180~260g,肌注60%CCl_4油溶液0.3ml/100g体重,每四日一次,共15次。喂普通饲料,10%乙醇为饮水。60天后随机抽样病理检查证实肝硬变形成。恢复两周后分组手术。 2.手术分组:肝硬变鼠45只,分三组。
张仲良王宇朱圭如孙加强张长淮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门体分流术肝脏
PGL-1抗原和S-100蛋白检测在早期麻风病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 为提高病理检查对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从病原学、组织学及免疫学三方面了解麻风病早期皮损特征。方法 : 对 45例临床诊断和疑似的麻风皮损 ,采用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法进行了抗麻风菌特异性PGL 1单克隆抗体、S 10 0蛋白染色。结果 :  (1)连续切片的抗酸染色和PGL抗原检测可提高对早期皮损内抗酸菌 (AFB)及PGL抗原的发现率。AFB及PGL抗原多分布在真皮浅层、神经内/或神经束膜及周围血管浸润的组织细胞中 ;(2 ) 10例PGL抗原阳性的单个皮损麻风 ,7例AFB阳性。其中 5例神经内有AFB ,6例神经内有PGL抗原 ,4例神经内AFB及PGL抗原均阳性 ;(3)经S 10 0蛋白染色显示 ,未定类皮损组织学的非特异性炎性浸润 ,多是以淋巴细胞为主、有选择性的皮神经分支的炎性浸润 ,6 0 %具有特异性神经病变 ;(4)除皮损数不清的 3例外 ,单个皮损的确诊率为 41.6 % (10 / 2 4)。随着皮损数的增加 ,病理确诊率也增高 ;两块皮损和 3块以上的确诊率分别为 6 6 .6 % (6 / 9)和 88.8%(8/ 9)。结论 : PGL 1、S 10 0蛋白免疫染色 ,可提高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翁小满陈书媛龙恒杨荣德胡廷云卢仕学冉顺鹏张长淮李桓英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S-100蛋白
19例肾腺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 探讨各型肾腺瘤的形态特点及其诊断标准。方法 各型肾腺瘤共 19例 ,进行光镜、电镜观察 ,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及随访观察。结果 乳头状腺瘤 3例 ,呈乳头、管乳头状排列 ;由嗜碱性细胞或嗜酸性细胞组成 ;上皮膜抗原 (EMA)及细胞角蛋白 (CK) 7双表达。嗜酸细胞腺瘤 13例 ,呈巢状排列 ,也见管状、乳头结构或单个细胞散在 ;以嗜酸细胞为主 ,尚见“嗜酸母细胞”及透亮细胞等 ;波形蛋白、CK7均阴性 ,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 ;电镜示胞质内多量大线粒体。后肾腺瘤 3例 ,均匀一致的小细胞构成小管 ,亦见实性、肾小球样、分支长管结构 ,间质水肿状 ;EMA阴性、CK7阴性或局灶阳性。各型肾腺瘤均随访 3~ 5年 ,1例嗜酸细胞腺瘤 5年后死亡 ,余均健在。结论 肾腺瘤有 3种 ,乳头状腺瘤、嗜酸细胞腺瘤、后肾腺瘤 ,各有其临床病理特点 ,后两者以形态学为诊断依据 ,前者仍需参考肿瘤大小。组织化学。
刘丽娜张长淮黄受方
关键词:肾肿瘤腺瘤病理学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抗体特异性和敏感性被引量:9
2003年
张彦宁周小鸽张长淮陈光勇王鹏张淑红
关键词:组织芯片技术抗体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CK20病理诊断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