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华 作品数:54 被引量:231 H指数:8 供职机构: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冠状动脉成像与核素心肌显像评价功能相关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为参考标准,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评价功能相关性冠状动脉病变(FRCAL)的准确性.方法 59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DSCTCA、99Tcm-甲氧异丁基异腈(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CCA)检查,将DSCTCA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定义为狭窄,并与MP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DSCTCA评价以CCA为标准.结果 (1)DSCTCA和CCA间的一致性好(按患者计算Kappa=0.93,按血管计算Kappa=0.88).(2)DSCTCA发现34例60支86个节段的冠状动脉有狭窄.(3)MPI检出25例患者的45处心肌灌注缺损区,其中可逆缺损19处、部分可逆缺损21处、恒定缺损5处.(4)以MPI为参考标准,DSCTCA检出65.0%(39/60)的病变冠状动脉为FRCAL;DSCTCA检出心肌灌注缺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计算分别是92.0%、67.6%、78.0%、67.6%、92.0%,以血管计算分别是86.7%、89.0%、88.6%、65.0%、96.6%.(5)ROC分析发现DSCTCA与CCA在预测FRCAL时有相似的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0、0.82.结论 DSCTCA可以间接评价FRCAL,DSCTCA结果为阴性时,有助于排除FRCAL,而异常的DSCTCA结果需结合MPI综合评价. 彭泽华 黄际远 蒲红 白林 陈加源 李刚 黄劲关键词:心血管造影术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CT表现与Ki-67、VEGF和MVD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CT表现与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TCC,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Ki-67、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Ki-67LI与VEGF、Ki-67LI与MVD、VEGF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8、0.603、0.705,P均<0.001)。Ki-67LI、VEGF和MVD表达与肿瘤呈分叶状、肿瘤多发、膀胱壁增厚、浆膜受侵、邻近器官受累等CT征象均有关(P<0.05)。[结论]BTCC的CT征象与Ki-67LI、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有分叶征、肿瘤多发、相邻膀胱壁增厚、浆膜层受侵、邻近器官受累等CT征象时,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浸润能力及较差的预后。 彭泽华 白林 蒲红 董丹丹 王东关键词:膀胱肿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影像学表现初探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收集我院自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CT图像,对其影像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例患者有4例为双肺病变;264处病变,位于胸膜下区188(71.2%),中央区76(28.8%)。CT表现为纯磨玻璃影(GGO)者128(48.5%)、GGO伴网格影者124(47%);斑片状、条带状及小叶中心类圆形病变分别为127(48.1%)、61(23.1%)、76(28.8%),且有167/188处(89%)斑片状、条带状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8/76处(89%)小叶中心类圆形病变位于非胸膜下区。结论COVID-19的CT表现以双肺多发胸膜下区斑片状GGO或GGO伴网格影为主,典型的CT影像表现对COVID-19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孔维芳 彭泽华 陶客言 蒲红关键词:高分辨率CT 影像表现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预测血流动力相关性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评价DSCT冠状动脉成像预测血流动力相关性冠心病的价值。方法59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DSCTA、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及冠状动脉造影(CCA)检查,将DSCTA冠状动脉直径狭窄≥... 彭泽华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 冠心病 文献传递 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双源CT分析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9月行心脏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资料(2314例)进行分析,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发生率及其CT表现。结果2314例中发现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170例,检出率7.35%,冠状动脉主支起源异常27例,冠状动脉瘘6例,副冠状动脉9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7例,左窦房结动脉起源异常121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全面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可作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检查方法。 彭泽华 白林 蒲红 陈加源 蒋瑾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先天变异 冠状动脉成像 双源CT冠脉优质成像的最佳重建期相与心率的相关性评价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优质影像的最佳重建期相与心率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对重建影像及节段进行评价,重点探讨LAD、RCA、LCX三大主支优质显示的最佳期相选择与心率的关系。结果优质影像率90%,优质影像节段率91.8%,最佳重建期相互补达到优质显示例数:LAD116例,RCA110例,LCX108例。结论双源CT大幅提高了冠脉成像质量,但其优质成像的前提在于适应心率变化的最佳重建期相的选择。 白林 高燕 彭泽华 陶客言关键词:心率 28例儿童漏斗胸术前多层螺旋CT的诊断与评估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儿童漏斗胸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MSCT检查并诊断为漏斗胸患儿的CT资料,根据CT凹陷指数,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测量并比较三组患儿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胸骨凹陷角度、心脏旋转角度及Haller指数五项指标的差异,分析心脏旋转角与其它四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28例均有不同程度胸骨凹陷,其中轻度凹陷14例,中度凹陷9例,重度凹陷5例;②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胸骨凹陷角度、心脏旋转角度及Haller指数五项指标在轻、中、重度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心脏旋转角度与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及Haller指数呈正相关(rs分别为0.736、0.873、0.881,均P<0.01),与胸骨凹陷角度呈负相关(rs=-0.731,P<0.01)。结论 MSCT可准确显示漏斗胸的畸形程度及心脏受压旋转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白林 彭泽华 梁洪 高燕关键词:漏斗胸 X射线计算机 螺旋CT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1例接受DSCTCA检查,提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并于3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比分析DSCTCA与C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o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开口病变、弥漫性长病变结果。结果 DSCTCA对每支冠状动脉及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价,与CCA比较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CTCA检出95支冠状动脉有钙化,CCA仅发现12支冠状动脉有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27,P<0.01);DSCTCA检出53支血管有弥漫性长病变,CCA仅检出3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1,P=0.014);DSCTCA检出61处分叉病变,按照Lefevre分型,Ⅰ型20处、Ⅱ型25处、Ⅲ型7处、Ⅳ型3处、Ⅳa型4处和Ⅳb型2处,与CCA对比,DSCTCA诊断分叉病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计算均为100.0%,以血管计算分别是100.0%、99.3%、90.2%、100.0%;DSCTCA检查11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5处开口病变,与CCA比较,DSCTCA诊断CTO及开口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和血管计算均为100%。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弥漫性长病变DSCTCA的诊断价值优于CCA,对分叉病变、CTO、开口病变的诊断与CCA有极好的一致性。 彭泽华 白林 蒲红 印隆林 陈加源 蒋瑾 李刚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术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11例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病理所见,并复习文献。结果:11例肺肉瘤样癌中,中央型3例,周围型8例,病变部位以上叶为多,肿块直径较大(大于5cm者9例),8例淋巴结转移,胸膜受侵7例。组织学检查:梭形细胞癌1例,其余10例由梭形细胞与上皮细胞两种成分混合构成,梭形细胞具有肉瘤样生长方式,上皮成分主要为鳞癌和腺癌,其中鳞癌6例,腺癌4例,两种成分可见移行过渡,免疫组化检查11例,梭形细胞成分的上皮标记(CK)为阳性。结论:肺肉瘤样癌罕见,临床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虽有一些特征,但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彭泽华 白林 付凯 熊焰 陈加原 董丹丹 李刚 何远智 吴宁 赵世煜关键词:肉瘤样癌 影像学 Bachmann束及其血供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表现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Bachmann束(BB)及其血供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形态学特征。方法分析206名受检者(对照组100例,CAL组106例)的临床病史、ECG和DSCTCA影像,CAL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CA),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CCA结果,按照Gensini积分的三分位间距将CAL患者分为3组(35例:0.00~9.33分;36例:9.34~33.34分;35例:33.35~258.00分)。对BB的长度、宽度、上下径、CT值和血供进行研究。连续变量用秩和检验,类别变量采用联列表的x^2检验。结果(1)对照组BB显示率(86.0%,86/100)高于CAL组(51.9%,55/106;x^2=27.726,P〈0.01);CAL各亚组中Gensini评分越高组其BB的显示率越低[80.0%(28/35)、55.6%(20/36)、20.0%(7/35);x^2=25.530,P〈0.01]。(2)对照组和CAL组BB各径线测量值(长度、宽度、上下径的中位数分别为:13.0和13.8、5.0和5.2、5.9和6.2mm;P值均〉0.05)。(3)对照组BB区域cT值(中位数42.6HU)高于CAL组(中位数13.0HU;Z=-7.061,P〈0.01),CAL组BB未显示患者BB区域CT值(中位数-16.0HU)低于BB显示者(中位数32.5HU;Z=-6.530,P〈0.01)CAL组BB区域CT值与Gensini积分(中位数19.0)呈负相关(r=-0.553,P〈0.01)。(4)BB及BB区域的血供主要来自右窦房结动脉(SNA,58.7%,121/206),其次是左SNA(35.9%,74/206)和双侧SNA(5.3%,11/206)。结论DSCTCA可以了解BB及其血供的解剖特点。CAL程度越严重,BB的显示率越低,ECG异常的发生率越高,提示BB病变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缺血有关。 彭泽华 蒲红 白林 印隆林 陈加源 蒋瑾 李刚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