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时翔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造礁石珊瑚
  • 4篇珊瑚
  • 4篇石珊瑚
  • 3篇环境因子
  • 3篇共生藻
  • 2篇胁迫
  • 2篇环境胁迫
  • 2篇虫黄藻
  • 1篇珊瑚礁
  • 1篇生物量
  • 1篇水温
  • 1篇水温升高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特征
  • 1篇物量
  • 1篇纤毛
  • 1篇纤毛虫
  • 1篇毛虫
  • 1篇光合作用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6篇时翔
  • 5篇黄良民
  • 4篇谭烨辉
  • 3篇黄小平
  • 2篇王汉奎
  • 2篇董志军
  • 2篇李元超
  • 1篇黄建荣
  • 1篇黄晖
  • 1篇苏强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三亚湾珊瑚礁水域环境因子及其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影响
本文以三亚湾及珊瑚礁为研究对象,根据对三亚湾珊瑚礁水域环境因子的调查,包括温度、盐度、溶解无机碳(DIC)、总有机碳(TOC)、溶解有机碳(DOC)、悬浮物浓度(SS)、营养盐等,分析了三亚湾主要环境因子对珊瑚的影响。进...
时翔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环境胁迫
三亚湾环境因子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影响
<正>根据2006年三亚湾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该湾海水 DIC 和 DOC 浓度分别为1765~ 1835μmol/L 和0.79~9.053mg/L 之间,DOC 占 TOC 的90%;活性硅酸盐含量为16.92±2.0...
时翔黄良民谭烨辉黄小平王汉奎
关键词:环境胁迫FV/FM
文献传递
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分子系统分类及其对水温升高的响应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珊瑚白化是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衰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野外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属的造礁石珊瑚对于海水温度升高的耐受性有所差异。选取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共生藻在温度升高时的光生理差异。对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共生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的共生藻属于不同系群,丛生盔形珊瑚共生藻属于D系群,而多孔鹿角珊瑚共生藻属于C1亚系群。当温度升高到30℃时并未对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光合系统Ⅱ造成损害,而当温度升高到34℃时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Fv/Fm值急剧下降,其光合系统Ⅱ遭受损害。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分别与不同系群的共生藻共生可能是导致其对海水温度升高耐受性不同的主要原因,与C1亚系群共生藻共生的多孔鹿角珊瑚对水温升高敏感,容易白化,而与D系群共生藻共生的丛生盔形珊瑚对水温升高的耐受性强,不易白化。
董志军黄晖黄良民李元超时翔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虫黄藻共生藻
三亚湾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1
2007年
根据三亚湾2005年春、夏、秋和冬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这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过鉴定共有终生性浮游动物125种,阶段性浮游动物17种,其中毛颚类幼虫和短尾溞状幼虫是各个季度都出现的优势种。三亚湾的浮游动物可以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广布暖水外海类群。全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95.91ind·m-3,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9.22mg·m-3;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分布是夏>秋>春>冬,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分布是秋>夏>春>冬,总体上一般是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冬季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时翔王汉奎谭烨辉黄良民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丰度生物量
磷酸盐胁迫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以佳丽鹿角珊瑚(Acropora 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两种造礁石珊瑚为材料研究磷酸盐浓度对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佳丽鹿角珊瑚(A.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millepora)在对照组磷酸盐浓度下,共生虫黄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处于稳定状态,在15μmol/L和30μmol/L磷酸盐浓度下,虫黄藻的Fv/Fm值很快受到抑制,分别经过2d和5d开始慢慢恢复,但是最终只能恢复到比对照组较低的水平。同时两种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也有所降低,尤其佳丽鹿角珊瑚(A.pulchra)降低更加明显,15μmol/L和30μmol/L浓度下共生虫黄藻密度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低5.59%和14.69%。因此,佳丽鹿角珊瑚(A.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millepora)最大可以忍受30μmol/L的磷酸盐浓度,但是在30μmol/L浓度的耐受范围内,随着磷酸盐浓度的不断提高,珊瑚共生虫黄藻Fv/Fm值显著下降,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显著降低。
时翔谭烨辉黄良民黄小平李元超董志军
三亚珊瑚礁水域纤毛虫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1
2010年
2004年8月通过对三亚珊瑚礁水域纤毛虫进行表、底层采集分析,共鉴定6纲14目33属58种浮游纤毛虫,其中旋毛纲41种,叶口纲6种,寡膜纲5种,叶咽纲4种,前口纲和伪纤毛纲各1种。在14个目中,以旋毛纲环毛亚纲砂壳目纤毛虫种类最多,达到31种。主要优势种为布氏拟铃虫Tintinnopsis bütschlii、小拟铃虫Tintinnopsis minuta、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和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等,底层纤毛虫数量和种类都较表层高,底、表层平均丰度分别为375个/L和346个/L,表、底层纤毛虫种类差异明显,表层主要由浮游纤毛虫组成,以旋毛纲环毛亚纲砂壳目纤毛虫为主,急游目纤毛虫次之;而底层主要由缘毛目组成,如长圆靴纤虫Cothurnia oblonga、透明鞘居虫Vaginicola crystalline、钟虫Vorticella sp.以及吸管目的壳吸管虫Acineta sp.等。结果显示,在活珊瑚覆盖率高的站位(S4,S7和S9)纤毛虫数量明显低于珊瑚覆盖率低或没有珊瑚覆盖的站位,这暗示了珊瑚对纤毛虫的摄食作用。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亚湾海域纤毛虫分布的主要因素有Chla、颗粒悬浮物SS和活性磷,以及水体溶解有机碳含量。通过对纤毛虫数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表明,三亚湾珊瑚礁水域纤毛虫的数量与叶绿素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谭烨辉黄良民黄小平苏强时翔黄建荣
关键词:纤毛虫环境因子珊瑚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