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astleman病82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分析82例确诊的Castleman病(CD)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2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Castleman病患者中局灶型(UCD)67例、多中心型(MCD)15例。67例UCD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物,体检发现13例,其余分别表现为干咳、胸闷、呼吸困难、腹痛及体重减轻等症状。62例病理为透明血管型(HV),5例病理为浆细胞型(PC)。58例UCD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15例MCD患者临床表现为浅表淋巴结和/或肝脾肿大,12例有全身症状,其中8例发热、6例浮肿,2例腹腔积液,1例胸腔积液,4例贫血、3例血沉加快,1例有肾功能不全,5例尿蛋白阳性。7例病理为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PC),2例Mix型。10例接受治疗,其中单纯激素治疗3例,联合化疗6例,联合化疗+放疗1例。结论:Castleman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UCD多表现为局部肿物,全身症状少见。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MCD多以全身多处淋巴结以及肝脾肿大为特征,常合并有全身症状,以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差。
- 高然张蕊曲艺李艳
- 关键词:CASTLEMAN病疗效
- ALDH3B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明确ALDH3B1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功能。方法收集43例初治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ALDH3B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相关性。在ALL细胞中过表达ALDH3B1,观察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ALL患者中ALDH3B1基因表达水平较非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低(P=0.000 6)。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高的患者ALDH3B1基因表达水平相对低(P=0.035 8)。ALDH3B1基因表达水平低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更短(P=0.034 1),且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再复发的患者ALDH3B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P=0.046 2)。过表达ALDH3B1的ALL细胞系增殖受到抑制。结论ALL患者中ALDH3B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且ALDH3B1基因表达水平低的ALL患者预后不良。ALDH3B1在ALL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抑癌作用。
- 刘雨薇曲艺颜晓菁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
-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96例初诊的AM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96例AML患者髓系抗原表达依次为CD13 97.92%(94/96),CD11789.58%(86/96),CD33 82.29%(79/96).干/祖细胞分化抗原表达依次为CD38 95.83%(92/96),HLA-DR 75.00%(72/96),CD34 62.5%(60/96).而M3极少表达CD34及HLA-DR.CD14只在M4及M5中表达.淋系抗原在AML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其中CD4 37.5%(36/96),CD722.92%(22/96),CD2 10.42%(10/96).对其中46例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总完全缓解(CR)率为67.39%(31/46).CD33、CD1t7、CD1tb、CD14、CD64、CD4、CD34、HLA-DR等抗原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间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均P>0.05).但CD7阳性患者CR率明显低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 CD33、CD17、CD117是AML最常见的免疫标志3伴CD7阳性表达的AML患者对化疗反应差.
- 张津京王萍萍曲艺李艳
- 关键词:免疫分型流式细胞术
- 自噬与恶性血液病被引量:3
- 2014年
- 自噬是近年来很热门的研究领域,是真核细胞受饥饿、低氧和药物处理等代谢压力下,通过自身降解,获得能量的一种生理过程,研究表明其与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自噬与恶性血液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模糊及矛盾的问题。适宜的治疗方法,应当选择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损伤。因此在探讨自噬在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如何选择靶向的自噬相关治疗策略亦尤为重要。本文对自噬的发生发展、自噬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以及自噬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苏楠曲艺李艳
- 关键词:自噬恶性血液病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治疗转归,旨在提高TTP的诊疗水平。方法对19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TP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皮肤出血与神经症状多见。确诊时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异常"三联征"者占94.7%,三联征伴发热及肾脏病变"五联征"者占42.1%。检验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破碎红细胞计数分别为1 844(654~6 725)U/L和5.7(2.0~14.4)%,均有所增高。血浆置换(PE)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85.7%,早期死亡率为14.3%,复发率为33.3%。复发者加用环孢素A和(或)长春新碱后再次完全缓解。结论 TTP女性多见、多无诱因,"三联征"为其突出表现,血清乳酸脱氢酶及破碎红细胞计数升高具有重要提示意义,PE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TTP的有效方法,复发者应选择细胞毒类或烷化剂等免疫抑制剂强化治疗。
- 曲艺高然苏楠李艳
- 关键词: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疗效
- POEMS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目的:分析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20例POEMS患者中位年龄56岁,男女比例4∶1。临床特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P)100%、脏器肿大(O)85%、内分泌病变(E)80%、单克隆浆细胞增生(M)100%、皮肤色素沉着(S)100%、水肿及浆膜腔积液70%。其他常见的症状有:血小板增多、贫血、骨骼损害等。结论:POEMS综合征除传统的5个临床特征外,水肿及浆膜腔积液为该病常见的临床特征。免疫固定电泳和(或)M蛋白阴性不能排除本病诊断,反复骨髓穿刺活检以及可疑病变组织活检行免疫组化检查查找单克隆浆细胞证据有利于M-蛋白阴性患者的诊断。
- 高然曲艺蔡大利李艳
- 关键词:POEMS综合征
- 中青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中青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收集中青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测试,并与1388名中国正常成人(全国常模)的SCL-90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中青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而强迫、敌对、恐怖等因子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文化程度、确诊时间、合并症的多少均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结论】中青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问题,在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的同时需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
- 王晓雪曲艺高峰蔡大利李艳
- 关键词:肿瘤血液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和预后意义。方法:对33例初诊的形态学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回顾其临...
- 曲艺李艳
- 文献传递
- 流式细胞术分析接合物蛋白磷酸化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前后接合物蛋白磷酸化(p-Crk L)和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FCM分析p-Crk L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K562细胞在经过伊马替尼处理之后p-Crk L的水平变化以及24例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的不同时间内,应用FCM检测外周血或骨髓CD34+细胞表达p-Crk L的变化,统计用药前后p-Crk L的变化水平。结果:FCM检测p-Crk L,K562细胞应用伊马替尼处理后pCrk L水平明显降低,CML患者CD34+细胞的p-Crk L也在用药后显著降低。FCM检测p-Crk L的趋势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r-abl的趋势相吻合。结论:p-Crk L可以作为bcr-abl的一个替代指标成为评价伊马替尼治疗CML治疗效果的标志,FCM检测p-Crk L简便快捷。
- 苏楠王萍萍曲艺李艳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治疗情况,探索DIC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6例初治APL患者进行病例总结与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中64例(41.0%)合并DIC,中位发生时间为10d。APL合并DIC患者出血广泛且严重,微血管栓塞表现少见。合并DIC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3%,早期病死率为33%,达完全缓解时间为44(25~78)d,治疗中并发维甲酸综合征占17%,与非DI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5、0.001、0.029)。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可缩短DIC治愈时间。DIC组患者复发率为20%,明显高于非DIC组(8%,P=0.031)。DIC组患者总生存时间为12(0.1~65)个月,5年总生存(OS)率为(56±7)%,与非DI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IC组无复发生存(RFS)时间为17.5(3~65)个月,5年RFS率为(74±8)%,与非DI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外周血白细胞数、生存状态评分(PS评分)是APL合并DIC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DIC是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APL致死及导致不良预后的直接原因,应早期诊断。血浆Fbg<1.0g/L、白细胞>20×109/L、PS评分2~4分预示DIC高危、病死率极高,应早期进行维甲酸及砷剂联合诱导治疗。
- 曲艺李艳何娟蔡大利高然
-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