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兴忠

作品数:139 被引量:12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43篇专利
  • 3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理学
  • 30篇核科学技术
  • 16篇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电子电信
  • 10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电气工程
  • 3篇机械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5篇正电子
  • 61篇正电子湮没
  • 16篇探测器
  • 15篇核探测
  • 14篇正电
  • 14篇正电子湮没寿...
  • 14篇光子
  • 12篇角关联
  • 10篇合金
  • 10篇放射源
  • 9篇信号
  • 8篇信息获得
  • 8篇溅射
  • 8篇磁控
  • 8篇磁控溅射
  • 7篇脉冲
  • 7篇纳米
  • 6篇束流
  • 6篇束团
  • 6篇微观结构

机构

  • 133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郑州大学
  • 9篇兰州大学
  • 8篇武汉科技大学
  • 7篇东华理工大学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河北工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国原子能科...
  • 2篇武汉工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近...
  • 1篇贵州大学
  • 1篇钢铁研究总院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桂林电子科技...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作者

  • 136篇曹兴忠
  • 113篇王宝义
  • 75篇张鹏
  • 67篇魏龙
  • 52篇于润升
  • 49篇况鹏
  • 29篇章志明
  • 18篇靳硕学
  • 17篇王英杰
  • 15篇姜小盼
  • 14篇马创新
  • 10篇马雁云
  • 10篇魏存峰
  • 9篇张仁刚
  • 9篇王平
  • 9篇李卓昕
  • 9篇李玉晓
  • 9篇吴亚茹
  • 9篇朱特
  • 8篇秦秀波

传媒

  • 13篇核技术
  • 11篇物理学报
  • 6篇高能物理与核...
  • 6篇第九届全国正...
  • 5篇原子核物理评...
  • 4篇第九届全国正...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金属学报
  • 2篇材料导报
  • 2篇电子元件与材...
  • 2篇材料导报(纳...
  • 2篇第八届全国正...
  • 2篇第五届反应堆...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物理实验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年份

  • 11篇2023
  • 13篇2022
  • 6篇2021
  • 12篇2020
  • 7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15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5篇2006
  • 11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用于薄膜样品表征的正电子湮没寿命高效测量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薄膜样品表征的正电子湮没寿命高效测量系统及方法,由正电子发射器、探测器阵列、被测薄膜样品组成;放射源放置于正电子发射器内,所述被测薄膜样品设置在正电子发射器和探测器阵列中的正电子探测器之间。本发明适用于...
张红强刘福雁况鹏张鹏王英杰章志明于啸天曹兴忠王宝义魏龙
V<,2>O<,5>薄膜的微观结构和电致变色特性的研究
采用直流磁控反应溅射在Si(100)衬底上溅射得到(001)取向的V<,2>O<,5>薄膜.X-ray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的结果表明,氧分压影响薄膜的成分和生长取向,在氧分压0.4Pa时溅射得到(001)取...
潘梦霄曹兴忠李养贤王宝义魏龙
关键词:微观结构电致变色
文献传递
正电子湮没寿命测量中干扰信号对谱仪和测量结果的影响
2023年
正电子湮没信号的精准采集与关联符合技术是寿命谱灵敏表征材料微观缺陷的基础。测量环境中放射性射线对正电子湮没信号采集的影响,制约着寿命谱方法在复杂辐射背景中应用,特别是在核结构材料中子辐照损伤研究中,中子活化诱发的放射性核素形成的γ射线本底,将影响正电子寿命谱仪的测量结果。为探究γ本底对正电子湮没寿命测量的影响规律,本文基于^(60)Co、^(137)Cs源设计了辐射背景仿真实验,结果显示:^(60)Co源产生的双高能γ射线是影响寿命谱形状及湮没寿命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高、低两种典型活度比(^(60)Co/^(22)Na为3.3和1.9)下的测量结果,并经活化反应堆压力容器钢样品放射性本底真实情况检验,结果发现:在低活度比下,辐射本底导致的偶然符合概率增大,寿命谱峰谷比显著变差;在高活度比下,除偶然符合外,信号错误符合概率急剧增加,谱形明显畸变且寿命值迅速减小。基于本文辐射背景放射源模拟方法及干扰γ的影响规律,可进一步探索正电子湮没寿命测量中γ本底排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王垒彭雄刚张红强于润升张鹏张鹏吴亚茹吴亚茹王宝义肖德涛曹兴忠
正电子湮没谱学研究半导体材料微观结构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在研究材料微观缺陷、微观结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针对阳离子空位等负电性空位型缺陷的研究中,可以获取材料内部微观缺陷的种类与分布的关键信息.正电子湮没寿命和多普勒展宽能谱是正电子湮没谱学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在半导体材料的空位形成、演化机理以及分布等研究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此外,慢正电子束流技术在半导体薄膜材料的表面和多层膜材料的界面的微观结构和缺陷的深度分布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正电子技术所得到的微观结构和缺陷、电子密度和动量分布等信息对研究半导体微观结构、优化半导体材料的工艺和性能等方面有着指导作用.本文综述了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围绕正电子研究平台在半导体材料微观缺陷研究中对材料的制备工艺、热处理、离子注入和辐照情况下,各种缺陷的微观结构的表征及其演化行为的研究成果展开论述.
曹兴忠宋力刚靳硕学张仁刚王宝义魏龙
关键词:半导体材料微观结构
基于介孔分子筛MCM-41“有机-无机”互穿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体系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介孔分子筛MCM-41内、外表面进行改性,并利用氮气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小角X衍射等进行表征,其结果显示KH550分子被引入MCM-41纳米孔道中,且—NH_2基团成功嫁接到MCM-41纳米颗粒表面.凝胶液相色谱实验结果证实本文中采用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低分子量环氧.随后,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不同MCM-41含量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最后,利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测量复合材料自由体积孔洞;利用透射电镜,动态热机械分析和交流击穿对复合材料宏观性能进行研究.复合材料超薄切片TEM观察结果显示,在低MCM-41添加含量时,MCM-41颗粒可在复合材料中良好分散.同时,环氧分子在外施作用力和硅烷偶联剂功能作用下引入纳米孔道,形成"有机-无机"互穿结构复合材料体系,增强MCM-41和环氧树脂间相互作用力,在低MCM-41添加含量下提高复合材料玻璃化温度(15.1%↑)和击穿电压(22.6%↑).
罗潘徐曼王绍辉徐阳曹兴忠张鹏
关键词:MCM-41环氧树脂自由体积
一种探测物体内部多元素分布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探测物体内部多元素分布的方法和系统,属于元素分析与成像领域。包括向待测物发射负缪子束,使用阵列探测器系统捕获逃逸射线,得到逃逸射线被所述探测器系统捕获时的位置信息和电压信号;基于所述电压信号得到被捕获的所有...
胡毅豪曹兴忠况鹏刘福雁张鹏贾萱于润升王宝义魏龙
一种正态电子偶素的湮没点定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态电子偶素的湮没点定位方法,属于核谱学技术领域,解决了o‑Ps湮没点位置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一种正态电子偶素湮没点定位方法,包括:电子偶素发生3γ湮没,位敏探测器探测得到3个湮没光子的入射时间和入射位置;...
况鹏吴亚茹刘福雁王英杰于啸天张红强曹兴忠张鹏章志明于润升王宝义魏龙
聚合物中正电子湮没特性的研究
<正>正电子进入聚合物中后,有一部分会热化并与聚合物组成原子的一个电子发生湮没,另一部分较高能的正电子则会形成电子偶素。根据组成电子偶素的正电子和电子自旋方向的不同,电子偶素可分为仲态电子偶素(p-Ps)和正态电子偶素(...
于润升杨静吴亚茹张静张鹏曹兴忠王宝义
文献传递
Fe-Ni纳米线阵列膜的结构、磁性和穆斯堡尔效应研究
本文用交流电化学沉积方法在阳极氧化铝模板上成功地制备了直径约16nm,长度4μm的Fe<,1-x>Ni<,x>(0≤x≤0.32)合金纳米线阵列.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宏观磁测量的结果表...
刘青芳王建波曹兴忠薛德胜
关键词:磁性穆斯堡尔效应显微结构
文献传递
FeCu合金中Cu纳米团簇低温正电子捕获增强效应研究
材料中空位型缺陷对正电子具有捕获效应,使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成为研究材料空位型缺陷的特色工具[1];研究发现材料中非空位型的溶质原子团簇对正电子同样具有捕获效应[2],并且溶质团簇和正电子的结合能与团簇的大小有关,团簇越小...
张鹏靳硕学卢二阳刘晓双于润升曹兴忠王宝义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