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安光

作品数:22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学
  • 10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英语
  • 11篇英语世界
  • 9篇元杂剧
  • 9篇杂剧
  • 4篇元散曲
  • 4篇散曲
  • 3篇译介
  • 3篇文化
  • 3篇国文
  • 2篇学术
  • 2篇言说
  • 2篇言说方式
  • 2篇元杂剧研究
  • 2篇杂剧研究
  • 2篇中国文论
  • 2篇中国文论建设
  • 2篇人间
  • 2篇人间词话
  • 2篇文化走出去
  • 2篇文论

机构

  • 17篇河南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河北民族师范...

作者

  • 22篇李安光
  • 1篇常亮
  • 1篇曹顺庆

传媒

  • 3篇燕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华戏曲
  • 2篇中外文化与文...
  • 1篇理论观察
  • 1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湖北工程学院...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国际汉学
  • 1篇翻译论坛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角度看翻译文学的归属被引量:2
2012年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认为,文学从一国到另一国的旅行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语言层面的变异、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及受接受国具体境遇、文化语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等三个方面的变化。只有以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来重新审视当今学界众说纷纭的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方能对其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定位。
李安光
关键词:翻译文学
《红楼梦评论》与《人间词话》言说方式的差异及对当今文论建设的启示
2013年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学术生涯中的两个经典学术文本,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境遇:前者因"以西套中"、牵强附会而遭人诟病,后者因"以中化西"、融通创新而为世人赞赏。这是它们"以西套中"和"以中化西"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造成的,其深层原因乃是王国维由先前过分倚重西方的哲学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和文学问题到后来自觉地融通中西,甚而回归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中化西的学术思维的根本转变。必须以其前后期不同哲学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架构为切入点,方能深入探求上述两种言说方式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当今中国的文论建设,亦处于一种"西化"(现代化)和"本土化"(民族化)的焦灼张力之中,通过对上述王国维两种不同的学术言说方式的转变的研究或许能为当下中国学界尤其是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李安光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言说方式中国文论建设
英语世界的元杂剧兴起论
2015年
由于史上相关研究资料的匮乏,有关元杂剧的兴起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众说纷纭,少有定论的一个学术问题。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者各自以其异域的独特学术视域审视该问题:杜为廉突出蒙元统治者与单一剧作家的积极作用、柯润璞主张"飞地"论、马克林与奚如谷则有意淡化蒙元一朝的历史作用而强调戏剧本身的内在历史演变、时钟雯与王琳达则是从内外因诸多方面综合辨证地考察和论述;其中某些观点虽难免失之于偏颇,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他们对该问题多角度的探讨尝试与深入思考。
李安光
关键词:英语世界元杂剧
中国的文化“失根”和文化自信力的缺失——以中国文学领域的表现为例被引量:12
2013年
中国要实现文化强国,必须克服中国的文化"失根"与文化自信力的缺失这个巨大障碍。中国传统文化自"五四"以来就遭到了不断被"边缘化"的命运,当今中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文化"失根"与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状态,而这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领域内则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中国文论"失语症"、回返影响现象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所反映的问题入手作透视,充分显示出当今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突出表明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恢复文化自信力的紧迫性和当代意义。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式文艺复兴如何可能的问题,是推进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问题。
曹顺庆李安光
关键词:文化强国自信力中国文学
似同而实异:爱德蒙与周萍悲剧命运之比较
2023年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爱德蒙与曹禺《雷雨》中的周萍,作为两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影响下的文学人物形象,他们之间遥契与类同性的悲剧命运遂构成了二者间的可比性。爱德蒙与周萍都具有外在社会环境制约下的自私与自卑的性格缺陷,都成长于缺失温情的家庭环境,而且具有相似的“父权”压制下的悲剧人生;但同时亦存在从内在个性特征到外在行为方式上的基本差异性。而他们这种似同而实异的悲剧命运,则主要是由其不同的阶级出身和成长的社会语境,以及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异质文化传统所造成的。
李安光张欣
关键词:悲剧命运
湖南汉寿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
2017年
湖南汉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中的常澧片,以往对其声调的分析全是采用传统的"听音笔录"方法。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对汉寿方言的单音节声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寿方言的声调包括阴平和阳去两个平调,调值分别记作55和33,阳平一个降升调,调值为213,上声一个降调,调值为21,以及阴去一个升调,调值为24。
邓茹梦李安光
关键词:单字调声学特征
英语世界的元散曲作家作品研究
2017年
英语世界的元散曲作家作品研究以贯云石和张养浩为中心,旁及张可久、马致远、冯子振诸人,既有鸿篇巨论,亦有精悍短文。林理彰致力于对贯云石生平史料及其创作历程的详尽钩沉考证,并从"引典、意象、象征、措辞、表达"等五方面对贯云石的散曲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语言分析;柯润璞则通过对史料的重新梳理与考证,解构了郑骞的"张养浩崇高论";另有吴黄舒琛的张可久专论,王琳达的马致远散曲主题的归结,以及刘君若对马致远小令中之对偶结构的研析等。与我国国内学界相比,英语世界的元散曲作家作品研究视域新异,不乏真知灼见,而且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对作品的译介,因而极具借鉴意义与价值,但其研究对象范围较窄,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够,进一步拓展元散曲研究的疆域、加大研究的力度仍是今后英语世界学者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李安光
关键词:英语世界元散曲作家作品研究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2018年
随着中国当下“一带一路”宏伟国际战略布局的全面铺展,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以世界性的眼光和国际化的胸怀重新审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海外传播状况.总结其传播规律,探求其中西异质文化语境下传播的差异性,则无疑是我们当今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跟进“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工程以及助推中国国际新形象确立的一个重要路径。
李安光
关键词:英语世界元杂剧一带一路
美国的元杂剧译介及其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元杂剧西传的主要阵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的元杂剧译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介特征:身份多元的译介主体、丰富的译介内容、多样化的译介载体、鲜明的时代演变特质以及灵活各异的译介策略等,这些无不彰显了美国元杂剧译介的独特学术意义和价值,即它一方面为英语世界的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累积了丰富而宝贵的基础学术资源;另一方面则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异质文明间文学和文化的有益交流与融合。梳理其译介成果、归结其译介特征与规律,无疑对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全面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性价值。
李安光
英语世界的元代公案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剧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世界的元代公案剧研究以华裔学者彭镜禧和美国学者乔治·海登为代表,却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就。他们结合具体戏剧文本归结了元代公案剧在语言、结构与主题以及"罪与罚"此等社会学意义上的一般特征;分析了"黑心"罪犯、无辜受害者、或正或邪的判官等三类人物形象的程式化特征,以及人物刻画的独特性特征。彭镜禧与海登的公案剧研究开创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新领域,呈现了元杂剧的独特戏剧性特征;但由于中西间文化的隔阂,在他们的相关探析中却也存有论述明显错误、分析不当的地方,这体现了作为英语世界的学者,他们囿于不同的视域而导致的一些在其元杂剧研究中不可规避的问题。
李安光
关键词:英语世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