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涛

作品数:35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房
  • 9篇心房颤动
  • 9篇房颤
  • 7篇心肌
  • 6篇动脉
  • 6篇消融
  • 5篇细胞
  • 4篇心病
  • 4篇型心
  • 4篇他汀
  • 4篇综合征
  • 4篇基因
  • 4篇冠心病
  • 4篇房室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心房颤动患者
  • 3篇心肌病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力衰竭

机构

  • 34篇河南省人民医...
  • 10篇河南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作者

  • 35篇杨海涛
  • 22篇王山岭
  • 18篇吴金涛
  • 17篇严丽洁
  • 13篇范宪伟
  • 10篇王丽霞
  • 10篇刘静静
  • 9篇段红艳
  • 5篇罗萍
  • 5篇黄彦生
  • 5篇王婷
  • 4篇胡娟
  • 4篇钱鹏
  • 4篇李永强
  • 4篇张雷明
  • 2篇胡光玲
  • 2篇段明勤
  • 2篇王顺保
  • 2篇许先静
  • 1篇王顺宝

传媒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0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族性血脂异常LPL基因新突变位点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对收集的1例血脂异常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确定其突变基因位点。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1例血脂异常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相关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与血脂异常有关的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使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并筛查患者家系成员和100例健康人,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使用Polyphen2、MutationTaster、SIFT和Provean这4种软件进行突变基因功能检测,并利用Swiss-Mode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结果:在受检人样品中检测到LPL基因的纯合变异c.1322+1G>A(编码区第1322+1位核苷酸由G变为A),在其子女样品中检测到LPL基因同位点的杂合变异。4种预测软件均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Swiss-Model软件结果显示该突变位点导致442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可能影响蛋白质的剪切和活化功能。结论:本研究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一血脂异常家系中发现LPL基因新的突变位点:LPL c.1322+1G>A。该突变可能是患者家系发生高三酰甘油血症的致病因素,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冠心病。此位点目前在我国人群中少见文献报道。
张智文王山岭刘静静吴金涛王婷赵丹清范宪伟杨海涛
关键词:家族性血脂异常基因突变
阿托伐他汀逆转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动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大小密切有关[1]。逆转和减少斑块的形成,稳定斑块的性质及减少斑块破裂出血以及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是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既往研究表明,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及多效性。因此有理由相信阿托伐他汀可能在短期内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杨海涛王丽霞王山岭严丽洁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颈动脉斑块
C反应蛋白与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关系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发生过脑卒中事件的房颤患者资料,同时纳入34例未发生脑卒中事件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指标,使用ROC曲线评价C反应蛋白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发生的价值。结果与非卒中组相比,卒中组中高血压患者较多(P<0.05),而在性别、年龄、抽烟、饮酒、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C反应蛋白、血小板和左心房内径(LAD)均较非卒中组高(P<0.05),而在血肌酐和LVEF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发生AUC为0.708(95%CI:0.587-0.829,P=0.003)。结论高C反应蛋白水平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房颤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监测。
张智文杨海涛
关键词:心房颤动C反应蛋白炎症卒中
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旁路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观察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旁路射频消融术后再发AF情况,探讨AF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67例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AF患者,均行旁路射频消融术治疗。随访3-36(31.6±10.0)个月,11例再发AF者为再发AF组,56例未再发AF者为未再发AF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CHA_(2)DS_(2)-VASc评分及房间传导阻滞(interatrial block, IAB)比率等临床资料。将67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存在IAB分为IAB组及无IAB组,根据年龄分为>50岁组及≤50岁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有无IAB及不同年龄组旁路射频消融术后AF再发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AF患者旁路射频消融术后AF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发AF组年龄>50岁(90.9%)、IAB(81.8%)、合并冠心病(27.3%)比率及CHA_(2)DS_(2)-VASc评分[2.0(1.0,3.0)分]均高于未再发AF组[39.3%、7.1%、1.8%、0.0(0.0±1.0)分](P<0.05),男性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比率,左心房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旁路存在逆向传导、单旁路及多旁路预激综合征比率与未再发AF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组旁路消融术后AF再发率(69.2%)高于无IAB组(3.7%)(P<0.05),年龄>50岁组旁路消融术后AF再发率(31.3%)高于年龄≤50岁组(2.9%)(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B(HR=29.03,95%CI:5.26-160.23,P<0.001)、年龄>50岁(HR=16.68,95%CI:1.61-172.82,P=0.018)是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AF患者旁路射频消融术后AF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IAB及年龄>50岁是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AF患者行旁路射频消融术后AF再发的危险因素。
吴金涛赵丹清张付涛张雷明胡娟吴蕊范宪伟胡光玲杨海涛严丽洁刘静静王山岭
关键词: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
盐酸普罗帕酮终止心梗后持续性室速的特征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终止心梗后持续性室速的特征及其机制。方法 32例陈旧性心梗后持续性室速患者在基线治疗基础上室速时应用普罗帕酮70mg在20min内静脉推注,根据能否终止室速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QRS时程的变化及室速的终止方式。结果有效组普罗帕酮应用前后QRS间期明显增宽(P<0.01);心室率明显减低(P<0.01),无效组普罗帕酮应用前后QRS间期及心室率变化不明显(P>0.05)。27室速终止患者中25例患者为室速突然中止占92.6%(25/27),2例患者逐渐终止占7.4%(2/27);应用普罗帕酮后无论是有效组还是无效组,血压较应用前都有所下降(P<0.05)。结论普罗帕酮作可以有效地终止心梗后持续性室速,其有效的特征是QRS间期明显增宽,心室率明显减低,识别普罗帕酮是否有效的特征对于避免过量用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杨海涛严丽洁王丽霞王山岭钱鹏吴金涛
关键词:普罗帕酮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
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携带ACTN2、MYBPC3和TNNI3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对收集的1例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突变位点分析,阐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与肥厚型心肌病有关的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使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同时筛查患者家系成员4例和健康人100例,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并利用SIFT、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这3种软件进行突变基因功能检测。结果:该家系除先证者外,4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3例携带ACTN2基因c.1162T>A错义突变(p.Trp388Arg),2例携带MYBPC3基因c.472G>A错义突变(p.Val158Met),2例携带TNNI3基因c.235C>T错义突变(p.Arg79Cys)。该家系的先证者同时携带上述3种突变基因。3种预测软件预测这3种突变均为有害突变。结论:在该患者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突变,携带多种突变的家系成员更易发生肥厚型心肌病,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张智文王婷杨海涛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基因型突变基因检测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PLR预测其左心房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LA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评价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NVAF患者LAT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华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16例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左心房是否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0)和非血栓组(n=86)。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LR预测NVAF患者LAT形成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相比,血栓组患者心房颤动病程长于非血栓组(P<0.05),而在性别、年龄、抽烟、饮酒、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体质量指数(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方面相比,血栓组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和PLR水平高于非血栓组(P<0.05),淋巴细胞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则低于非血栓组(P<0.05),而在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血尿酸(UA)和血红蛋白(Hb)等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相比,血栓组左心房内径(LAD)长于非血栓组(P<0.05),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非血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方程显示,心房颤动病程(OR=1.381,95%CI:1.081~1.765,P<0.05)、CRP(OR=2.113,95%CI:1.152~3.875,P<0.05)、LAD(OR=1.147,95%CI:1.005~1.308,P<0.05)和PLR(OR=1.025,95%CI:1.004~1.047,P<0.05)是NVAF患者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INR(OR=0.233,95%CI:0.087~0.622,P<0.05)是NVAF患者LAT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R预测LAT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653(95%CI:0.559~0.739,P<0.05)。结论PLR、心房颤动病程、CRP和LAD是NVAF患者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INR是NVAF患者LAT形成的独立保
黄莉莉胡光玲张智文杨海涛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形成
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sCRP、TNFα、IR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PCI术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58),二甲双胍组(n=58)。随访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后sCRP、TNFα、IR的水平以及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二甲双胍组sCRP、TNFα、IR的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的水平;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仅有降低趋势没有统计学差异。6个月随访过程中二甲双胍组临床事件发生率15.52%(9/58),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5.86%(15/58)。结论早期服用二甲双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PCI术患者的sCRP、TNFα、IR水平,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预后。
杨海涛严丽洁王山岭王丽霞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二甲双胍冠心病TNFΑ糖耐量水平
遗传性长QT综合征基因突变位点鉴定方法的探讨
2011年
目的:确定引起长QT综合征的基因突变位点,同时寻找鉴定基因突变的新方法。方法:应用普通的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分析先证者,找到突变位点后合成位点特异性引物,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长QT家系成员进行筛查。结果:发现了1个KCNH2新错义突变:跨膜片段S2的F463L,同时确定了家系成员中的基因携带者。结论:本研究发现的突变点丰富了LQTS离子通道突变的基因库资料,也为长QT家系的基因筛查寻找了一种新的方法。
杨海涛
关键词:长QT综合征基因突变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右心房增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与右心房增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1日至3月31日我院住院诊疗的2394例患者的心电图记录,CRBBB定义为心电图QRS波持续时间≥120 ms,I、V_(6)导联S波时限>R波时限,V_(1)和(或)V_(2)导联QRS波群呈RsR’,R’>R。比较CRBBB与非CR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RBB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RBBB患病率为1.5%(37/2394)。与无CRBBB患者相比,CRBBB患者的年龄及左、右心房直径更大,心房颤动及瓣膜病的发病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心房增大(OR=10.537,95%CI 5.332~20.821,P<0.001),年龄(OR=1.031,95%CI 1.005~1.058;P=0.019)、心房颤动(OR=3.251;95%CI 1.402~7.541;P=0.006)是CRBBB存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CRBBB与右心房增大存在相关性。
张付涛赵丹清刘晓洁吴金涛张雷明胡娟范宪伟杨海涛严丽洁刘静静张智文王山岭
关键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