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东

作品数:67 被引量:14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哲学宗教
  • 14篇文化科学
  • 8篇政治法律
  • 7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31篇伦理
  • 17篇民族
  • 14篇宗教
  • 9篇道德
  • 9篇德性
  • 8篇伦理思想
  • 8篇教育
  • 7篇主义
  • 6篇德性伦理
  • 6篇性伦理
  • 6篇儒家
  • 6篇伦理学
  • 5篇社会
  • 5篇生态伦理
  • 5篇文化
  • 4篇信仰
  • 4篇少数民族
  • 4篇社会主义
  • 4篇宗教伦理
  • 4篇宗教信仰

机构

  • 67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67篇王文东
  • 3篇严玉明
  • 2篇王志刚
  • 1篇杜继进
  • 1篇李文娟
  • 1篇李伟
  • 1篇熊坤新

传媒

  • 4篇满族研究
  • 4篇湖北工程学院...
  • 3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道德与文明
  • 3篇西北民族大学...
  • 2篇民族教育研究
  • 2篇阴山学刊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宗教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求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9篇2003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宗教伦理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向的思考
2010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宗教伦理学研究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自发到自觉,逐步开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宗教伦理学研究兴起的主导原因是: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广泛存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良好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现代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挑战,以及宗教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内在一体性。在不断整理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伦理学研究者做出了开拓性探索,使宗教伦理学逐步系统化、学科化。宗教伦理学研究发展趋向体现为:学术视阈不断拓展,基本理论研究走向深化;比较研究持续推进,理论、应用层面多元发展;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逐步确立,科学方法论体系日渐形成;针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为主流,理论建构显示活力。
王文东
关键词:宗教伦理学
论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的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被引量:2
2020年
在现代伦理学多样化理论取向的学术环境下,新时代德性伦理学是心性、行为、规范、工夫、境界五位一体的伦理学新形态。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是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发时代之心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道德支持和精神鼓舞的重要因素。民族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体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主体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追求自主、能动与自由的价值特质,原创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性贡献。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主流是马克思主义德性论或马克思主义德性伦理学,是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伦理学理论形态,对于当代人类反思和探讨伦理学的学科结构、推动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王文东
中国德性伦理传统的哲学支柱、普遍精神及其可能贡献
2023年
当代反传统主义者和某些很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德伦理学”者,对德性伦理的普遍性或世界性特质要么持否定态度,要么持怀疑心理。检视和反思中国德性伦理传统的根本方面,我们既可以看到德性伦理的特殊主义或历史主义的一面,也可以发现其中具有超越特殊主义或历史主义的普遍性或世界性的特质。中国德性伦理传统的世界性特质以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万物一心为根本体现,由此辐射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一系列普遍性精神或文化潜质即道心、仁善、天命和美德。中国德性伦理传统的哲学支柱与普遍性精神,在自我丰富与转化中唤起现代社会德性伦理创新的觉醒与真诚的回归,为今日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伦理问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建设提供新的思想灵感和精神资源。面对现代性道德困境,中国德性伦理传统在具体问题上仍然能够提供如何理解世界、实践及人的存在的思路。
王文东
关键词:德性伦理道德建设
丧礼孝道价值的嬗变与社会认同——以古典儒学为中心的考察
2024年
丧礼孝道价值的确立有赖于儒家的建构。周丧礼只称卒哭之后的吉祭为孝行,这应属于“享孝”或“追孝”的范畴。孔子则在“丧主哀”的认识下,以自觉之爱解释哀情,在将孝内化为人之德性的同时,确立起丧礼报恩尽孝的价值。葬制与祭制是儒家建构丧礼达孝路径的重点。儒家在丧主仁智品质的基础上,提出事死如事生的治丧原则,破解“死人无知”问题;儒家以理性主义的魂魄观取代“人死为鬼”的宗教观念,从人的“形—神”生命结构上说明祭祀对象的存在,提出事亡如事存的祭祀原则,破解“人鬼不存”问题。丧礼尽孝理念凭借其“益治世”与“合人情”的特点,在政治力量与民间信仰的推动下,在儒家化解社会治丧僭越、奢靡的实践以及回应佛、道教丧葬观的挑战中,成为先民有关丧礼的主流认知。追求以亲子真情为基础、呈现诗性特点的儒家丧礼,仍是我们领悟生死、探索厚养薄葬孝道模式的重要资源。
郭长兴王文东
关键词:丧礼社会认同
论当代宗教的伦理化趋势被引量:2
2006年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前沿,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期所刊发的四篇文章是国内青年学者近期在应用伦理学的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一文重申了分配与生产、交换的同等地位,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阐述了分配正义与合理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的问题。《论环境伦理学中的整体主义》一文则围绕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归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虽然都有其历史渊源,并且可以部分地解决环境伦理的规范问题,但都缺乏内在的自洽性,这就暴露了环境伦理学作为学科之不成熟性的事实。《论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核心任务》一文探讨了公共行政的一般特性以及在中国的特殊问题,从而揭示了中国公共行政建设的重点所在。《论当代宗教的伦理化趋势》一文考察了全球化视阈下的宗教的新变化,特别是信仰伦理成分的加重使它在今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王文东
关键词:宗教生活民族宗教矛盾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道教戒律体系建设及其历史经验
2014年
戒律体系不仅是道教信仰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之学,也是修行者初学入德之门必须修持的根本,是构成道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道教戒律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萌生和初步创制、完善和持续发展、多样化和系统建设、趋于衰落和重振四个阶段;其特色体现为依例制戒性、预防与范导并重、效力的规范性、实施的教育性诸方面。道教戒律体系重在强调个人修持、人格完善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表明道教是道德品性极为浓厚、内涵非常丰富的伦理型宗教。道教戒律体系建设内含体用合一、兼容并包、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之历史经验,当为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王文东
关键词:道教历史经验
德性伦理学的诠释逻辑与建构实践
德性伦理的诠释以及建立一种以"德性"为核心的本体论,在某种意义上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的基础。德性诠释学源自一种以"经世致用、成教立德"为宗旨的德性本体伦理、经学诠释观念与伦理实践的结合。德性本体论的建立需要通过对诠释学目前...
王文东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
转化与发展:牟子佛教孝道观的中国化阐释
2023年
孝道伦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涵盖个人道德修养、家庭美德建构、社稷国家治理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文化探索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所达之思想意境和智慧高度,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牟子理惑论》对两汉时期儒佛伦理观念中的重大分歧问题进行类比分析发现,无论是个人修养中的形神主次争议,还是家庭建设中的在家离家辩论,亦或是社稷治理中的积贮布施差别,都不能否认孝在其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牟子以儒家经典事迹和言论类比佛教教义原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元素,对印度佛教进行转化与发展,从而维系两大理论系统的协调稳定,赋予佛教孝文化新生,实现佛教的本土化与中国化变革。
李明书王文东
关键词:《牟子理惑论》儒佛之辨佛教中国化孝道观
东亚视域下的朱子德性论结构和特色——兼与朝鲜新儒学李退溪思想的若干比较
2021年
德性论是以德性(或美德)概念为伦理问题探讨的中心或基础,传统意义上它探讨的重点是"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予以探讨"人应该如何行动"并论证或说明与行为合理性的规范伦理有着显著的区别。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德性"问题因广受哲学关注而进入前沿领域,而新近研究表明,"德性"已逐步成为目前中国哲学、伦理学探讨之核心议题。
王文东
关键词:心统性情朱子学德性论仁义礼智李退溪新儒学
孔子“人道政为大”的精义及其转化发展——以《礼记》的“哀公问政”为中心的分析
2023年
孔子在“哀公问政”中提出“人道政为大”,大体反映了他在晚年关于如何治国理政的思想表达和经世追求。相关文献可能出自史官或他人所记,但所记既是孔子之语、反映的既是孔子思想,也应是孔子的著作,形成目前的文本不会晚于春秋末、战国前。“人道政为大”内蕴实现“人道”最重要的方式是以“礼”“德”治政,其核心是内德外礼,德主法辅,德政、礼治一体不分。这一治国理念对于了解孔子晚年的社会活动和整体思想发展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转化发展儒家治国理念提供了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支柱和基础。“人道政为大”强调的治国以礼、德为贵,仍然是当代治国理政需要考虑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和伦理传统,恰当理解、正确使用这一资源和传统包含的经验和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提供文化基因。
王文东
关键词:精义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