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起搏
  • 2篇电极定位
  • 2篇心室
  • 2篇心室起搏
  • 2篇心脏
  • 2篇右室
  • 2篇右心
  • 2篇右心室
  • 2篇右心室起搏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心动图
  • 1篇心尖
  • 1篇心尖部
  • 1篇心尖部起搏
  • 1篇心脏彩色多普...
  • 1篇心脏彩色多普...
  • 1篇心脏超声
  • 1篇右室间隔部
  • 1篇右室间隔部起...

机构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张树龙
  • 5篇王晓东
  • 3篇董颖雪
  • 2篇尹晓盟
  • 2篇杨延宗
  • 2篇王尹曼
  • 2篇常栋
  • 2篇高连君
  • 2篇夏云龙
  • 1篇侯丽娜
  • 1篇王小会
  • 1篇何明哲
  • 1篇王莹琦
  • 1篇王野
  • 1篇臧小彪

传媒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心电图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右室间隔部起搏一定优于心尖部起搏吗?被引量:2
2010年
起搏器心室电极通常放置在右心室心尖部,然而大量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双腔起搏器/右心室心尖部(DDD/R)起搏与单腔心室起搏器(VVI/R)相比不能减少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心尖起搏密切相关。因此,右室间隔部起搏应运而生,因其可获得接近心脏生理性激动顺序,在血流动力学、心电生理和病理生理学上有一定优势,然而在一些长期和短期的随访研究中发现,间隔部的起搏对已有左室功能损伤的患者较有利,对左室功能正常患者作用不明显,而且主动电极有心脏穿孔和冠状动脉损伤的潜在风险。因此,应综合权衡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状态以及预计达到的结果选择生理性起搏位点,以降低起搏器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中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总体死亡率。
王尹曼王晓东张树龙
关键词:右室心尖部右室间隔部起搏
心脏超声及X线对右室起搏电极定位的比较
2012年
目的通过比较体表心电图起搏QRS波群的时限,判断心脏超声和传统X线透视对右室起搏部位的定位差异。方法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60例,固定角度的X线下将右室起搏部位分成高位间隔、低位间隔和心尖部三组。心脏超声对上述患者重新定位,同样进行上述分组。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起搏部位定位的差异及两种评价方法起搏QRS波群时限的差异。结果(1)心脏超声与X线评价电极位置为间隔部患者QRS时限分别为0.133±0.008 s和0.141±0.009 s,前者较后者明显缩短(P<0.05)。两种方法评价为非间隔的患者QRS时限分别为0.161±0.011 s和0.163±0.012 s,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评价为高位间隔组的QRS时限无显著差异(0.136±0.009 s vs 0.134±0.008 s,P>0.05)。X线评价为低位间隔组的QRS时限较心脏超声评价为低位间隔组长(0.149±0.010 s vs 0.133±0.011 s,P<0.05)。(2)X线定位于间隔的40例心脏彩超下可见电极位于右室间隔31例,非间隔部位9例(其中包括2例位于右室游离壁,7例位于右室心尖部),两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X线评价为间隔而超声评价为非间隔的9例患者QRS时限,与X线和超声均评价为间隔的31例患者QRS时限比较为0.163±0.010 s vs 0.133±0.008 s(P<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脏超声与X线透视对右室起搏部位的判断存在差异,超声对右室起搏电极位置的评价明显优于X线。
王晓东臧小彪张树龙王野王小会侯丽娜何明哲常栋尹晓盟董颖雪夏云龙高连君杨延宗
关键词:起搏器心脏超声X线透视QRS波群时限
超声心动图及X线对右心室起搏电极定位的比较
目的目前临床上应用心脏X线透视指导心脏起搏电极导线植入,但二维影像对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判断的准确性得到质疑。本研究用心脏彩超评价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通过体表心电图QRS波的时限,判断超声心动图和X线透视对起搏部位的定位差...
王晓东杨延宗董颖雪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王莹琦尹晓盟常栋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的再评价
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心脏X透视指导心脏起搏电极置入,虽然部分病例有较佳的起搏部位,但起搏的QRS时限仍然较宽,未达到生理性起搏的标准。研究应用心脏彩超对右室起搏电极位置进行重新评价,通过体表心电图起搏QRS波时限比较,判断...
王晓东张树龙董颖雪
文献传递
生理起搏现代概念被引量:3
2011年
近年来,随着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揭晓,生理性起搏的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起搏模式上应用各种程控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右室起搏,鼓励自身传导。采用能尽量模拟心脏正常传导及最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起搏部位。生物起搏器能更生理性的恢复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远程监控、远程随访、病情监测等多种新功能提高了起搏器的工作效率,扩展了起搏器的功能。现就起搏模式和部位的生理化以及生物起搏器、起搏器的远程监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晓东王尹曼张树龙
关键词:生理性起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