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永生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液相
  • 2篇血液相容性
  • 2篇相容性
  • 1篇动脉
  • 1篇毒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药物缓释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活性
  • 1篇自组装
  • 1篇钛合金
  • 1篇钛合金表面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毒
  • 1篇细胞毒性
  • 1篇细胞毒性实验
  • 1篇流型
  • 1篇纳米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王永生
  • 4篇刘成珪
  • 4篇张凯伦
  • 3篇程龙
  • 3篇李源
  • 1篇孟刘坤
  • 1篇肖亚琼
  • 1篇叶巍
  • 1篇郭兴蓬
  • 1篇周成

传媒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体外血液相容性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2012年
目的评价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物理特性、体外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探求其作为人工心血管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然后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粘附实验、细胞毒性实验、体外细胞粘附实验对其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并与涤纶(Dacron)作平行对照。结果 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血液相容性较高,经统计学分析与Dacro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体外细胞粘附实验中,经细胞计数Dacron为(5.34±0.94)×103,PCL-PEG静电纺丝膜为(7.82±0.85)×104,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为(8.04±0.84)×104,PCL-PEG/BSA-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则为(1.39±0.76)×105,经统计学分析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与Dacron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L-PEG/BSA-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与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血液相容性较高,且更易于与内皮细胞粘附,显示其成为人工心血管替代材料的前景。
王永生张凯伦程龙李源周成刘成珪
关键词:血液相容性细胞毒性实验生物学活性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纤维缓释载体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应用同轴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以聚己内酯(PCL)为壳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牛血清蛋白(BSA)为芯的纳米纤维缓释载体,观察其体外缓释VEGF的特性,并检测释放VEGF的活性。方法观察15—18kV电压下制备出来的VEGF纳米纤维缓释载体的形貌结构特征,分别在第1、3、7、15、30天检测BSA和VEGF的释放量分别为BSA/PCL(17%、34%、38%、45%、56%),BSA/PCL.聚乙二醇(PEG)(30%、45%、80%、89%、92%),VEGF(5%、10%、20%、60%、90%),绘制时间.累积释放量曲线(%),检测释放VEGF的活性,并与新鲜的VEGF组和无VEGF组作为平行对照。结果15、16、17、18kV制备出来的同轴静电纺丝直径为分别为(282.00±43.57)、(199.13±32.87)、(182.00±27.74)、(159.00±36.33)nm。VEGF在30d内逐渐释放,累积释放量98%,释放出来YEGF的生物学活性与新鲜的VEG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VEGF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以PCL为壳层,VEGF和BSA为芯的纳米纤维缓释载体,通过调整电压可以控制纳米纤维的直径,该载体还能够保持VEGF的生物学活性并持续释放,同时可以通过加入PEG来调节其释放量。
刘成珪王永生李源程龙叶巍张凯伦
关键词:药物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纤维
钛合金表面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涂层聚电解质多层膜,评价其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以肝素为最外层的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并对该聚电解质多层膜进行物理表征分析,再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蛋白吸附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和兔颈动脉腔内植入实验,对其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与裸钛合金和(或)膨体聚四氟乙烯作平行对照。结果钛合金表面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溶血率为0.690%,该涂层可以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到(51.33±2.87)s,减少白蛋白的吸附量,尤其减少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并且减少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体内动物实验中进一步证实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可以有效地减少材料表面血栓的形成。结论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膜,可以使钛合金的血液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显示了静电自组装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李源程龙王永生刘成珪郭兴蓬张凯伦
关键词:钛合金肝素血液相容性静电自组装表面改性
分流型兔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及改进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建立外周左向右分流的新型兔肺动脉高压模型的方法。方法手术建立颈部、腋部、颈部+腋部分流模型,术后16及24周开胸测肺动脉压力,取心肺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和Gomori’s醛复红染色,观察肺小动脉肌化程度及继发性右室肥厚。结果术后16周颈部+腋部分流组的肺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小血管肌化程度及继发性右室肥厚改变明显,24周时上述指标进一步加重;而24周时,颈部分流仅引起轻度肺动脉高压,腋部分流组未见改变。结论较单纯颈部或腋部分流模型,颈部+腋部双分流是一种更为成功的分流型肺动脉高压模型。
刘成珪王永生孟刘坤肖亚琼张凯伦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