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源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血液相
  • 3篇血液相容性
  • 3篇细胞
  • 3篇相容性
  • 3篇米粒
  • 3篇纳米粒
  • 3篇肝素
  • 2篇细胞相容性
  • 2篇PLGA纳米...
  • 1篇毒性
  • 1篇新辅助治疗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药物缓释
  • 1篇医院感染
  • 1篇造影
  • 1篇造影剂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8篇李源
  • 6篇程龙
  • 6篇张凯伦
  • 4篇刘成珪
  • 3篇王永生
  • 2篇曹建军
  • 1篇王国斌
  • 1篇袁野
  • 1篇袁野
  • 1篇叶巍
  • 1篇王征
  • 1篇王征
  • 1篇胡志伟
  • 1篇曹阳
  • 1篇郭兴蓬
  • 1篇陶凯雄
  • 1篇王莹
  • 1篇曹阳
  • 1篇周成

传媒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3
  • 4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策略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2年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nCRT)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目前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LARC)的标准治疗模式。nCRT具有良好的降低肿瘤分期作用,且有15%~20%的LARC患者在nCRT后可以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鉴于手术潜在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生存质量下降等考量,针对新辅助治疗后获得cCR的患者,有学者提出了等待观察策略(W&W):即不接受手术,定期复查,从而保留器官功能,在不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前提下提高生存质量。然而,W&W实施过程中出现出了以下问题:(1)应用何种新辅助治疗方案能尽可能地提高cCR率?(2)新辅助治疗后多久作为监测cCR的最佳时间?(3)cCR的正确评估及其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关系?(4)接受W&W患者长期预后是否能达到同等手术根治效果?(5)W&W患者长期随访困难及可能的复发转移该如何处理?基于此,笔者通过对W&W开展以来的研究状况、cCR面临的争议点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为cCR患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郝璐袁野袁野李源曹阳李源曹阳曹阳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治疗
基于共现分析的国际医院感染研究热点可视化探析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国外医院感染相关文献的共现分析探索国外医院感染的研究热点。方法 以多种英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通过引文及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国外医院感染研究热点。
王莹李源金学兰谈宜斌吴松杰邓敏田佳
关键词:医院感染共现分析可视化CITESPACE
装载肝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采用双次乳化法制备装载有肝素的PLGA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外缓释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方法①使用双次乳化法制备PLGA-肝素纳米粒(PLGA-Hep NPs);②对PLGA-Hep纳米粒进行理化分析和体外缓释效果评价,主要指标有:纳米粒径分析、表面形态观察,测定药物载药量和绘制体外缓释曲线等;③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评价PLGA-Hep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①所制备的PLGA-Hep纳米粒呈球形,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肝素载药量与初始肝素投入量相关,当肝素投入量为100mg时,粒径平均大小为(184.8±3.0)nm,Zeta电位为(-20.24±0.83)mV,1mg PLGA-Hep纳米粒装载(48.7±2.3)μg肝素;②体外缓释试验提示:突释阶段肝素释放率在24h内达(26.6±2.8)%,缓释阶段纳米粒可稳定释放,在14d时释放达(54.9±1.9)%;③细胞增殖实验提示PLGA-Hep纳米粒对细胞体外生长无不良影响,细胞相容性好。结论采用双次乳化法制备的PLGA-Hep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效应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显示了PLGA纳米粒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曹建军李源程龙张凯伦
关键词:缓释PLGA纳米粒肝素细胞相容性
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体外血液相容性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2012年
目的评价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物理特性、体外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探求其作为人工心血管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然后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粘附实验、细胞毒性实验、体外细胞粘附实验对其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并与涤纶(Dacron)作平行对照。结果 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血液相容性较高,经统计学分析与Dacro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体外细胞粘附实验中,经细胞计数Dacron为(5.34±0.94)×103,PCL-PEG静电纺丝膜为(7.82±0.85)×104,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为(8.04±0.84)×104,PCL-PEG/BSA-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则为(1.39±0.76)×105,经统计学分析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与Dacron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L-PEG/BSA-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与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血液相容性较高,且更易于与内皮细胞粘附,显示其成为人工心血管替代材料的前景。
王永生张凯伦程龙李源周成刘成珪
关键词:血液相容性细胞毒性实验生物学活性
携带质粒的PLGA纳米粒-超声微泡复合体的构建及细胞相容性研究
2013年
目的构建携带tPA基因质粒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超声微泡复合体,检测其理化性质、体外缓释方式、细胞相容性。方法应用双次乳化法制备携有tPA基因质粒的PLGA纳米粒;应用薄膜水化超声法制备阳离子超声微泡;两者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形成质粒-纳米粒-超声微泡复合体(plasmid encapsulated nanoparticle-mi-crobubble complex,PENMC)。检测PLGA纳米粒的质粒载量,该复合体PENMC的质粒载量;检测PLGA纳米粒及复合体体外缓释质粒的情况;CCK-8法检测纳米粒及复合体PENMC的细胞毒性。结果检测携带质粒的纳米粒粒径为(217.2±2.2)nm,zeta电位为(-15.24±0.83)mV。微泡平均大小为(3.2±1.5)μm,zeta电位为(13.66±2.05)mV。微泡浓度为(4.3±1.1)×108/mL。PENMC平均直径为(4.6±1.7)μm,zeta电位为(2.23±1.45)mV。浓度为(3.0±1.3)×108/mL。1mg PLGA纳米粒载有质粒(42.3±2.1)μg。1mL PENMC中带有质粒(20.5±2.7)μg。PLGA纳米粒及复合体PENMC前7d累计释放量均为(57±3)%。起始段短时间内快速释放,后呈现稳定、缓慢释放。体外细胞毒实验证实PLGA纳米粒及复合体PENMC均未见明显细胞毒性效应。结论所构建的纳米粒-超声微泡复合体显示出较好的缓释效果,较低的细胞毒性,为后续将其应用于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程龙刘成珪张凯伦胡志伟李源
关键词:纳米粒超声微泡造影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非病毒载体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纤维缓释载体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应用同轴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以聚己内酯(PCL)为壳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牛血清蛋白(BSA)为芯的纳米纤维缓释载体,观察其体外缓释VEGF的特性,并检测释放VEGF的活性。方法观察15—18kV电压下制备出来的VEGF纳米纤维缓释载体的形貌结构特征,分别在第1、3、7、15、30天检测BSA和VEGF的释放量分别为BSA/PCL(17%、34%、38%、45%、56%),BSA/PCL.聚乙二醇(PEG)(30%、45%、80%、89%、92%),VEGF(5%、10%、20%、60%、90%),绘制时间.累积释放量曲线(%),检测释放VEGF的活性,并与新鲜的VEGF组和无VEGF组作为平行对照。结果15、16、17、18kV制备出来的同轴静电纺丝直径为分别为(282.00±43.57)、(199.13±32.87)、(182.00±27.74)、(159.00±36.33)nm。VEGF在30d内逐渐释放,累积释放量98%,释放出来YEGF的生物学活性与新鲜的VEG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VEGF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以PCL为壳层,VEGF和BSA为芯的纳米纤维缓释载体,通过调整电压可以控制纳米纤维的直径,该载体还能够保持VEGF的生物学活性并持续释放,同时可以通过加入PEG来调节其释放量。
刘成珪王永生李源程龙叶巍张凯伦
关键词:药物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纤维
钛表面壳聚糖/PLGA-肝素纳米粒聚电解质多层膜的制备及体外血液相容性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对钛表面涂层壳聚糖/PLGA-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CS/PLGA—HepPEMs)来改善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方法(1)采用双次乳化法制备装载肝素的PLGA纳米粒(PLGA—HepNPs);(2)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壳聚糖和PLGA-肝素纳米粒聚电解质多层膜;(3)对钛表面涂层进行理化分析;(4)评价该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血液相容性。结果(1)PLGA-肝素自组装形成的聚电解质多层膜表面光滑,结构均一;(2)壳聚糖/PLGA-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溶血率为0.73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壳聚糖/PLGA—Hep组可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为(72.33±1.95)s,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壳聚糖/PLGA—Hep组血浆C3a水平测定为(1.23-±0.39)mg/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血小板黏附实验显示该涂层减少了血小板黏附和激活。结论壳聚糖和PLGA—Hep纳米粒自组装形成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可以提高钛金属的体外血液相容性。
曹建军李源程龙张凯伦
关键词:肝素壳聚糖纳米粒
钛合金表面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涂层聚电解质多层膜,评价其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以肝素为最外层的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并对该聚电解质多层膜进行物理表征分析,再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蛋白吸附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和兔颈动脉腔内植入实验,对其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与裸钛合金和(或)膨体聚四氟乙烯作平行对照。结果钛合金表面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溶血率为0.690%,该涂层可以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到(51.33±2.87)s,减少白蛋白的吸附量,尤其减少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并且减少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体内动物实验中进一步证实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可以有效地减少材料表面血栓的形成。结论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膜,可以使钛合金的血液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显示了静电自组装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李源程龙王永生刘成珪郭兴蓬张凯伦
关键词:钛合金肝素血液相容性静电自组装表面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