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文科

作品数:18 被引量:54H指数:6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大熊猫
  • 7篇自然保护
  • 7篇自然保护区
  • 7篇保护区
  • 5篇生境
  • 4篇物种
  • 3篇生境选择
  • 3篇物种多样性
  • 3篇马边大风顶自...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土地利用
  • 2篇鸟类
  • 2篇卧龙自然保护...
  • 2篇相机
  • 2篇红外相机
  • 2篇GIS
  • 2篇采笋
  • 1篇大熊猫生境
  • 1篇典型草原
  • 1篇动态特征

机构

  • 13篇西华师范大学
  • 12篇教育部
  • 6篇内蒙古农业大...
  • 3篇四川省野生动...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四川卧龙国家...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8篇白文科
  • 12篇张晋东
  • 11篇周材权
  • 6篇董鑫
  • 3篇古晓东
  • 2篇胡露
  • 2篇李玉杰
  • 1篇赵姗姗
  • 1篇迟文峰
  • 1篇黄尤优
  • 1篇王志军
  • 1篇郝润梅
  • 1篇王光磊
  • 1篇王鹏彦
  • 1篇张昊
  • 1篇唐卓
  • 1篇杨彪
  • 1篇杨霞
  • 1篇洪明生
  • 1篇王盼

传媒

  • 4篇四川林业科技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兽类学报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内蒙古林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西部资源
  • 1篇草原与草业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为调查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布设了78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鸟类有效照片530张,鉴定鸟类34种,分属4目9科,包括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和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其中,物种相对丰富度(RAI)排名前五的鸟类分别是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白鹇、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在季节上,秋季的鸟类相对丰富度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空间上,大多数鸟类偏好活动于常绿落阔混交林以及海拔2200—2700 m的生境。部分珍稀保护鸟类(如四川山鹧鸪、血雉等)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建议保护区针对这些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开展更全面的保护工作(如栖息地适宜性调查和种群动态监测等)。
吴沛桦侯金黄耀华张栋耀白文科付励强周材权周材权
关键词:鸟类资源物种丰富度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
四川大熊猫保护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2023年
为了解大熊猫保护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本文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所属的37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生境威胁因子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及InVEST模型等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视角对大熊猫保护地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林地(+1.49%)、建设用地(+59.72%)和水域(+27.79%)面积增加,草地(-2.44%)和耕地(-2.14%)面积减少,变化类型以草地、林地相互转化以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变化与景观破碎度变化范围在空间上大致相同,景观破碎度高的地区,生境质量明显较低;生境质量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改善(952.35 km2)的区域面积小于下降(1562.38 km2)的区域,但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生境质量保持稳定;整体生境退化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生境退化程度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0.018上升至2020年的0.022,且生境退化程度高和生境质量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东部和南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以为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胡露冯彬白文科董鑫董鑫张晋东张晋东黄尤优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同域分布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时空生态位特征被引量:8
2022年
为了解同域分布有蹄类在环境复杂的山地森林生境中以何种方式维持种间关系以实现稳定共存,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日活动模式分析了四川省岷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五大山系同域分布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与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时空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1)在四川省五大山系,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8006.0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8%,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015.90 km^(2),中华斑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1073.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71%,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396.22 km^(2);(2)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在生境因子选择上相似性高、栖息地重叠面积大,其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D=0.776,I=0.949,其适宜栖息地的主要重叠区域位于岷山和邛崃山系;(3)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为0.812;(4)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属于同域分布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物种,中华鬣羚的存在会显著影响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P=0.016);二者同域分布时都会增加其昼间活动强度,并增加活动高峰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本研究初步分析了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时空生态位特征,揭示了二者在空间、时间生态位上种群共存及种间竞争的耦合关系。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同域分布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近缘物种的共存机制及种间竞争关系,为有蹄类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冯彬胡露赵姗姗董鑫董鑫张栋耀张晋东张晋东周材权
关键词:有蹄类种间关系日活动节律生态位
基于GIS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与利用被引量:10
2017年
在ArcGIS 10.2的支持下,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和生物因子(植被、竹林类型)上的生境选择(动物利用某种生境类型面积占其家域的比例)与利用(动物家域内某生境类型面积与保护区的这一类型面积的比例)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因子:卧龙大熊猫在生境选择过程中,生境利用率较高的海拔区间为1 5 00~3 000 m,平均利用率达到了55.93%,而生境选择的主要海拔区间为2 000~3 500 m,占空间利用面积的89.64%;大熊猫生境利用在坡度上相对均匀,而生境选择的主要坡度区间为20°~50°,占空间利用面积的85.56%;生境利用率最高的坡向区间为270°~315°,占比达到了31.88%。(2)生物因子:大熊猫生境利用率较高的植被类型区域为亚高山针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林,利用率分别为51.04%和70.20%;而生境选择的主要植被类型区域为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占空间利用面积的90.23%;生境利用率最高的竹林类型区域为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林,利用率达到了51.63%,而生境选择的主要竹林类型为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冷箭竹,二者占空间利用面积的95.20%。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不同地形和生物因子分异区间(类型)大熊猫的生境面积分布和空间利用模式特征,丰富了大熊猫生境选择与利用特征的研究手段。
白文科张晋东杨霞迟文峰董鑫李程古晓东周材权
关键词:GIS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及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20年
为了调查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保护区永红、高卓营、白家湾、沙腔4个保护站片区布设了79台红外相机,对研究区域内兽类资源进行了连续监测,记录到兽类5目16科25种,其中物种相对丰富度前10的兽类分别是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野猪Sus scrof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在时间节律上,小熊猫和大熊猫在秋、冬季活动更频繁且昼夜都在活动,但以白天活动为主;藏酋猴在秋季和夏季有2个活动高峰期且是典型的昼行型动物,而中国豪猪和豹猫在春季活动相对频繁且都是典型的夜行型动物。在空间分布上,藏酋猴分布范围最大,其次是黄喉貂和小熊猫;不同季节,这10种兽类在各个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出垂直迁徙特征。根据红外相机数据反映出的兽类时空分布特征,可以针对保护区珍稀濒危兽类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为保护区开展相关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付励强白文科郭桢杉黄耀华立言伍叶杨彪杨彪董鑫董鑫张晋东
关键词:红外相机
川金丝猴家域的季节性差异被引量:2
2021年
野生动物家域与生境利用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属树栖灵长类,其分类地位以及种群结构都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是森林物种的典型代表之一。利用家域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四川省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数量约250只的川金丝猴群的家域和生境利用的季节性差异,以及不同利用强度的家域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川金丝猴群家域与生境利用的季节性变化明显,(1)家域面积上,冬季的家域面积最小,仅为4.94 km^(2),而春季家域面积开始逐渐扩大,秋季的家域面积达到最大,为25.17 km^(2),并有更多的核心区域,但斑块数目较少,表明川金丝猴的秋季家域破碎化程度较低。冬季家域面积最小;夏季各利用强度生境的斑块数量均为最大值,表明夏季家域具有最高的破碎化程度。随着各季节家域范围内利用强度等级的降低,其空间利用面积也逐渐增大。(2)空间连通性上,秋季家域的区域连通性最高,而夏季和冬季的连通性较低;冬季家域利用的空间分布也较其他季节稍有分散。(3)生境利用上,川金丝猴家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3200 m,坡度10°—50°,坡向区间为0°—60°、180°—360°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而各季节生境利用面积占比却有所不同。该研究揭示了川金丝猴家域的季节变化及空间格局,为针对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董鑫董鑫楚原梦冉赵姗姗张晋东张晋东
关键词:家域生境利用景观格局指数
大金川切割山地鸟类多样性及人类干扰因子研究
2019年
[目的]调查大金川切割山地鸟类资源及人类干扰状况。[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大金川切割山地鸟类的物种组成、鸟类多样性及人为干扰等。[结果]共调查到61种鸟类,隶属6目23科49属,其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名录的鸟类4种,皆为近危(NT),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8种,其中鹰科、雉科、鸫科、鹟科鸟类的多样性较高。不同海拔、生境下的鸟类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2000~4000m中高海拔地区的鸟类物种丰富度较高,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中的鸟类丰富度高于草甸、针叶林等。放牧是调查区域主要的人类干扰因子,受干扰的主要是鸡形目和隼形目鸟类。[结论]大金山切割山地鸟类资源丰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人为干扰。建议当地政府应注重发展当地居民的其他生计,控制放牧干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同时相关保护部门也应加强非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监测与保护。
王玉君向姣白文科李玉杰赵姗姗李玉杰周材权
关键词:鸟类物种多样性生境类型
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的作用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评估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的作用,2018年 9月对保护区内采笋管理区域和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未管理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采笋管理区域与未管理区域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的生长状况以及森林植被特征。结果显示: 1)采笋管理区域的竹笋株高与数量明显大于未管理区域的相关指标( p <0.05),竹笋基径,成竹株高无明显差异。2)采笋管理区域乔木胸径,乔木树高,灌木层盖度大于未管理区域,且差异显著( p <0.05)。可见,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产生正面作用,而连续采笋不仅影响了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也在改变大熊猫生境的森林植被特征。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大熊猫的生存,保护区实行科学的采笋管理政策是有效的,建议在其他保护区推广。
洪洋张晋东白文科黄耀华付励强
关键词:大熊猫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人为采笋对大叶筇竹生长及大熊猫采食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南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各种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区范围内的大熊猫数量从1992年的36只锐减至2012年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18只。为了探讨大熊猫数量下降的缘由,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人为采笋活动和大叶筇竹生长状况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周边居民的采笋活动由来已久,采笋的群体组成和空间范围都在逐年扩大,采笋收入是居民生活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20年前的竹子生长状况相比较,采笋活动使得大叶筇竹的基径、高度和密度下降明显。因此,人为采笋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马边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白文科董鑫董鑫王光磊古晓东古晓东
关键词:大熊猫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凉山山系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动态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濒危物种的主要威胁,建立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减轻栖息地破碎化给野生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以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和麻咪泽3个毗邻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分析了从全国大熊猫第三次调查(3调,2000年)到第四次调查(4调,2010年)研究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与连通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内,从3调到4调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73 km^(2),主要分布于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和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内,而在两个保护区交界处大熊猫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4 km^(2);从3调到4调研究区域内整体连通性呈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北部,面积为625 km^(2);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南部和麻咪泽保护区内的连通性增加,面积为617 km^(2)。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模拟区域内大熊猫潜在廊道分布,3调潜在廊道总长度5130 km,4调为4003 km,3调到4调潜在廊道长度减少了1127 km。结合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大熊猫适宜栖息地分布和栖息地连通性的变化原因,发现,相关政策的实施(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有效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但当地居民生计模式的调整(从依赖传统农业转向经济价值较高的畜牧业),增加了部分区域的人类活动,致使某些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受到了阻碍。因此,建议严格控制研究区域内的人类干扰以保证良好的大熊猫种群连通性,以利于大熊猫局域种群的稳定和壮大。
毛泽恩洪洋王玉君付励强罗欢黄耀华刘婷婷白文科张晋东张晋东
关键词:连通性生态廊道凉山山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