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海霞

作品数:12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病理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细胞瘤
  • 3篇脑膜
  • 2篇水肿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外科
  • 2篇文献复习
  • 2篇临床医生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脑膜肿瘤
  • 2篇复习
  • 2篇病理学
  • 1篇第四脑室
  • 1篇多发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12篇程海霞
  • 8篇汪寅
  • 3篇初曙光
  • 3篇毛颖
  • 3篇陈宏
  • 2篇李超
  • 2篇朱静静
  • 2篇熊佶
  • 2篇冯晓源
  • 2篇周良辅
  • 2篇张夏玲
  • 1篇吴瀚峰
  • 1篇鹿斌
  • 1篇刘晓东
  • 1篇叶红英
  • 1篇周丽诺
  • 1篇黄杉
  • 1篇刘莉
  • 1篇高名士
  • 1篇吴劲松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含有血管中心性排列特征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3年
研究背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常见于小脑的低级别胶质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本文报告1例临床罕见、发生于成人幕上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病例,其病理形态与典型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略有不同:脑组织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围绕玻璃样变性小血管呈单层排列,即所谓的血管中心性生长。本文拟探讨含有血管中心性排列特征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并讨论其与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学鉴别要点,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28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癫大发作,抗癫药物治疗无效,脑电图检查未发现典型的癫样放电或局灶性δ波。影像学检查以额叶皮质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伴壁结节为特征性表现。术中可见肿瘤组织质地较韧,表浅为囊性结构、深部呈实质性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胞核呈圆形、卵圆形,胞质两端突起细长毛发状,围绕玻璃样变性小血管单层排列,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核伸展呈梭形,束状致密排列或疏松星网状排列,偶见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颗粒小体形成。肿瘤细胞弥漫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S-100蛋白、巢蛋白和CD56,局灶性表达Olig2,不表达上皮膜抗原、异柠檬酸脱氢酶1、P53、神经元核抗原、神经微丝蛋白、突触素及CD34,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病理诊断:左侧额叶含有血管中心性排列特征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Ⅰ级)。术后未行放射治疗或药物化疗,随访1年余未出现癫发作,肿瘤无复发。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儿童,以小脑多见,发生于成人及幕上者少见,含有血管中心性排列特征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形态特殊,诊断时应注意与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星形母细胞瘤、血管中心型胶质瘤、皮质室管膜瘤及乳头状型胶质神经元肿瘤相鉴
程海霞汪寅
关键词:脑肿瘤星形细胞瘤毛细胞听觉
STAT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孤立性纤维瘤/脑膜血管外皮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探讨STAT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孤立性纤维瘤(SFT)/脑膜血管外皮瘤(HP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7例sgr/脑膜HPC、30例脑膜瘤和30例神经鞘瘤中STAT6、波形蛋白、CD34、上皮细胞膜抗原、孕激素受体、S-100蛋白、CD56、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SFT/脑膜HPC瘤细胞细胞核对STAT6均呈强阳性表达,阳性肿瘤细胞所占比例大约为60%~95%,各病例之间无明显差异;波形蛋白均呈强阳性表达;CD34阳性表达占32例;上皮细胞膜抗原阳性表达为1例;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为4例;S-100蛋白、CD56及GFAP均呈阴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8%不等。然而,脑膜瘤和神经鞘瘤对STAT6均呈阴性表达。结论STAT6是SFT/脑膜HPC的一种比较特异的生物学标志物,建议可常规运用于SFW脑膜H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特别对于不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为SFT/脑膜HPC的精确病理诊断提供新的选择和帮助。
张夏玲程海霞包芸唐峰汪寅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脑膜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原发性多发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7年
Rosai—Dof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1969年由Rosai和Doffman首先报道。RD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男女所占比例大致相等。43%的RDD发生于淋巴结以外,几乎所有器官均可发生。
章昊苏谢立乾程海霞张义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文献复习原发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窦组织细胞增生多发
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二例
2009年
例1:女,27岁。因头晕伴双眼视物模糊,于2007年12月9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伴间断性呕吐,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近20余天出现双眼对称性视物模糊,病程中无发热、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无头颅外伤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神经系统体检:神志清,语言流利,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0.8,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敏感;四肢肌力正常,
朱静静熊佶汪寅程海霞毛颖高名士李超
关键词:神经元肿瘤第四脑室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物模糊进行性加重
脑膜肿瘤的鉴别诊断(临床、影像和病理)被引量:3
2010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不同的脑膜肿瘤患者,本文就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总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脑膜肿瘤鉴别诊断的能力.
初曙光周良辅冯晓源汪寅毛颖朱巍王镛斐宫晔陈宏程海霞
关键词:脑膜肿瘤临床医生病理特征影像学肿瘤患者神经外科
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蝶骨8例、颞骨7例、枕骨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脑神经受累症状等。全切除6例,未全切除10例。共随访到14例,平均随访30.75个月,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3例肿瘤复发,10例无明显复发。结论颅骨巨细胞瘤临床十分罕见,其症状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切相关。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力求完全切除。对于未能全切的病例,术后放疗的效果肯定且不良反应罕见。目前较少应用化疔,其方案和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张振宇徐健程海霞陈旦麒钟平
关键词:颅骨骨巨细胞瘤
鞍区肿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鉴别诊断被引量:3
2010年
鞍区为颅内肿瘤好发部位之一,肿瘤种类繁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本院)收治了4例鞍区不同种类的肿瘤患者,本文就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及病理学特征分析总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颅内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
初曙光陈宏张俊海姚振威冯晓源毛颖汪寅吴劲松王镛霏杨伯捷程海霞周良辅
关键词: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鞍区肿瘤临床医生颅内肿瘤肿瘤种类
原发性视交叉恶性胶质瘤1例并文献回顾
2011年
目的:了解原发性视交叉恶性胶质瘤的疾病特点。方法:对收治的1例以无诱因出现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视交叉恶性胶质瘤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特点。结果:患者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鞍上视交叉区有一等密度、形状不规则的2.5cm×1.2cm×2cm病灶。MRI平扫见视交叉明显增大,形态可辨,双侧视神经不对称增粗,T1相呈等或低信号,T2相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见视交叉内有一体积约1.1cm×1cm×1.2cm强化灶,伴有多处囊变坏死,增粗的双侧视神经内亦有异常强化灶,无明显边界。手术治疗经右侧改良翼点入路,术中见肿瘤主体位于视交叉,色灰红,间有黄色组织,血供丰富。肿瘤尽量切除,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保护完好。术后患者双眼视力无改善。1个月后复查增强MRI,见残余肿瘤进一步生长。于术后3个月后病死于当地医院。结论:结合文献复习表明,原发性视交叉恶性胶质瘤十分罕见,主要见于成人,目前仅4例见于文献,恶性程度很高,预后极差。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但不易全切,术后后续放疗和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冯睿张明广孙兵刘晓东程海霞车晓明
关键词:外科治疗
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皮层发育的先天性局灶性畸形,多数因难治性癫痫而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后病理确诊。我们回顾性分析了7例FCD,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和预后进行讨论,分析FCD各亚型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对FCD的认识。
程海霞初曙光陈宏熊佶朱静静李超汪寅
关键词:影像学特征临床病理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难治性癫痫影像学表现
成人髓母细胞瘤伴肌原性分化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报告1例成人髓母细胞瘤伴肌原性分化病例,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32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口角歪斜、面部麻木6年余。T1WI显示小脑蚓部和脑干背侧混杂信号影,并突向第四脑室;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内类圆形强化结节。手术全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小脑蚓部,突向第四脑室并侵及脑干。组织学形态,卵圆形核瘤细胞呈片状密集或散在分布,可见"菊形团"样结构,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偏位、异型性明显,可见核仁或染色质深染,核分裂象易见,伴出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突触素、嗜铬素A、人互联蛋白神经元中间丝蛋白α、神经微丝蛋白、巢蛋白、β-联蛋白和P53,部分表达结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和S-100蛋白,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CD99、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肌调蛋白1、肌浆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0%。病理诊断:髓母细胞瘤伴肌原性分化(WHOⅣ级)。术后未接受放射治疗或药物化疗,随访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髓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小脑的恶性侵袭性胚胎性肿瘤。发生于成人的髓母细胞瘤伴肌原性分化病例少见,含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和横纹肌母细胞成分是其特点,诊断时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和横纹肌肉瘤相鉴别。
张夏玲程海霞汪寅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肌细胞细胞分化成年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