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缪丽娟

作品数:11 被引量:124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地利用
  • 2篇灾情
  • 2篇灾情分析
  • 2篇时相
  • 2篇数据集
  • 2篇图像变化检测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雷达
  • 2篇雷达数据
  • 2篇变化检测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化
  • 2篇TRANSF...
  • 1篇以太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变化
  • 1篇植被指数
  • 1篇中国耕地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缪丽娟
  • 7篇崔雪锋
  • 4篇何斌
  • 2篇路明月
  • 2篇王艳君
  • 2篇朱枫
  • 2篇刘强
  • 2篇姜彤
  • 2篇王国杰
  • 2篇苏布达
  • 1篇金晓斌
  • 1篇曹雪
  • 1篇江源
  • 1篇徐霞
  • 1篇兰玉芳
  • 1篇周寅康
  • 1篇栾一博
  • 1篇王金朔
  • 1篇魏希文
  • 1篇蒋冲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上海近20a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异同点探析被引量:10
2011年
城市化进程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驱动力分析是当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C5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别提取北京、上海1990s以来的三期遥感影像分类图,揭示两市城市用地格局变化的空间规律及其异同点。结果表明:过去的20 a来北京地区以北京市辖区为中心呈现低密度式蔓延扩张;上海城市用地呈"单中心、多卫星城"同时扩张,并且东部沿江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将研究区按扩张程度分为:高度扩张区、中度扩张区、低度扩张区。从空间上看,上海城市用地扩张比北京明显,在扩张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耕地,上海地区尤为明显。同时,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需要将来更多的相关研究。
缪丽娟崔雪锋栾一博何斌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有助于劳动力结构调整被引量:10
2014年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旨在治理水土流失、防御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生态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但是,其对农户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使用文献析出法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分析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户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该工程是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上,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退耕还林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退耕还林没有造成劳动力转移"。我们着重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总的来说这一科学问题在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缪丽娟何斌崔雪锋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农户收入劳动力转移
退牧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文环境影响评价——以太仆寺旗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基于农牧交错带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1995、2000、200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人文因子数据,使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作物学原理,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文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近13年来太仆寺旗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其中耕地、林地变化最快;2)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太仆寺旗粮食产量影响较小,并没有直接导致减产;3)工程实施以来导致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4)近10年来太仆寺旗经济发展实现飞跃,人均GDP迅速增加,3大产业内部得到良好的调整.表明了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在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缪丽娟徐霞兰玉芳崔雪锋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土地利用
基于分层分区法的中国历史耕地数据的网格化重建被引量:8
2016年
网格化历史耕地数据集能为历史时期耕地变化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支持,并且为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研究模型模拟提供驱动数据。本文综合考虑了中国历代土地利用开发的特点及自然人文因子对耕地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对中国耕地先分区再分层分配的网格化方法。基于国内3个主流区域耕地数据研究成果,采用上述方法建立了1820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和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中国10 km×10 km分辨率的耕地数据集,并绘制了分布图。本文还利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数据集对重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保证耕地数量的权威性,并且建立具有区域性的高精度历史耕地数据集。
魏希文缪丽娟江源Nath Reshmita崔雪锋
库尔勒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TM/ETM影像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及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法研究近20a库尔勒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尔勒城市化与耕地、园地、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比例的二阶差分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市化是耕地、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比例变化Granger原因,其中城市化与耕地比例变化的Granger关系显著,城市化与园地、水利用地不存在Granger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法是验证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关系的有力方法,同时库尔勒城市化所带来一系列对土地的影响不容忽视。
缪丽娟刘强何斌崔雪锋
关键词:土地利用
近10年来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35
2014年
基于东亚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和蒙古国67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借助线性趋势、MK趋势性检验、最大化合成法和相关分析等常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及其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近49年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年均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变化不明显。年均气温在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降水量表现出由西向东递增趋势。②空间分布上,内蒙的植被覆盖状况好于蒙古国。时间变化上,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分为2个阶段,1998—2001年NDVI呈整体退化趋势,2002—2012年波动上升,其中2009—2012年连续3a上升。空间变化上,内蒙古境内植被退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周边地区,蒙古国境内退化的区域分布在中西部地区。③蒙古国境内荒漠和草原植被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而对于内蒙古而言荒漠和草原植被的NDVI也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森林植被与气温呈正相关。就政策层面:内蒙古区域近年来受国家重大生态政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影响,大部分东部和西部植被恢复较快。在今后如果增强两国的文化和政策交流学习,将会对未来的游牧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契机。
缪丽娟蒋冲何斌刘强朱枫崔雪锋
关键词:气候变化植被覆盖
一种基于视觉Transformer的洪涝灾害监测与灾情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觉Transformer的洪涝灾害监测与灾情分析方法,包括步骤:(1)构建基于视觉Transformer的双时相图像变化检测模型;(2)选取双时相遥感影像,制作洪涝灾害标签;(3)根据步骤(1)构建...
董臻王国杰王艳君姜彤苏布达冯爱青缪丽娟路明月
文献传递
近300年中国耕地数据集重建与耕地变化分析被引量:24
2014年
针对中国历史时期不同政体耕地记录的特点,分别采用因素修正、引用替换、线性内插、衔接对比、人地关系检验、垦殖趋势检验、行政面积比例调整等方法对历史耕地数据进行修正,重建了基于现代省界的近300年中国分省耕地数据集,从数量角度对中国耕地总量和分省耕地变动特点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耕地总量上,SAGE和周荣的数据明显高估,本文结果与HYDE、CHCD和章有义数据的平均差异率在15%以下;但在省域尺度上,与SAGE、HYDE数据库存在明显差异,相对差异率>30%的省份比重分别为94%和61%,与CHCD数据较为接近,相对差异率>30%的省份比重为22%,但部分省份差异明显,仍需进一步分析研究;②伴随清中期后的人口爆炸,近300年中国耕地增长近3.2倍,由清朝初年的42.4×106hm2增加至1985年的136.9×106hm2,根据增长速率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清前中期快速增长阶段、清后期低速增长阶段、民国时期波动阶段、建国初期剧烈增长阶段和建国后耕地流失阶段,影响耕地变化主要是国家政策、战乱、经济发展等驱动因素。③从省域尺度看,近300年中国各区域耕地变化差异显著。清初,中国耕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关中盆地及银川平原等地,此后,内地的垦殖活动不断增强,外围农区呈由南向北的趋势不断开荒。建国后,耕地开垦逐步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发展。
曹雪金晓斌王金朔缪丽娟周寅康
关键词:历史时期耕地变化
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集的重建方法述评被引量:26
2012年
重建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对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生态效应至关重要。相关学者就定量重建中国历史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探索,但重建结果通常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统计性数据,缺乏地理空间属性信息,从而限制了其在气候和生态模型中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历史资料来重建较高分辨率的具有空间属性信息的历史数据。本文针对诸如HYDE、SAGE等具有明确地理空间属性信息的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从方法的角度对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空间化数据进行了综合评述,以期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重建具有空间属性的中国历史土地利用数据,为未来更好地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气候和生态效应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论述了不同资料在历史重建中的关系和作用;强调了人口数据在数量重建和空间分配中的双重作用及其局限性;重点分析了空间分配过程的假设条件和不同方法的历史重建对当代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依赖程度。本文认为,需要加强林地空间化数据的重建以服务历史时期的陆地碳循环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以典型年份控制的方法处理难以量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历史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建议进行分区重建,加强区域集成研究。
朱枫崔雪锋缪丽娟
一种基于视觉Transformer的洪涝灾害监测与灾情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觉Transformer的洪涝灾害监测与灾情分析,包括步骤:(1)构建基于视觉Transformer的双时相图像变化检测模型;(2)选取双时相遥感影像,制作洪涝灾害标签;(3)根据步骤(1)构建的双...
董臻王国杰王艳君姜彤苏布达冯爱青缪丽娟路明月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