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金蓉

作品数:109 被引量:982H指数:19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5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0篇地震
  • 25篇震源
  • 17篇发震
  • 17篇M
  • 16篇震源机制
  • 16篇汶川地震
  • 14篇余震
  • 13篇断裂带
  • 13篇裂带
  • 12篇地震序列
  • 12篇震源机制解
  • 12篇发震构造
  • 11篇龙门山
  • 10篇龙门山断裂
  • 10篇S波
  • 9篇地震波
  • 9篇震波
  • 9篇震级
  • 8篇地震活动
  • 8篇台网

机构

  • 106篇四川省地震局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中国地震局地...
  • 14篇中国地震局地...
  • 13篇中国地震局
  • 9篇中国地震台网...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 6篇河北省地震局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日本产业技术...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北京市地震局
  • 2篇教育部
  • 2篇山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作者

  • 109篇苏金蓉
  • 22篇吴朋
  • 16篇吴微微
  • 14篇魏娅玲
  • 11篇裴顺平
  • 10篇梁明剑
  • 10篇黄春梅
  • 10篇龙锋
  • 9篇陈天长
  • 8篇蔡一川
  • 6篇王宇航
  • 6篇杨建思
  • 5篇刘莎
  • 5篇刘杰
  • 5篇唐淋
  • 4篇易桂喜
  • 4篇陈棋福
  • 4篇梁春涛
  • 4篇钮凤林
  • 4篇雷兴林

传媒

  • 2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1篇四川地震
  • 7篇地震地磁观测...
  • 6篇地震学报
  • 5篇地震地质
  • 5篇地震研究
  • 5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3篇2006年纪...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2014年中...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应急管理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8篇2015
  • 13篇2014
  • 11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1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波偏振方法在确定汶川8.0级地震震源深度中的应用
<正>当横波进入由微裂隙和微孔这些比波长小的非均匀物质组成的岩石中,分裂成两个以不同方向偏振的组成部分。这两列波的偏振与裂隙面成平行和垂直方向,并以不同的速度传播。由于速度的不同,使这两列偏震波在裂隙介质的传播中产生'分...
苏金蓉陈天长
文献传递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3年度学术交流大会在四川康定召开
2023年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四川省地震局于2023年8月15—19日在四川省康定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3年度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8所大学、4个中科院直属科研院所与23个地震行业直属科研院所及省市级分支机构共35个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学术交流设置了12个专题;会前征集到论文96篇,会期交流报告78个,其中口头报告23个,张贴展板55个;23个口头报告中,大会特邀报告6个;从55个张贴报告中,评选出优秀报告6个,最佳设计创意报告1个。为了配合活断层野外识别的科普培训,本次大会将原计划以“制约地震三要素的因素与地震三要素预报的瓶颈问题”为主题的大会圆桌讨论改成了“鲜水河断裂带高震级危险性分析”的专题培训讲座,讲座之后再适时举行了“如何强化高危险区的临震监测与临震跟踪预报能力”的专题讨论。对2022年泸定6.8级地震的交流讨论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大会不仅重视学术交流,还兼顾了科学传播的普及,利用当地的科普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了为期一天的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的野外识别科普培训。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大会全体与会代表参加了此次野外实训活动,活动中邀请了著名的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研究专家现场授课,增强了地震预报与地震地质领域的跨学科交流,强化了学术交流的效果。
黄辅琼刘杰苏金蓉李俊梁明剑祁玉萍杨星罗桂林田思留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2014年四川梓潼地震序列剪切波分裂特征
2016年
2014年7月29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连续发生了2次帆4.9和Ms4.6级的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07月30日到10月15日梓潼地区2个流动地震台站和1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这2次地震的地震波形数据,针对地震波的剪切波分裂现象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这2个地震观测台站的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参数,这些结果反映了研究区域内地壳应力状态,地震波的分裂均表现出了两个优势方向,而且这两个优势方向与地震活动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慢波延迟时间参数为1.79-2.83ms/km。
吴朋苏金蓉陈天长黄春梅王宇航李兴泉蔡一川唐涛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序列S波分裂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本文测定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台站的S波分裂参数,包括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最终得到了40个台站的S波分裂结果.结果显示:在地震主破裂区内观测到的快波优势取向为NE向,与余震分布的长轴方向一致;位于双石—大川断裂以西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向,与区域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一致;位于荥经断裂附近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向,与该断裂走向一致.快波偏振优势方向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主震前位于地震破裂区附近的TQU和BAX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均呈NE向;主震后TQU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而BAX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则不突出,反映出芦山地震主震前快波偏振方向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而主震后受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更加明显.此外,各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为1.25—5.40ms/km,在余震覆盖密集区域,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均大于3.0ms/km,反映出震源区的各向异性程度较强.芦山主震后,各台站的延迟时间随时间变化持续减小,反映出震源区地壳应力随余震活动逐渐减小.
吴朋陈天长赵翠萍苏金蓉杨建思黄春梅刘莎李兴泉
关键词:S波分裂快波偏振方向各向异性
四川近震震级确定及地震波衰减特征的区域性差异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大量时间、地点相对集中的地震来测定每个台站的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子台震级偏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避开震源、路径、方位等耦合因素对震级测定的影响。结合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枝花-西昌地区不同的地质构造,从地震波衰减特征区域性差异的角度探讨近震震级(2.5≤ML≤4.9)的估算问题,使计算的单台震级校正值更合理。研究表明,位于四川盆地腹地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台站,受松软沉积层对入射波放大作用和地震台站场地响应的共同影响,震级普遍偏大,作负校正;龙门山断裂带北中段台站估算盆地地震震级时震级偏小,作正校正;川西地区介质品质因子低,地震射线途径该区域时能量衰减大,加上"弱S波形"估算的近震震级偏小,作正校正;攀西地区单台震级偏差随震中位置不同而有变化,估算盆地地震震级时,受盆地边缘强烈不对称高幅值带的影响,单台震级常偏大,作负校正;估算高原地震震级时,射线路径穿越了川西、攀西两个高衰减区域,单台震级偏小,作正校正。
卢婷苏金蓉孙玮
关键词:非弹性衰减Q值震级偏差
日本上地壳S波衰减成像被引量:3
2008年
地球介质的衰减特性可以从地震波中的频谱信息中获取,并且能够提供地球内部结构非均匀性的重要信息.与大量的速度结构研究相比,对衰减结构的研究却较少,且大多仅对日本群岛局部地区做研究.本文运用ML振幅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了整个日本群岛上地壳的品质因子Q0值(1Hz时的Q值).计算中共利用了日本Hi-net台网971个台站记录到的5559个地震事件,超过60000条Sg波最大振幅-频率数据,并且满足震中距小于2°、震源深度小于10km.计算结果表明,低Q0值区域主要存在于日本群岛的中央火山带,与日本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分布非常一致;同时,位于从神户到京都东北地区、以及四国岛东部等地的非火山区,断层密集,对应的Q0值也很低;另外,西太平洋俯冲海沟与日本群岛东海岸之间的区域也是低Q0值区,这说明高温、岩石强烈破碎、深厚的沉积物是造成地震波强烈衰减的主要原因.高Q0值主要分布在中央火山带前缘与日本东海岸之间.
裴顺平苏金蓉高星赵俊猛刘宏兵
关键词:地震波衰减S波
汶川M_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被引量:102
2008年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朱艾斓徐锡伟刁桂苓苏金蓉冯向东孙晴王亚丽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地震构造
2014年川滇交界东段鲁甸M_S 6.5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研究鲁甸M_S 6.5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探讨震区深部发震构造,本文利用四川、云南省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和震后流动监测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日至11日期间发生的鲁甸M_S 6.5主震及506个M_l≥1.5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359个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鲁甸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8 km,与震源破裂过程显示的初始破裂深度较为接近,余震序列分布纵剖面还显示出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上方,且余震序列呈现出近EW向和NW向的不对称共轭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向的地震序列延展范围约20 km左右,并与昭通—鲁甸断裂相交,近EW向地震序列的延展长度约16 km左右.其中,在垂直NW向密集条带的震源深度剖面上,余震序列呈近于直立的条带状聚集,且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分布的优势区间为3~15 km,较浅的震源深度说明了地震事件大多发生在脆性上地壳内部.地震重定位结果还表明了发震断层呈现高倾角分布的特征,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面地震地质调查及科考成果,综合表明和论证了此次鲁甸MS6.5地震的发震断层与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密切相关.
李荪海颜晓晔苏金蓉李大虎吴朋吴朋张永久
关键词:双差定位余震序列发震断层
大变形有限元法分析边坡稳定性被引量:4
2006年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任务是确定边坡潜在滑面的位置及相应的安全系数,鉴于坡体位移可在现场监测中直接得到,提出边坡潜在滑面确定的位移判据,采用大变形有限元首先计算出边坡的位移场,然后在开挖面的不同高度作塑性区内的水平位移参考线,依次连接参考线上的位移突变点即得到边坡失稳的潜在滑面位置,分析滑面上的应力以及岩体抗剪强度即得到边坡的整体安全系数。
杨涛周德培苏金蓉
关键词:开挖边坡位移判据边坡稳定性分析
青川断裂及邻区现今地震活动性研究
2023年
近年来,青川断裂及邻区多次发生4.0级以上地震,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现今地震活动性,结合现场地震地质调查和无人机摄影方法测绘构造地貌,揭示青川断裂的构造变形信息;采用CAP方法反演2008年5月17日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区32次M_(W)≥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讨论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使用ω^(2)模型拟合震源谱方法获得研究区十年尺度的应力降动态演化,分析3次强震前后研究区的应力调整过程;通过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探讨研究区深部孕震背景;最后综合地质学和地震学研究结果分析青川断裂及邻区的现今活动性。结果表明:①地震地质调查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均反映青川断裂的运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②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强震前、后,研究区的应力水平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升高-回落的调整过程。③体波层析成像的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浅层高低速异常表现以龙门山断裂带为分界线的空间分布特征。④青川断裂具有潜在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能力,但目前该断裂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正处于强震序列衰减阶段,M 4.0以上地震活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减少,区域整体应力水平较低。
吴微微梁明剑龙锋苏金蓉陈学芬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源机制解应力降地震活动性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