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志云

作品数:11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土壤
  • 5篇土壤水
  • 4篇青海湖流域
  • 3篇水分
  • 2篇典型草原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壤水分
  • 2篇退耕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灌丛
  • 2篇EM38
  • 2篇草原
  • 1篇典型草原区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电导率仪
  • 1篇性状
  • 1篇盐分
  • 1篇氧同位素

机构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青海省三角城...
  • 1篇九江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蒋志云
  • 10篇李小雁
  • 3篇吴华武
  • 3篇张志华
  • 2篇李柳
  • 2篇张思毅
  • 2篇郑肖然
  • 2篇肖雄
  • 2篇魏俊奇
  • 2篇刘磊
  • 1篇范瑛
  • 1篇孙成竹
  • 1篇王艳梅
  • 1篇桑玉强
  • 1篇南木甲
  • 1篇孔冬冬
  • 1篇吴秀臣
  • 1篇裴婷婷
  • 1篇李静
  • 1篇赵殿智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庭盆栽节水潜力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对杜鹃、桂树、月季3种不同耗水等级的盆栽进行蒸腾量和土壤蒸发量的测定实验,合理估算出了3种盆栽的需水区间,结合北京市家庭盆栽浇灌情况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北京市盆栽节水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10年11月份,北京市家庭盆栽节水潜力区间为1.93×106~2.61×106 t,占北京市年生活用水量的比例区间为0.13%~0.18%,而且其节水潜力将随着家庭绿化的普及而逐渐增大.该研究结果对提高人们对家庭盆栽节水效益的认识和推广使用盆栽节水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盆栽的日常浇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成竹范瑛蒋志云
关键词:家庭盆栽蒸腾量土壤蒸发量节水潜力
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对PDO响应的季节分异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卫星遥感观测的区域尺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格点气候数据,借助Spearman相关分析及基于多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1982—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节变化对太平洋10年际涛动(PDO)的响应格局及机理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生长季(4—10月)平均NDVI与PDO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PDO与不同季节NDVI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分异,具体表现为PDO与秋季NDVI的负相关关系强于夏季,且冬季PDO显著影响次年青藏高原夏季植被生长.另外,PDO对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调控过程在季节间存在明显分异,夏季表现为PDO对温度和降水的共同调控,而秋季则以对温度调控为主.
石芳忠李小雁吴秀臣吴秀臣裴婷婷孔冬冬蒋志云孔冬冬
关键词:PDO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结构方程模型气候变化
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壤中流水分来源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壤中流水分来源进行研究,以期揭示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系统壤中流的产流机制。收集了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壤中流中δ^(18)O和δD及实测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壤中流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并使用了二源线性混合模型对壤中流进行了产流来源计算。结果表明:青海湖高寒草甸分布区大气降水线(LMWL)的斜率和截距均高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降水较多的月份δ^(18)O、d-excess值较低;壤中流的水分来源与地形及其土壤深度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1)壤中流在坡下土壤上层(0—40cm)和下层(40—80cm)产流氢氧同位素值相对聚集,并具有较明显的蒸发富集特征,表明该部分壤中流多源于降雨前储存于土壤中的水分,雨前土壤水对于壤中流在坡下土壤上层(0—40cm)和下层(40—80cm)产流的平均贡献率为85.88%和83.48%;(2)坡中壤中流水分来源因土壤深度而异,雨前土壤水对壤中流在坡中土壤下层(40—80cm)产流的平均贡献率为57.59%,表明大气降水和雨前土壤水贡献相当;壤中流在坡中土壤上层(0—40cm)产流与当地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动基本一致,雨前土壤水对该层壤中流产流的平均贡献率为39.90%,表明其主要受到大气降水的驱动,与坡中金露梅灌丛根系和土壤孔隙分布有关。同时,随着雨前含水量、降水量和降水特征的不同,雨前土壤水和大气降水对于壤中流的贡献特征也会发生变化。
肖雄李小雁吴华武蒋志云李宗超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氢氧同位素壤中流土壤水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退耕方式对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退耕后不恰当的植被建设会严重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性质。本文以内蒙古太仆寺旗境内典型草原为研究区,以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退耕后自然恢复与人工种草2种退耕方式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退耕方式的生态恢复效应。通过样方法调查不同退耕方式草地的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并对土壤密度、机械组成及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室内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多样性、盖度、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且相比于人工种草,自然恢复草地的物种组成与天然草地更为相似;2)不同退耕方式影响下土壤性质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3)在表层0~10 cm,土壤密度及砂粒含量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而土壤黏粒、有机质(SOM)及全氮(TN)含量则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以上结果说明,在内蒙太仆寺旗退耕后采用自然恢复方式比人工种草更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稳定的植被系统。经过12年的恢复,退耕草地(人工种草与自然恢复草地)仍未恢复到天然草地的水平。
张志华李小雁蒋志云桑玉强
关键词:植物群落土壤性状退耕草地
基于EMI的小泊湖退化湿地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被引量:4
2016年
采用电磁感应(EMI)、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和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研究小泊湖退化湿地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土壤表观电导率(ECa)和0—40cm土壤盐分含量呈线性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小泊湖湿地土壤表观电导率的变化可以用以反映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半变异函数分析表明,土壤盐分具有强空间相关性[C/(C0+C)>0.5],其空间分布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高斯模型(R2=0.98)插值土壤盐分表明,土壤盐分空间分布与退化湿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放牧活动强烈的退化区域土壤盐分相对较高,说明小泊湖湿地退化后土壤盐分含量高于未退化湿地,土壤盐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湿地退化的程度,可为湿地退化防治监测提供依据。
魏俊奇李小雁蒋志云刘磊肖雄
关键词:EM38土壤盐分土壤电导率
青海湖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水分利用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水分条件是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但对青海湖流域油菜和燕麦植物水分利用方式的认识尚不清楚。论文收集油菜和燕麦整个生育期内降水、植物和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并通过直接对比法和多源混合模型定量地计算出油菜和燕麦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利用比例。结果表明:降水中同位素组成表征出较大的波动性变化,浅层土壤水同位素组成受蒸发作用影响明显富集于深层土壤水分,且土壤水中同位素在垂直方向上呈浅层土壤水较富集于深层土壤水。油菜在生育期内根系吸水方式在浅层和深层土壤间发生明显的转换,如在蕾薹期、开花期、灌浆期及成熟期主要依赖于0~10 cm(95.1%)、0~10 cm(68%和44.8%)、30~60 cm(69.9%)及0~10 cm(38.8%)的土壤水分。而燕麦根系吸水范围却没有表征出明显的改变,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利用深度在0~30 cm间变化。这将为高寒地区耕作方式调整及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李静吴华武李小雁贺斌裴婷婷蒋志云鲍志诚
关键词:土壤水生育期青海湖流域
基于EM38电导率仪土壤水分探测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通过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地开展EM38电导率仪监测实验,结合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及土壤样品分析,探测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壤表观电导率(ECa)具有显著相关性(r=0.822**,P<0.01),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验证了表观电导率的深度响应函数,指出土壤水分可近似替代土壤电导率对土壤表观电导率的贡献,即土壤水分是决定土壤表观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建立土壤水分与土壤表观电导率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模型预测结果较可靠(R2=0.65)。EM38电导率仪探测退耕地土壤水分具有可行性,探测结果可为揭示农牧交错带土壤水文过程及土壤—植被系统演化过程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持,并为该地区土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蒋志云李小雁张志华张思毅李柳
关键词:土壤水分EM38电导率退耕地农牧交错带
基于δD和δ^(18)O的青海湖流域芨芨草水分利用来源变化研究被引量:25
2015年
水分条件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重要的生态因子,为了揭示青海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下芨芨草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及其如何响应水分条件的变化,选择了自然和干旱控制条件下芨芨草植物,通过测定芨芨草植物茎水和各潜在水源(土壤水、地下水及降水)中δD、δ^(18)O组成,并利用直接比较分析法和多源混合模型计算芨芨草植物对土壤水的利用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水中δD、δ^(18)O值表征出较大波动范围,其直接受降水和蒸发作用影响,土壤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明显小于大气水线斜率和截距,表明土壤水中同位素组成经历了强烈的蒸发分馏过程,而芨芨草茎水中δD、δ^(18)O值都集中分布土壤水蒸发线附近,说明芨芨草根系主要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自然条件下芨芨草在生长季初期(6月)利用表层土壤水(0—10cm,45.1%),8—9月份大降水事件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同位素组成,降水入渗深度较深且芨芨草根系对土壤水分吸收的比例相差不大,表明根系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均能吸水不同深度土壤水。在干旱控制条件下芨芨草在7月初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0-30cm),随着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根系吸收深度转向较深土壤层,而灌溉后表层土壤水分明显增加,其吸收深度又转向表层,表明芨芨草根系吸收深度能敏感地响应土壤水分的变化。另外还发现芨芨草在生长季内并未直接利用地下水。
吴华武李小雁蒋志云李静郑肖然郑肖然
关键词:氢氧稳定同位素降水土壤水芨芨草青海湖流域
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穿透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4年
于2012年5—9月观测了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的穿透雨量,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油蒿灌丛的平均穿透雨量占降雨量百分比(Th%)为72.3%,其中有枯枝灌丛的Th%平均为69.3%,较无枯枝灌丛的75.3%低,这可能是油蒿灌丛老化后土壤水分条件变差的原因之一。油蒿灌丛下穿透雨量及其空间分布受到有无枯枝和距主干辐射距离远近的影响,且受到降雨量和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作用明显。
李柳李小雁蒋志云张思毅郑肖然
关键词:穿透雨毛乌素沙地
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7年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于深入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采样,探讨了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生长季流域不同海拔的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旺期达到峰值(28.79%),生长季初期(22.81%)和生长季末期(22.91%)相对较低;随海拔的升高,流域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且在生长季旺期增加最为显著(P<0.01);(2)经过一个生长季,湖滨3200~3300m海拔范围内土壤水分收支略有亏缺,减少1.24%,3300~3400m和3400~36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基本平衡,分别增加0.54%和-0.57%,3600~38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有所盈余,增加3.69%;流域海拔3800m以上地区为水分盈余区,且该区域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气温升高一旦导致流域水分收支平衡区向高海拔推进,将会使青海湖流域水分盈余区大面积减小,进而对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刘磊李小雁蒋志云魏俊奇南木甲
关键词:土壤水分海拔梯度气候变化青海湖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