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文杰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层
  • 2篇高精度层序地...
  • 2篇层序
  • 2篇层序地层
  • 1篇东部凹陷
  • 1篇新近系
  • 1篇沙一段
  • 1篇同沉积断裂
  • 1篇盆地
  • 1篇微相
  • 1篇江汉盆地
  • 1篇古近系
  • 1篇凹陷
  • 1篇剥蚀
  • 1篇剥蚀量
  • 1篇不整合
  • 1篇不整合面
  • 1篇沉积微相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蔡文杰
  • 2篇刘景彦
  • 1篇林畅松
  • 1篇刘元贵
  • 1篇曲爱英
  • 1篇李全
  • 1篇王必金
  • 1篇董伟
  • 1篇李涣浦
  • 1篇卢林

传媒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江汉盆地白垩-新近系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分布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6
2009年
江汉盆地白垩-新近系由于构造作用产生了多个不整合面,地震剖面上为T11、T10、T9、T8′、T8、T7和T1反射界面,在盆地内的不同部位易于识别,具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或侵蚀不整合界面特征。古近系和新近系之间的T1不整合面形成于古近纪末期的盆地整体抬升,对下伏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剥蚀,沿盆地南缘的剥蚀层位深,剥蚀量大,反映盆地南缘整体相对隆起,与江南古陆的隆起作用有关。T1界面剥蚀带走向以北西向为主,反映了盆地在古近纪末受到了北东-南西向的挤压或压扭作用,该作用造成盆地整体抬升,强化了北西向展布的低凸起,产生了近北西向的洼陷和剥蚀带。盆内主要的剥蚀带主要受控于早期北西向断裂反转造成的隆起作用,另外,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也存在压扭性逆冲作用,造成局部强烈隆升并遭受剥蚀。对T10、T8′、T8和T7不整合面剥蚀量的平面编图表明,白垩系基本全区遭受剥蚀,T8′、T8界面只造成区内局部剥蚀,T7界面的剥蚀量在南部最大,向盆地内减小,反映了盆地南部江南古陆的早期发育。
刘景彦林畅松卢林蔡文杰王必金董伟
关键词:不整合面剥蚀量江汉盆地
红星地区沙一段高精度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
研究区处于渤海湾盆地辽河东部凹陷驾掌寺洼陷的东北部,属北东向展布的黄金构造带的一个次级构造。区内的断裂复杂,火山岩发育频繁,给地层对比和油藏预测造成了困难。论文选题基于油气勘探的需要以及层序地层学在岩性油藏分布预测中的重...
蔡文杰
关键词:沉积微相同沉积断裂
文献传递
辽河东部凹陷红星地区古近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综合大量的钻测井资料和岩心观察,在红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和东营组三段建立了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格架,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19个四级层序和一系列五级层序;测井曲线和岩心观察相结合进行沉积微相分析,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三角洲、决口扇、分流间湾等微相类型;主要储层砂体发育的四级层序沉积体系平面编图表明,不同沉积相或微相无疑是造成砂体形态、分布及储集性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沙一段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或分流河道相储层为主,粒度粗,单一砂层厚度大;而东三段以河流或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为主,粒度较细,单一砂层较薄。平面上,从北东向南或南西方向显示出从分流河道砂体向三角洲前缘远端坝砂体过渡的变化趋势。沉积相的分布格局控制着砂体类型和分布。
刘景彦曲爱英刘元贵蔡文杰李全李涣浦
关键词:高精度层序地层古近系东部凹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