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林

作品数:1 被引量:16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新近系
  • 1篇盆地
  • 1篇江汉盆地
  • 1篇剥蚀
  • 1篇剥蚀量
  • 1篇不整合
  • 1篇不整合面

机构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篇林畅松
  • 1篇蔡文杰
  • 1篇刘景彦
  • 1篇王必金
  • 1篇董伟
  • 1篇卢林

传媒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江汉盆地白垩-新近系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分布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6
2009年
江汉盆地白垩-新近系由于构造作用产生了多个不整合面,地震剖面上为T11、T10、T9、T8′、T8、T7和T1反射界面,在盆地内的不同部位易于识别,具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或侵蚀不整合界面特征。古近系和新近系之间的T1不整合面形成于古近纪末期的盆地整体抬升,对下伏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剥蚀,沿盆地南缘的剥蚀层位深,剥蚀量大,反映盆地南缘整体相对隆起,与江南古陆的隆起作用有关。T1界面剥蚀带走向以北西向为主,反映了盆地在古近纪末受到了北东-南西向的挤压或压扭作用,该作用造成盆地整体抬升,强化了北西向展布的低凸起,产生了近北西向的洼陷和剥蚀带。盆内主要的剥蚀带主要受控于早期北西向断裂反转造成的隆起作用,另外,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也存在压扭性逆冲作用,造成局部强烈隆升并遭受剥蚀。对T10、T8′、T8和T7不整合面剥蚀量的平面编图表明,白垩系基本全区遭受剥蚀,T8′、T8界面只造成区内局部剥蚀,T7界面的剥蚀量在南部最大,向盆地内减小,反映了盆地南部江南古陆的早期发育。
刘景彦林畅松卢林蔡文杰王必金董伟
关键词:不整合面剥蚀量江汉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