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静

作品数:20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阜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阜阳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5篇血管
  • 5篇急性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4篇出血
  • 3篇短暂性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血浆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3篇脑缺血发作
  • 2篇动脉
  • 2篇血管病
  • 2篇血栓
  • 2篇血糖

机构

  • 10篇阜阳市人民医...
  • 10篇安徽省阜阳市...

作者

  • 20篇许静
  • 12篇王幼萌
  • 6篇陆景红
  • 5篇李宗友
  • 5篇尚志红
  • 5篇汝宁
  • 5篇周颖
  • 3篇云宗金
  • 3篇杨程
  • 3篇张艳
  • 2篇陈建
  • 2篇涂锋
  • 1篇杨志勇
  • 1篇蔡辉
  • 1篇于立恒
  • 1篇涂峰
  • 1篇宁彬
  • 1篇李龙骧
  • 1篇许辉
  • 1篇夏家明

传媒

  • 5篇安徽医药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解剖与临床
  • 1篇华夏医学
  • 1篇工企医刊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河南中医
  • 1篇临床中老年保...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今日应用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对腔隙梗死的短期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腔隙梗死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155例急性腔隙梗死患者,依达拉奉组85例,接受依达拉奉和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70例,仅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常规治疗。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住院期间腔隙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面瘫、上下肢运动障碍、构音障碍和感觉异常,NIHSS评分在依达拉奉组和常规治疗组内均有明显减少(P<0.05),NIHSS0患者的数量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进一步分析显示依达拉奉组在上肢运动和感觉的恢复方面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传统的抗血小板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腔隙梗死的各组症状,但依达拉奉对感觉和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更有优势。
杨志勇许静
关键词: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
Marchiafava-Bignami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被引量:3
2007年
陆景红周颖李宗友王幼萌许静尚志红
关键词:MARCHIAFAVA-BIGNAMI病影像学特征胼胝体变性MRI扫描慢性酒精中毒脱髓鞘病变
低血糖脑病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低血糖脑病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低血糖脑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低血糖脑病21例患者,对其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症状、治疗方法、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低血糖脑病经积极治疗后,19例均恢复良好,未遗留神经精神症状.2例由于发病时间长(6~8h)而遗留痴呆症状.结论低血糖脑病如能及时诊治,预后良好.临床医师对低血糖脑病的诊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许静
关键词:低血糖脑病痴呆症状葡萄糖注射液
310例脑出血临床表现与预后分析
2001年
许静王幼萌
关键词:脑出血预后脑损害外周血白细胞空腹血糖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16例48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甘油果糖、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等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mg,2次/d,共14d。在治疗第7、14、21天进行欧洲卒中(ESS)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21天治疗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7%和24.6%,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和5.4%。结论依达拉奉作为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许静王幼萌宁彬
关键词:依达拉奉自由基急性脑梗死
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于2020-01—2021-12收治的15例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ICAS-LV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术后血流恢复、并发症及90 d临床转归。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为前循环,3例为后循环;2例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13例为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动脉-动脉栓塞;8例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卒中,且均为晚时间窗内;15例均予以取栓后支架植入,术后予以替罗非班静脉维持24 h。90 d随访显示,病情好转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11例,1例死亡,3例mRS评分>2分。结论急性ICAS-LVO患者临床症状多为进展性卒中,且发病机制以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为主,急诊血管成形术治疗能使大部分患者获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陈巨罗许静王国防王福星王幼萌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成形术预后
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2012年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程度。方法:采用DSA对90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狭窄以及狭窄部位,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本组90例,血管造影正常18例、烟雾病2例、血管狭窄或闭塞70例。血管狭窄或闭塞70例中,颈动脉系统受累36例(51.4%),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12例(17.1%),锁骨下动脉受累2例(2.9%),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同时受累有20例(28.6%)。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起始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中以椎动脉开口处受累最为常见。结论:脑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对了解TIA的病因、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许静蔡辉王幼萌云宗金陆景红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脑动脉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再发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再发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并研究高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再发脑梗死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其中首发性脑梗死77例,复发性脑梗死7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对Hhcy与脑梗死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首次发作组(FCS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复发组(RCS组)(P<0.05),Hhcy发生率比较,RCS组明显高于FCS组(P<0.05).结论:Hhcy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Hhcy,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更为明显.
许静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血症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浆溶血磷脂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酸性磷脂酸(acidphospholipids,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定磷方法测定LPA及AP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TIA组(30例)、脑梗死组(30例)、进展性脑梗死组(15例)和对照组(30例),对不同组血清LPA及AP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脑梗死(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型3型,分析LPA及AP水平与病情轻重的相关性。结果 LPA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5.52±1.15)μmol/L,TIA组次之LPA(4.23±1.12)μmol/L,脑梗死组LPA水平较低(2.88±1.05)μmol/L,对照组最低LPA(1.22±0.67)μmol/L,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P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6.14±2.10)μmol/L,脑梗死组次之(5.74±2.10)μmol/L,TIA组(3.20±1.96)μmol/L和对照组(2.24±1.06)μmol/L(P<0.05);脑梗死按神经功能缺损3型间LPA及AP水平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A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尤其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LPA及A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有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脑梗死诊断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陆景红周颖李宗友王幼萌许静尚志红王建华汝宁张艳杨程涂锋陈建云宗金许辉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
肺癌并发急性脑血管病10例分析
1999年
本文报道10例肺癌并发急性脑血管病临床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为50岁~70岁,平均54岁。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史。入院时头痛伴左侧肢体麻木1例.昏睡1例,左上肢轻瘫1例,左下肢轻瘫2例,失语伴右侧上下肢瘫5例。
许静夏家明蒋东生
关键词:肺癌并发症急性脑血管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