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萌
- 作品数:34 被引量:91H指数:5
- 供职机构:阜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阜阳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斯匹林,血栓通注射液,有脑水肿的给予20%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疗程为2周(14d)。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21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64.30%,对照组总显效率36.7%,两组比较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21d后两组神经缺损评定变化值比较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好,安全性高。
- 王幼萌
- 关键词:依达拉奉自由基脑梗死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浆溶血磷脂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酸性磷脂酸(acidphospholipids,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定磷方法测定LPA及AP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TIA组(30例)、脑梗死组(30例)、进展性脑梗死组(15例)和对照组(30例),对不同组血清LPA及AP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脑梗死(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型3型,分析LPA及AP水平与病情轻重的相关性。结果 LPA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5.52±1.15)μmol/L,TIA组次之LPA(4.23±1.12)μmol/L,脑梗死组LPA水平较低(2.88±1.05)μmol/L,对照组最低LPA(1.22±0.67)μmol/L,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P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6.14±2.10)μmol/L,脑梗死组次之(5.74±2.10)μmol/L,TIA组(3.20±1.96)μmol/L和对照组(2.24±1.06)μmol/L(P<0.05);脑梗死按神经功能缺损3型间LPA及AP水平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A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尤其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LPA及A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有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脑梗死诊断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 陆景红周颖李宗友王幼萌许静尚志红王建华汝宁张艳杨程涂锋陈建云宗金许辉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水平的关系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而将其分为三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CRP、LP(a)水平。结果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CRP和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斑块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LP(a)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 云宗金周颖王幼萌张艳陈建汝宁陆景红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C反应蛋白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穿支动脉疾病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中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及其在预测该类型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对265例PAD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疾病史、实验室数据及观察目标发生情况;根据观察目标发生情况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结果纳入分析265例,其中恶化组76例,非恶化组189例,恶化率为28.68%;与非恶化组相比,恶化组的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及入院时SBP、DBP及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入院时NIHSS评分是PAD型急性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显示AUC=0.662,当NLR的最佳截断值为3.415时,敏感度为30.3%,特异度为94.2%。结论NLR是PAD型急性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PAD型急性脑梗死EN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限于敏感性较低,应谨慎选择。
- 颜谈许静陈巨罗王国防刘璐王幼萌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 Marchiafava-Bignami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被引量:3
- 2007年
- 陆景红周颖李宗友王幼萌许静尚志红
- 关键词:MARCHIAFAVA-BIGNAMI病影像学特征胼胝体变性MRI扫描慢性酒精中毒脱髓鞘病变
-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发作类型、病死率、脑电图及癫痫与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卒中发病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5.56%,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最高(8.06%);早发性癫痫发作以全身性发作多见,迟发性癫痫发作以部分性发作为主;部分性发作多发生于缺血性卒中,而出血性卒中以全面性癫痫发作好发。无论病变性质如何,皮质损害的患者易导致癫痫发作。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很常见,其发生率及预后与卒中类型及病变部位性质相关。
- 周颍陆景红李宗友王幼萌
-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发生率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疗效观察
- 2002年
- 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 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降纤酶及丹参注射液为主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降纤酶组 (5 8例 )总有效率 86 .2 % ,优于对照组 6 3.3% (P <0 .0 5 )。降纤酶能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 (P <0 .0 0 1)。结论 :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且见效快 。
- 王幼萌
- 关键词:脑梗死降纤酶疗效
- 成人大叶性肺炎继发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1例被引量:1
- 2022年
- 报告2019年7月8日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成人大叶性肺炎后继发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的病人,表现为发热后出现头痛、精神异常、走路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胸部CT示右肺多发炎性实变,颅脑MRI表现为胼胝体压部、半卵圆中心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的病灶,治疗后复查颅脑MRI胼胝体压部及半卵圆中心病变消失。
- 白新苹王幼萌尚志红张艳
- 关键词:肺炎
- 310例脑出血临床表现与预后分析
- 2001年
- 许静王幼萌
- 关键词:脑出血预后脑损害外周血白细胞空腹血糖
- 伴心房颤动的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 2021年
- 探讨伴心房颤动的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伴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伴心房颤动的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共纳入150例伴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高龄(80岁以上)患者58例(38.7%),男性59例(39.3%),随访3月时mRS评分0~2分98例(65.3%),死亡17例(11.3%)。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组和非高龄组在性别、糖尿病史、基线NIHSS评分、合并肺炎、预后良好、死亡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心房颤动的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多见于女性,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更重,易合并肺炎,预后更差,但未影响静脉溶栓和出血性转化比例。
- 王国防颜谈王幼萌
-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龄缺血性卒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