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辉
- 作品数:152 被引量:621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 南海主要板块边界的三维OBS探测和深部结构研究
- <正>近10年来随着海底地震仪(OBS)的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国产OBS的研制成功,使得南海海域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和OBS联合进行的折射地震探测和深部结构研究蓬勃发展,探测海域从以前的南海北部发展到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也...
- 丘学林赵明辉夏少红孙金龙徐辉龙
- 文献传递
- 南海东北部岩石圈结构对南海地球动力学的制约
- 赵明辉刘思青张佳政Jean-Claude Sibuet庞新明丘学林
-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NTD的蛇纹石化地幔:海底广角地震探测被引量:3
- 2015年
- 非转换断层不连续(NTD)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高频度出现,其地壳速度结构与相邻的岩浆扩张中心(NVR)差别明显.结合表层断层多和减薄的地壳,说明NTD在超慢速洋中脊扩张理论、热液活动甚至矿产资源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2条海底广角地震测线的数据,使用射线追踪正反演的方法,获得了西南印度洋中脊28~29扩张段之间NTD下方的地壳及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NTD下方地壳较薄(3.2~4.5 km),洋壳层2厚约2.0 km,洋壳层3较薄(1.0 km)甚至缺失;(2)洋壳层2表层速度横向差异大,表明存在较多断裂;(3)洋壳层3出现低速区,成因可能是受浅部大断裂或地幔蛇纹石化作用影响;(4)上地幔顶部速度存在低速异常(7.2 km/s),结合NTD地壳较薄(〈5 km)和表层断裂多的特征,认为是上地幔发生大规模蛇纹石化作用导致低速,为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莫霍面与蛇纹石化前缘(Serpentinization Front)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 牛雄伟李家彪阮爱国吴振利丘学林赵明辉卫小冬欧阳青
- 关键词:热液活动
- 海底地形校正在正确拾取OBS震相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1
- 2017年
-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是获得海底深部地壳结构的首选方法。正确拾取OBS记录中折射/反射震相,对获得准确的深部速度结构非常重要。当OBS布设在崎岖海底时,起伏的海底地形会影响OBS地震记录剖面中Pg、Pm P、Pn等岩石圈内部震相的展布特征,如南海东部次海盆中横穿珍贝-黄岩海山链的A4M4地震测线和西南印度洋中脊横穿扩张脊的Y3Y4测线,强烈的地形高差变化增加了这些测线上OBS台站地震剖面的震相识别难度。在震相拾取之前,通过地形校正方法消除海底地形对震相的影响;地形校正后,根据震相视速度及其展布趋势可以准确地识别震相,有效地提高了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地形校正方法在上述地区的震相识别与速度结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今后在其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的OBS震相识别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 王建赵明辉赵明辉张佳政贺恩远
-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海底地形震相识别地震剖面
- 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地震重定位对马尼拉俯冲板片形态的约束被引量:5
- 2020年
- 将宽频带OBS用于海底天然地震长期观测,在国内尚处于实验阶段.2015年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宽频带海底天然地震观测试验.根据回收的1台海底地震仪(OBS04)与国际地震台网的718台陆地地震台站,共记录到7562个P波走时和5002个S波走时数据,利用Hyposat地震定位方法,对马尼拉俯冲带北部(119°E—123°E,19°N—22°N)在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期间的264个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地震重定位的结果及定位误差分析表明,在海域布设的OBS04台站让地震观测的空间分布更为合理,提高了地震定位精度;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更为集中,与地质构造吻合良好;浅部的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分布密集,与浅部断层发育有关;重定位后的4条震源深度投影剖面,从不同角度较好地约束了俯冲板片上边界的板片形态,板片倾角在浅部0~30 km区间约为10°~22°,随着深度的增加,俯冲板片逐渐变陡,在深度120~180 km处倾角约为41°~58°.该项研究为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板片形态提供了重要约束,而且为今后长期天然地震观测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 任昱赵明辉张佳政张佳政吕作勇丘学林
- 关键词:地震观测
- 大容量气枪源广角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带研究
- 大容量气枪震源由于能量集中在低频段、子波一致性好、绿色环保、使用维护较为简便等优点在广角地震探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震源子波频带较窄且谱线陡峭,因此激发的地震数据相对于常规震源有一定的特殊性.
- 王笋丘学林赵明辉
- 关键词:有效性
- 南海中央海盆三维OBS探测与深部地壳结构研究进展
- 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点支持项目'南海中央海盆三维OBS 探测与扩张脊深部地震结构研究'(91028002)按计划2011 年在南海中部完成三维海底地震仪(OBS)台阵和网格放炮测线,测区覆盖了珍贝—...
- 丘学林贺恩远王建赵明辉徐辉龙
-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 2024年
-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 赵明辉袁野张佳政张佳政张翠梅王强孙珍孙珍
-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南海北部陆缘
- 三沙永乐蓝洞成因机制初探被引量:1
- 2022年
-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分析了永乐环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历史,认为永乐环礁的形成以加积和退积为主,其台地边缘属于陡崖型台地斜坡,有利于发育断层/裂缝;永乐环礁之上钻井岩心的氧同位素数据表明,永乐环礁在14.75~168.60m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地下水溶蚀作用,这与实际观测到的158m深洞体转折处之上发生的洞穴垮塌作用相符。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三沙永乐蓝洞的形成是断层/裂缝溶蚀机制与深部洞穴垮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下水(淡水、海水)首先沿着台地边缘发育的断层/裂缝进行溶蚀,在158m以上通过洞穴垮塌作用形成了近垂直的洞穴,而在158m以下则沿着断层/裂缝继续向下溶蚀形成了略倾斜的深部洞穴结构,最终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而形成了蓝洞。本研究可为未来寻找更多海洋蓝洞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 高金尉付腾飞赵明辉张汉羽田丽艳
- 南海中央次海盆三维地震探测最新研究进展
- <正>海底扩张脊及大洋洋中脊是重要的板块构造边界之一,更是洋壳形成与增生的地方。国际上多个研究计划(RIDGE,InterRidge,ILP,IODP等)都把洋中脊及洋壳增生过程作为研究重点。由于海底地震仪探测技术及三维...
- 赵明辉王建贺恩远张莉丘学林徐辉龙卫小冬张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