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辉龙

作品数:76 被引量:468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4篇地震
  • 18篇地壳
  • 15篇地壳结构
  • 14篇断裂带
  • 12篇OBS
  • 10篇南海北部
  • 10篇滨海断裂带
  • 9篇震源
  • 7篇地质
  • 7篇震源机制
  • 7篇海盆
  • 6篇震源机制解
  • 6篇盆地
  • 6篇海域
  • 5篇地震仪
  • 5篇断层
  • 5篇深部
  • 5篇深部地壳
  • 5篇深部地壳结构
  • 5篇海底

机构

  • 72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广东省地震局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76篇徐辉龙
  • 41篇丘学林
  • 30篇夏少红
  • 30篇孙金龙
  • 30篇赵明辉
  • 11篇施小斌
  • 10篇曹敬贺
  • 10篇朱俊江
  • 8篇叶春明
  • 7篇詹文欢
  • 6篇李亚敏
  • 3篇贺恩远
  • 3篇黄海波
  • 3篇李家彪
  • 3篇沈琪
  • 3篇魏柏林
  • 3篇戴守辉
  • 2篇敖威
  • 2篇谢明富
  • 2篇卫小冬

传媒

  • 15篇热带海洋学报
  • 8篇华南地震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震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海洋通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广东省地震学...
  • 1篇面向21世纪...
  • 1篇中国科学院海...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4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4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9篇2012
  • 10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容量气枪震源及其波形特征被引量:56
2008年
大容量低频组合气枪震源已成功应用于南海北部海陆联测实验及陆上水库实验,其信号传播最远距离可达255km.为了探讨气枪信号的波形特征,从广东省地震台网数据中选择了台基相同、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珠海台的地震记录,将气枪震源、天然地震和爆破三种震源的波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枪信号特征明显,信号主频4~8Hz,振幅±0.15μm·s^-1,波形一般具有3~5个峰值,并随时间有规律变化,易于准确识别.实验探测结果说明,这种能量强、重复性好、探测精度高、绿色环保的枪阵组合震源可广泛应用于海洋与陆地深部结构研究.
赵明辉丘学林夏少红王平徐辉龙叶春明康英
关键词:气枪震源波形特征深部结构
珍贝-黄岩海山链单道地震和OBS剖面初步结果
丘学林贺恩远赵明辉徐辉龙
红河断裂带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
<正>红河断裂带位于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之间,是东南亚一条显著的地质地貌分界线。在印-澳板块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红河断裂带成为块体运动的重要边界。作为华南亚板块和印支亚板块的分界线和主位移带,同时又受到欧亚板块、印-...
李亚敏徐辉龙施小斌孙金龙
文献传递
南海中央次海盆OBS位置校正及三维地震探测新进展被引量:28
2013年
南海中央次海盆首次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试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扩张脊处速度展布特征及海底扩张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是研究三维地震结构的关键参数之一,高精度的三维OBS数据处理,决定着后期地震结构反演模型的分辨率与准确性.利用直达水波走时信息,综合最小二乘法反演原理,并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OBS降落海底的过程,完成了南海中央次海盆试验区39台OBS数据格式转换与位置校正工作;同时探讨了蒙特卡罗法应用于位置校正的精度问题.处理后OBS综合记录剖面中展示了多组清晰可靠、来自珍贝-黄岩火山链下深部结构中的波震相,如、和震相。
张莉赵明辉王建贺恩远敖威丘学林徐辉龙卫小冬张佳政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蒙特卡罗法震相海洋学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被引量:25
2012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李家彪阮爱国郝天珧游庆瑜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及其地质学意义被引量:8
2012年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经历了旧气枪震源的初始试验、大容量气枪的引进与改造、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联合接收等3个阶段,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的研究空白,其结果显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结构上表现为低速特征,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深部发震构造与地壳内部低速结构和交叉断裂的耦合作用存在紧密联系。西沙和南沙海陆联测为北部联测的进一步工作,可以构建穿越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到南沙地块等陆缘的超长地壳结构剖面,对我们揭示南沙地块内部微块体结构、南沙地块及其邻区的深部速度结构以及南沙地块与周边海盆、陆块间过渡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结构,了解南沙地块现今的构造状态与构造变迁历史,解译南沙地块裂离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徐辉龙夏少红孙金龙丘学林曹敬贺
关键词:南海北部地壳结构南沙地块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被引量:18
2011年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3.5 km/s,莫霍面埋深24~26 km,岛屿两侧地壳厚度向外逐渐变薄,其西北侧地壳结构表现为裂谷特征,可能为西沙海槽在该地区的延伸表现.地幔热活动和区域拉张应力作用引起的上地幔物质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各向异性排列可能是产生下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原因.
黄海波丘学林徐辉龙赵明辉郝天姚胥颐李家彪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被引量:7
2012年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朱俊江丘学林徐辉龙詹文欢赵明辉卫小冬孙金龙杨睿夏少红黄海波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南海北部地震反射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被引量:24
2012年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孙金龙徐辉龙詹文欢曹敬贺
关键词:地震带滨海断裂带南海北部陆缘发震机制
海陆地震联测流动台站布设及信号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陆上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站作为接收台阵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在南海北部已开展多次,其中流动台站的布设一直是野外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作者以2011年海南岛海陆地震联测试验为基础,对野外流动台站的布设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从同一震源不同台基记录信号的差异性、不同震源同一台基记录信号的变化特征以及相近接收距离不同台基记录的信号特征等方面对以下3个不同类型台基上流动台站接收到的气枪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接收到的气枪信号与台基的稳定性、环境噪音的大小存在紧密关系。在相近接收距离下,当布设台基为山脚成片的基性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很高,且波形持续时间较短,能量较为集中;当布设台基为河边冲积的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较差,且波形持续时间较长,能量较为分散,导致信号的到时难以分辨;而当布设台基为山顶半悬浮大块岩石时,流动台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噪比最差。从处理的地震剖面可知,台基为成片出露的基性岩石时,震相数据最为清晰,拾取也更准确。
夏少红林伟陈建涛徐辉龙丘学林
关键词:南海北部信噪比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