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小萍

作品数:154 被引量:671H指数:14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2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0篇农业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8篇小麦
  • 37篇线虫
  • 36篇禾谷
  • 31篇抗性
  • 23篇枯病
  • 21篇病害
  • 19篇纹枯病
  • 19篇小麦品种
  • 19篇胞囊
  • 19篇胞囊线虫
  • 16篇黑胚
  • 16篇黑胚病
  • 15篇玉米
  • 14篇小麦纹枯病
  • 14篇禾谷胞囊线虫
  • 13篇孢囊
  • 13篇孢囊线虫
  • 10篇杀菌剂
  • 10篇线虫病
  • 9篇小麦品种(系...

机构

  • 152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密歇根州立大...
  • 1篇新乡市农业科...
  • 1篇河南省植保植...
  • 1篇郑州市园林处
  • 1篇美国农业部

作者

  • 152篇邢小萍
  • 132篇李洪连
  • 125篇袁虹霞
  • 84篇孙炳剑
  • 16篇王振跃
  • 12篇刘春元
  • 11篇杨卫星
  • 10篇孙君伟
  • 10篇汪敏
  • 9篇施艳
  • 9篇代君丽
  • 8篇侯兴松
  • 7篇吴绪金
  • 7篇殷宪平
  • 6篇张洁
  • 6篇付博
  • 5篇陈琳琳
  • 4篇张飞跃
  • 4篇年高磊
  • 4篇周慧

传媒

  • 15篇河南农业科学
  • 8篇植物病理学报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河南农业大学...
  • 6篇河南科学
  • 5篇作物学报
  • 5篇中国植物病理...
  • 4篇玉米科学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植物保护
  • 2篇杂粮作物
  • 2篇草原与草坪
  • 2篇实验科学与技...
  • 2篇高教学刊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中国马铃薯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0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9篇2011
  • 19篇2010
  • 11篇2009
  • 14篇2008
  • 22篇2007
  • 13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1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代谢组学动态分析小麦响应菲利普孢囊线虫侵染的代谢变化
以小麦线虫病为研究对象,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小麦响应线虫侵染的代谢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小麦品种选用高感孢囊线虫病的温麦19,线虫材料选取H.filipjevi河南许昌群体。利用该线虫的二龄幼虫接种小麦幼苗的根部,分别选取...
张洁李永辉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
关键词:侵染机制代谢组学
两种小麦孢囊线虫在河南省郑州的侵染动态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基础。本文在田间条件下,对两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 d后,由于温度较低,根内各虫态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在120 d后,温度逐渐回升,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 d左右,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白雌虫数量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80 d后。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avenae的早一周。
袁虹霞阎海涛孙炳剑邢小萍李洪连
关键词:禾谷孢囊线虫
小麦黑胚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毒素生物活性及其理化性质
对小麦黑胚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所产生的毒素的生物活性及理化性质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菌毒素是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均较强的非蛋白类物质,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种子根系的生长有明显的...
周慧郜瑞敏邢小萍孙炳剑袁虹霞李洪连
关键词:小麦病害链格孢
文献传递
发根农杆菌介导抗菌肽Shiva1基因转化马铃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已构建载体530Shiva,转化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1号、澳布、HLS和夏波蒂的试管苗及块茎盘的研究。结果表明,以Kan50mg·L-1和100mg·L-1作为筛选转基因细胞和植株的剂量。对于发根农杆菌侵染马铃薯试管苗应采用新鲜菌落直接涂抹伤口进行侵染,这种方法诱导生根率高且易于操作,根诱导率、成愈率及分化率远高于浸泡法;发根农杆菌转化试管苗,后期愈伤组织分化产生5个幼苗。发根农杆菌菌液侵染甘农薯1号和夏波蒂两品种的块茎盘,7d后就有很小的毛状根突起产生,2周后即有大量毛状根产生,3周后毛状根产生量有所减少,产生的毛状根3周时其成愈率分别为31.0%和27.0%,愈伤组织分化成苗比较困难,分化出3个幼苗,分化率分别为6.45%和3.70%。转化材料进行冠瘿碱检测表明,分化苗均为胭脂碱阳性反应。环腐病菌接种试管苗结果表明,分化植株与对照相比抗性明显增强。
刘春元殷宪平邢小萍
关键词:发根农杆菌马铃薯
一种小麦药剂拌种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麦药剂拌种装置,包括搅拌机主体、风扇、电机,所述在搅拌机主体的内部中心对称处固定连接有轴承座轴承座且轴承座的表面等角度均匀连接有扇叶,所述搅拌机主体的左侧顶端固定连接有药剂桶,且药剂桶的底部连接有连...
邢小萍
文献传递
不同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的抗性评价
为了解各育种单位新近选育的玉米品种(系)对生产上主要病害的抗性水平,本文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对153个玉米区试品种大斑病、小斑病、弯抱霉叶斑病、瘤黑粉病、茎基腐病和矮花叶病的抗性进行了系统鉴定,并对其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
邢小萍袁虹霞孙炳剑李洪连
关键词:玉米病害抗性鉴定抗病机理抗性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禾谷胞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中以黄淮麦区受害最重。遗传多样性是综合防治的理论基础,本实验采用ISSR分子标记初步分析禾谷胞囊线虫遗传多样性。在试验中筛选出了适宜禾谷胞囊线虫遗传多样性分析的14条ISS...
付博张煜崔磊邢小萍袁虹霞李洪连
关键词:害虫防治
假禾谷镰孢侵染小麦后3种植物激素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小麦病原真菌,本研究目的是揭示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对假禾谷镰孢侵染的响应。利用假禾谷镰孢野生菌株WZ2-8A侵染小麦品种周麦24,对接种后5 d和15 d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假禾谷镰孢侵染后,小麦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根长、株高、根重和地上部分鲜重均显著降低。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中有29个基因差异表达,涉及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3种植物激素。在接种后5 d有1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个上调,9个下调;在接种后15 d共有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个上调,17个下调。在生长素信号传导途径中,生长素输入载体AUX1差异表达,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从而影响小麦根部的细胞伸长。在细胞分裂素信号传导途径中,起正调控作用的B-ARR上调表达,推测其促进细胞分裂素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细胞分裂,与生长素协同作用,造成小麦的长势减弱。在脱落酸途径中,脱落酸受体PYR/PYL下调表达;起到负调控作用的PP2C相关基因均上调表达。脱落酸使植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抗性起到负调控作用,其信号传导途径与茉莉酸/乙烯途径相互拮抗,脱落酸信号传导途径的阻遏可能会使茉莉酸/乙烯途径信号通路打开。q RT-PCR结果基本能够和转录组测序结果相拟合,说明在假禾谷镰孢侵染胁迫下,脱落酸的信号传导被抑制可能是中抗品种周麦24对假禾谷镰孢产生一定的抗性的生理基础。
李永辉陈琳琳孙炳剑王利民邢小萍袁虹霞丁胜利李洪连
关键词: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基因差异表达
小麦黑胚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产毒条件及其生物学活性测定
<正>近年来,随着矮秆小麦品种的推广种植,土壤肥力的提高以及成熟期间气候的变化,小麦黑胚病日趋严重。由于黑胚病危害,导致小麦籽粒质量和等级下降,影响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已成为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虽然一些学者对小麦...
周慧郜瑞敏邢小萍孙炳剑袁虹霞李洪连
文献传递
玉米自交系齐319对弯孢霉叶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以玉米自交系齐319(抗)×昌7-2(感)组合的P1、P2、F1、F24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该组合苗期及成株期抗病遗传特点,揭示了齐319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齐319苗期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成株期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控制F2群体苗期与成株期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14%和83.98%,表明齐319对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是两对主基因起主要作用。
刘翠娜代君丽吴刘记邢小萍李洪连袁虹霞
关键词:玉米齐319弯孢霉叶斑病抗性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