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玲莉
-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源性磷酸肌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处置被引量:9
- 2011年
- 应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RPHPLC)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和红细胞(RBC)中磷酸肌酸(PCr)及其代谢物肌酸(Cr)以及相关ATP的浓度,从而研究外源性PCr在大鼠血浆及RBC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处置。选用Kromasil-C18色谱柱,四丁基硫酸氢铵为反离子,以基线扣除法计算外源性PCr、Cr和相关ATP。样品经6%PCA预处理后采用IP-RPHPLC法分析。大鼠静注PCr 500和1 000 mg.kg-1后血浆中PCr的消除符合二室模型,t1/2β为22.5~23.3 min,Vd为0.956 4~0.978 6 L.kg-1,CL为0.029 L.kg·1.min-1;静注PCr后血浆中迅即测出其降解产物Cr,其tmax为20 min,t1/2k(m)为40.6~42.7 min,f(m)为60%~76%;大鼠灌胃PCr后血浆中未测出PCr,但测出Cr,Cr的t1/2k(m)为56.0~57.7 min,tmax为65~95 min。基于代谢物计算得到的生物利用度F(m)为55.02%~62.31%。静注和口服PCr后血浆中均未测出ATP,但PCr静注后RBC中测出相关ATP。其tmax为68~83 min,t1/2k为49~52 min;静注PCr后RBC中未测出PCr,但测出Cr,其tmax为120 min,t1/2k(m)为70 min。由上可见,PCr静注后消除快速,并多半转化为Cr,生成的Cr清除较慢,其处置属于消除速率限速型(ERL)。口服PCr后主要以降解产物Cr形式吸收,静注PCr后RBC中Cr和ATP水平明显升高,并较长时间维持于较高水平。
- 邹玲莉李秋莎韩国柱吕莉郗恒李建华
- 关键词:磷酸肌酸肌酸ATP药代动力学
- 茶多酚在大鼠的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及其与抗自由基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2年
- 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的4种儿茶素类抗氧化活性成分EGCG、ECG、EGC和EC。利用各成分血药浓度(C)-时间(T)曲线下面积占总面积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Wj,计算TP的整合血药浓度(C′),并从logC′-T曲线估算TP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PK)参数。采用大鼠静脉注射TP后不同时间含药血清对小鼠体外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I)考察TP抗自由基效应(E),从E-T曲线计算TP的有关药效动力学(PD)参数;进而通过E-logC和E-logC′作图,线性回归,求出相关系数R2。结果表明,TP的E-logC′-T曲线符合静脉注射给药的三室模型药物消除规律,其整合PK参数显示TP在大鼠体内分布快速而广泛,自深室的消除缓慢;不同成分的PK参数相差较大,而其整合PK参数充分兼顾了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的PK特性。E-T曲线呈三相衰减,时程与logC′-T曲线时程一致。C′与I高度相关,且其吻合程度优于各成分,从而表明整合PK参数能够最大程度表征中草药的整体处置规律,反映整体效应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存留特点。
- 李秋莎郗恒韩国柱王长远吕莉邹玲莉李楠
- 关键词:茶多酚药效动力学LC-MS/MS
- 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和红细胞中外源性磷酸肌酸及其代谢产物和相关三磷酸腺苷被引量:14
- 2011年
- 建立了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IP-RPHPLC)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和红细胞(RBC)中磷酸肌酸(PCr)及其代谢产物肌酸(Cr)以及相关三磷酸腺苷(ATP)浓度的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A:0.2%KH2PO4+0.08%四丁基硫酸氢铵混合溶液(pH3.0);流动相B:0.2%KH2PO4+0.08%四丁基硫酸氢铵混合溶液(以1mol/LNaOH调至pH7.5);流动相C:甲醇。梯度洗脱,同时改变流速和检测波长。血浆及RBC样品以HClO4沉淀蛋白予以净化。选用甲氧苄啶(TMP)为内标,以峰面积比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以基线扣除法计算外源性PCr、Cr和相关ATP浓度。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血浆及RBC中PCr、Cr、ATP及TMP达基线分离,不受基质干扰,PCr在10~7500mg/L(血浆)、10~2500mg/L(RBC),Cr和ATP在10~1500mg/L(血浆)、10~750mg/L(RBC)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3种分析物QC样品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回收率均大于92%。采用本方法测定了静脉和口服给药PCr后大鼠血浆和RBC中3种分析物浓度,结果满意。
- 邹玲莉李秋莎韩国柱吕莉
- 关键词:磷酸肌酸肌酸三磷酸腺苷红细胞药物代谢动力学
- 茶多酚对胰岛素抵抗及非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体外糖脂代谢的影响
- 目的探讨茶多酚(TP)对胰岛素抵抗(IR)及非胰岛素抵抗(非IR)HepG细胞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高浓度胰岛素(INS)持续作用肝癌细胞株(HepG)16 h建立IR-HepG细胞,以不含INS培养液孵育16 h...
- 邹玲莉韩国柱肇小茗李秋莎周琴姜丽平吕莉
- 关键词:茶多酚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糖原
- 文献传递
- 茶多酚对胰岛素抵抗及非胰岛素抵抗HepG_2细胞体外糖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茶多酚(TP)对胰岛素抵抗(IR)及非胰岛素抵抗(非IR)HepG2细胞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高浓度胰岛素(INS)持续作用肝癌细胞株(HepG2)16h建立IR-HepG2细胞,以不含INS培养液孵育16h的HepG2细胞建立非IR-HepG2型细胞。结果:与非IR对照组比较,IR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甘油含量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IR组比较,浓度为1.56mg/L~25.0mg/L的TP可明显增加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和甘油含量以及胞内糖原合成量,并呈剂量依赖性。而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结论:TP可增强IR-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糖原合成,以及三酰甘油的分解,从而改善其IR。TP对非IR-HepG2的糖脂代谢也有一定作用,但作用轻微。TP对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系其对糖脂代谢生化过程的直接作用所致。
- 邹玲莉韩国柱肇小茗李秋莎周琴姜丽平吕莉
- 关键词:茶多酚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糖原
- 外源性磷酸肌酸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处置的研究
- 目的:(1)建立一种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RPHPLC)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和红细胞(RBC)中磷酸肌酸(PCr)及其代谢产物肌酸(Cr)以及相关ATP的浓度,为外源性PCr药代动力学和代谢处置研究提供生物分析方法...
- 邹玲莉
-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液相色谱法磷酸肌酸动物模型
- 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尿和胆汁中4种儿茶素类活性成分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建立一种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尿和胆汁中茶多酚(TP)的4种儿茶素类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EC),为TP自大鼠尿和胆汁的排泄研究提供测定方法学。方法:采用RP-HPLC-UV法,使用Kromasil-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枸橼酸溶液为流动相,洗脱方式采用组成梯度和流速梯度,检测波长为280nm;尿或胆汁样品200μL中加入20%维生素C20μL以及10μg.mL-1香草醛内标溶液(IS)20μL,乙酸乙酯500μL液-液萃取2次,N2流挥干后加20%乙腈水溶液100μL溶解,取上清液60μL进样分析。结果:EGCG、ECG、EGC、EC和IS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1.81,18.02,6.21,10.42,16.36min,各组分之间达基线分离且不受空白基质、代谢物和TP中其他成分的干扰。4种儿茶素类活性成分的尿/胆汁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10μg·mL-1/0.2~5μg·mL-1(EGCG)、0.125~5μg·mL-1/0.2~5μg·mL-1(ECG)、2.5~50μg·mL-1/0.8~20μg·mL-1(EGC)和1~20μg·mL-1/0.4~10μg·mL-1(EC)(r>0.9977)。QC样品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准确度均在90%~110%;EGCG、ECG、EGC、EC及IS在尿和胆汁中的萃取回收率均大于60%和80%。应用上述方法测定大鼠静脉注射TP100mg·kg-1后尿和胆汁8h总累积排泄分数为1.57%(EGCG)、2.00%(ECG)、8.33%(EGC)和10.67%(EC)。结论:本文建立的RP-HPLC-UV法专属性及重现性好,准确可靠,可用于大鼠尿和汁胆中4种儿茶素类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及其体内排泄研究。
- 李秋莎邹玲莉付婷吕莉林娅芳韩国柱李楠
- 关键词: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
- 磷酸肌酸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研究磷酸肌酸(PCr)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其心肌保护等作用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静脉注射低、高剂量(0.5,1.0 g.kg-1)PCr后不同时间取血,测定有关血液流变学参数,并分别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计算各参数的抑制率(I%),以此作为效应强度(E)指标;根据效应-时间曲线计算峰效应Emax、效应达峰时间tmax,E和作用持续时间td。离子对反相HPLC法测定红细胞(RBC)中外源性PCr及其代谢物肌酸(Cr)和相关三磷酸腺苷(ATP)。结果:低、高剂量PCr明显降低低/高切变率全血黏度(Emax为30.48%~40.23%/18.97%~29.34%)、血小板聚集率(Emax为54.45%~62.50%)和RBC溶血率(Emax为49.23%~71.95%),对血浆黏度也有一定降低作用(Emax为17.83%~23.55%)(P<0.01);tmax,E分别为20和10 min,td为240或120 min。给药后RBC中未测出外源性PCr,但检出其代谢产物Cr和相关ATP,并持续较长时间(>300 min),其Cmax分别为36~68和143~252μg.mL-1,tmax分别为120和60~90 min。结论:PCr可明显改善大鼠血液流变学,其机制可能与PCr诱发的RBC中ATP和Cr水平升高有关。
- 吕莉韩国柱孟璇邹玲莉任闯高璇王真子
- 关键词:磷酸肌酸肌酸三磷酸腺苷血液流变学
- 应用LC-MS/MS法研究茶多酚在大鼠体内的多组分药动学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建立一种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茶多酚的4种儿茶素类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而研究其多组分药动学。方法:选用Hypersil ODS C18柱,甲醇-水(30∶7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ESI离子源,多反应离子监测,负离子扫描。血浆样品经EtOAc液-液萃取;采用峰面积内标法定量。结果:各待测物和内标不受基质干扰,LLOQ达10或5 ng.mL-1;血浆QC样品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12%,准确度在97%~106%;萃取回收率〉72%,基质效应为88%~106%。大鼠iv茶多酚50和100 mg.kg-1后4种儿茶素类的血浆药动学均符合三室模型,酯型儿茶素类的消除半衰期t1/2γ较长,但非酯型t1/2γ较短;4种活性成分的Vd均大于总体水体积。po茶多酚后药时曲线呈双峰或多峰现象,但胆瘘大鼠无此现象;po生物利用度〈15%。结论:本实验建立的LC-MS/MS法高度灵敏、特异且精密,茶多酚自深室的消除较慢,分布广泛;po生物利用度较低,药时曲线双峰现象与EHC有关。酯型儿茶素类与非酯型儿茶素类药动学存在明显差异。
- 李秋莎王长远韩国柱邹玲莉吕莉李楠
- 关键词:LC-MS/MS茶多酚生物利用度药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