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胃癌
  • 4篇胃肠
  • 3篇手术
  • 3篇间质
  • 3篇间质瘤
  • 2篇伊马替尼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胃肠道
  • 2篇胃肠间质瘤
  • 2篇临床病理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病理
  • 2篇肠道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石
  • 1篇胆石症
  • 1篇胆总管

机构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孝感市中心医...

作者

  • 10篇郑威强
  • 6篇陶凯雄
  • 4篇王国斌
  • 4篇帅晓明
  • 3篇夏泽锋
  • 3篇韩高雄
  • 3篇赵丹
  • 2篇魏俊
  • 2篇王继亮
  • 2篇李胜文
  • 2篇蔡开琳
  • 2篇张鹏
  • 2篇龚光伟
  • 2篇杨坤
  • 1篇张万里
  • 1篇王华芳
  • 1篇陈少飞
  • 1篇杜寒松

传媒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周血RUNX3基因甲基化在胃癌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外周血人类RUNX相关转录因子(RUNX3)基因甲基化在胃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胃癌患者(GAC组)及健康者(CON组)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并分析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GAC组患者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56.0%,对照组甲基化率为4.0%,胃癌组患者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C组患者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在性别、年龄、酗酒史、家族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肿瘤部位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auren′s分型、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赵丹郑威强张万里
关键词:胃癌临床病理因素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家族及其与胃肠道肿瘤的关系
2011年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是一类跨膜或分泌型蛋白,在细胞融合、黏连、降解细胞外基质、水解胞外蛋白和信号传导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结构域主要为类金属蛋白酶域和去整合素域。在胃结直肠肿瘤中有不同ADAM的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对ADAM家族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可能会对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郑威强陶凯雄
关键词:胃肠肿瘤
下调ADAM10对胃癌细胞增殖、化疗敏感性、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ADAM10对胃癌细胞胃癌细胞增殖、化疗敏感性、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通过MTT法检测被转染后ADAM10表达受到抑制的胃癌  AGS细胞活性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TRANSWELL法比较转染后肿瘤细...
郑威强
关键词:胃癌化疗敏感性
文献传递
217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17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17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114例,中位年龄55岁。除4例患者因广泛浸润未完整切除外,其余213例均行完整切除,其中35例行腹腔镜手术;48例术后EI服伊马替尼。178例(82.0%)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随访期间有16例(9.0%)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OR=2.547,95%CI:1.466~4.424)和核分裂像(OR=6.556,95%CI:2.974。14.449)是影响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患者中带瘤生存者5例,11例死于GIST,其中小肠GIST7例,肠道外GIST4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核分裂像(RR=2.654,95%CI:1.094~6.438)与复发和(或)转移(RR=32.988,95%CI:3.879~280.529)是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部位与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因素,核分裂像与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可使GIST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张鹏郑威强陶凯雄帅晓明韩高雄王国斌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伊马替尼
血友病合并胆石症行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初步探讨运用腹腔镜技术对血友病患者实施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12月收治的5例血友病患者,在应用血浆FⅧ:C/FⅨ:C制剂情况下行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情况.观察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和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监测凝血功能(FⅧ:C/FⅨ:C、APTT)、黄疸程度、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手术用时60~120min,平均80min.出血量平均约100ml,均无中转开腹,术后1~2d通气、2~3d进食,均无腹腔出血、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2例肝功能损害和黄疸病例在术后肝功能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黄疸逐渐消褪.5例术后7~12d出院,平均9d.4例血友病甲患者手术前后1d FⅧ:C维持在100%左右,继续使用替代制剂后维持在60%左右.1例血友病乙患者手术前后1d FⅨ:C维持在50%左右.5例患者APTT术前64.7~145.1s,平均91.2s,运用替代制剂后大幅缩短,其中4例保持在正常范围左右.结论 对于血友病患者,经过周密的围手术期准备,维持FⅧ:C/FⅨ:C在理想水平,实施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夏泽锋郑威强王国斌王继亮蔡开琳韩高雄帅晓明陶凯雄
关键词:腹腔镜血友病围手术期
MMP-2、MMP-9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MMP-2,MMP-9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44/65)和72.3%(47/65),明显高于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5.0%(3/20)和25.0%(5/20),两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8,14.411;P均<0.001)。MMP-2和MMP-9的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化程度、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胃癌组织中的MMP-2和MMP-9表达呈正相关(P<0.001,γ=0.599)。结论 MMP-2和MMP-9在胃癌中的阳性率显著增高,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推断其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赵丹龚光伟李胜文杨坤郑威强魏俊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胃癌生物学行为
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者的复发类型、时间及其原发性胃癌的病理类型,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75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中,腹腔内复发者68例,占90.7%,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腹腔淋巴结转移者38例,占55.9%;残胃及吻合口复发者13例,占19.1%;肝脏转移者7例,占10.3%。浆膜有无浸润、淋巴结阳性枚数、TNM分期均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均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而术后7~8周的化疗则是胃癌根治术后2年内复发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相对准确的TNM分期、胃癌根治术后规范的术后化疗、加强术后2年内的随访,是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赵丹龚光伟李胜文杨坤郑威强魏俊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生存率TNM分期
重型血友病甲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一例
2010年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痛3个月伴皮肤黄染1周”于2009年5月14日入院。在外院行抗炎支持对症等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有血友病甲史(FⅧ缺乏)30年。体格检查: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右上腹压痛,未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可。全身多处关节肿大变形。
夏泽锋郑威强陶凯雄王华芳王国斌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皮肤黄染右上腹痛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22例诊治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22例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包括肿瘤局部切除12例,其中1例合并远端胃大部切除及右肾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其中1例合并右半结肠切除。结果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组4例,低危组5例,中危组8例,高危组5例。CD117阳性率95.5%(21/22),CD34阳性率86.4%(19/22),SMA阳性率54.5%(12/22),S-100阳性率9.1%(2/22)。术后随访10—66个月,平均随访30.9个月,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2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内镜超声和CT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仍是当前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需依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高危患者术后联合靶向治疗可改善预后。
张鹏郑威强帅晓明陶凯雄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外科手术
胃肠道间质瘤67例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2002-01/2008-10收治的GIST患者67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其预后.结果:间质瘤67例,位于胃31例、小肠23例、直肠7例、胃肠道外6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分子阳性率为97.0%,CD34分子阳性率为85.1%.所有随访患者53例其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81.1%、70.5%.单因素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2008年关于GIST的危险度分级与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5).高风险组中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较单纯手术治疗者疗效显著提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GIST的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与患者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肿瘤手术后复发主要发生于高风险组,高风险组患者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获得更大收益.
夏泽锋陈少飞陶凯雄蔡开琳帅晓明韩高雄王继亮杜寒松郑威强王国斌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预后甲磺酸伊马替尼
共1页<1>
聚类工具0